
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协同创新.docx
6页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协同创新 摘要: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实现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能够发挥两者作用,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文章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策略关键字: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引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国内的各项发展走上高速路,国内升学和就业形势也变得愈发紧张起来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代名词,踏入大学校园便意味着未来的工作有保障但如今随着高校教育深化改革以及多次扩招,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就业前景不明当代大学生感受到升学与就业压力日趋沉重,心理负担较大,仅凭借传统的思政教育难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因此要适时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将传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协同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国际形势日渐复杂,国民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伴随着经济增长、竞争态势加剧、信息量爆炸等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及人际交往等压力时,会加剧内心冲突,出现信念偏差、信仰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干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对其人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为社会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教育部在答复《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挫折教育的提案》中再次强调,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协同作用,指导学生在价值观、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品德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亟须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非学科化教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通过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人的躯体没有疾病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适应能力、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一方面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体的心理活动内容的完整程度并具有协调一致性的一个过程,思想是心理的组成部分,是能够被人意识到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的完整和协调,进而能够更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指的是优良的心理状态,其具有持续性这些都可以看出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心理健康课程中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建设一个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的发展、调试和纠正,主要的目标是解决人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惑,让人可以更好的适应和了解社会,在人的心理层面上立足,是人的微观世界教授还指出两者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关系,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良好的心理也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保障同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塑造健全人格和心理的根本,不管是哪一方受到损害都会危及对方如果从两者的根本和终极目标来看,其实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协同创新策略3.1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体系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致使社会中出现各类复杂的社会现象,给学生带来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伴随着众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采用单一的教育方式是无法有效改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需要协同管理的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将二者教育进行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同育人的教学目的其次,高校需要整合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正确的思政课程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提高校将二者内容融合,需要更为注重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也要在思政课程中适当地加入心理问题分析内容。
最后,高校需要改善思政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平等、尊重理念,调动学生主体性以及积极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借鉴思政教育中全面、公开的教学方式,利用专业课堂教学形式以及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3.2通过课程为学生内化价值观、信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以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高校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建设全面、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思政体系,为学生内化价值观和信念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并将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积极发掘“思政+”元素,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文件精神的落实,也是形成全面育人格局的必需之举3.3依托新媒体,拓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途径一是教师可以设立公众号,或使用云班课、学习通等教学平台,与学生交流沟通例如,教师可利用公众号,向学生经常推送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文章,并设立讨论区,这些文章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话题,真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喜欢的故事、话题中,使学生喜欢阅读、乐于接受、敢于讨论,达成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二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心理健康课程不同的教学专题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创作任务,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手工、歌曲、校园剧、视频、漫画等创作,鼓励学生创作出体现正能量的作品学生创作的作品教师需要先经过学生的同意,再将其发布到抖音、视频号等网络媒体平台上,以此增加作品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3.4改善整合过程存在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二者在实践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会拥有健康心理,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其思想影响;其次,良好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其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均要受到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实践案例早已表明,单纯依赖传统思政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在新形势下应当将二者充分整合,开拓创新,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时代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从前述内容可知,大学生的成才之路除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从思想与心理层面得到升华,需要紧密依托高校德育工作者展开高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历年实践,我们发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从主观上提升自己。
国内部分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历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二者融合,但整合效果却差强人意,需要从整合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与落实结语综上所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在时代背景下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开展有效的思政与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更优秀的新一代接班人参考文献[1]姜海鑫.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科技资讯,2021,19(13):197-199.[2]江婷,熊英.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用研究[J].科教导刊,2021(07):181-183.[3]戴倩雯,周杰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23):6-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