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继玲第一次作业.doc
4页一、从下列文段画横线的文字中概括出两个主要信息点,并就其分别简述自一、从下列文段画横线的文字中概括出两个主要信息点,并就其分别简述自己的认识己的认识4040 分)分)“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 8 月版,第 138页答:画横线的文字中概括出的两个主要信息点以及本人对这两个信息点的认识分别简述如下:1.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段文字阐述了“语文”一名的由来、含义以及“语”和“文”之间的关系从叶老的文字看,那时候他们认为,口头语言为“语”,书面文章为“文”,书面“文”以口头“语”为本,“语”“文”并重,“不可偏指”我认为, “语文”的“语”就是语言,“语文”的“文”就文学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就是要让学生学好语言和文学,比如汉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学习语言,就是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包括听、说和书写; “文学”包括阅读和写作,不仅要读得懂各类文学作品,会欣赏或鉴赏各类文学作品,还要根据需要会写各种文章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语言总是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绝对不可分割,也不可偏废从“语文”的教育功能看,学生要从“语文”中学到的,远不止语言文学, “语文”还应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进行熏陶和培养,发展他们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2.“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段文字论述了“语文”这一学科就是要“听”“说”“读”“写”,而且 “‘听’‘ 说’‘ 读’‘ 写’宜并重”,如果忽视了“听说”,不注意训练,那么“读写”的成效也将减损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会“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语文学习只有坚持训练“听、说、读、写” ,才能达到会“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的目标语文学习,概括地说,就是吸收和表达的问题 , “听读”是吸收, “说写”是表达。
“听读”多了,吸收的东西多了,语言就丰富了,视野就开阔了,内容就多样了,思想就深刻了,那么“说写”的表达必然好,因为, “言为心声” ,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反之, “说写”好了,也会促进“听读”的提高同样,书面的“读写”练好了,能促进口头的“听说”,反之“听说”也促进“读写”的提高听、说、读、写” ,看上去是四项,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四项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忽视哪一项,都将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二、以下是现行二、以下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段,请你阅读中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文段,请你阅读 后回答问题后回答问题6060 分)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1.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答:语文包括语言和文学,“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终生发展的基础 ” 语文课程是帮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没有这些能力,就无法学习其他学科因此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中语言文字和文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能力的的同时,人类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滋养着学生,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容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因此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2.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的基本特点此题应不少于本特点此题应不少于 10001000 字)字)“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段文字就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那么,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往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进行,这个载体大多数的课文课文通常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作品中有文字,有文字构成的语言,有语言表达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依托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各种能力,而在学习语言文字时又促进了学生对作品人文内涵理解,加深了他们的感受,从而让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密不可分,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说,我教庄子的《逍遥游》 ,在这篇古文里有很多个生字生词以及难理解的句子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字词句,显然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但是,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句时,不是把它们从作品中抽离出来解释,而是引导学生在句中理解字词,在篇中理解句子这就在学习字词句时加深了对作品人文内涵的理解,进而作品的人文内涵又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学习 “抟” (tuán)这个字,一定结合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的句子理解,理解了字,就理解了句子,学生就感受到了庄子的想像力有多么丰富, “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真是气势如虹,这对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是极有帮助的对句子的理解,也就促进了对篇章是理解,理解了篇章,就能领会到庄子的哲学思想,欣赏到他异乎寻常的比喻,感受到他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这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无法分离前面举的是古文教学的例子,现代文的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高度统一的。
如教学《散步》这一课这是一篇语言流畅、浅显易懂的现代散文我想编者将这么一篇没有难度的文章编入教材,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亲情、珍爱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就请学生反复地品读文句:“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在品读文句,受着这么美好的人文内涵熏陶的同时,不也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丰富吗?这又正好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