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涿州督亢春晓督亢秋成成因探源.doc
9页1涿州“督亢文化”研讨系列之一涿州 “督亢秋成、督亢春晓”成因探源一、概述涿州八景之一的“督亢秋成、督亢春 晓” ,有人说是充数拼凑,我不认可;亦有人把荆轲刺秦王“ 督亢献图、图穷匕首见” 的政治事件与“ 督亢秋成 ”的遗迹景观嫁接我认为,这是时间线条和物实架构不可共同提及的两件事,也只能作为人云亦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茶余饭后在多部证述涿州历史的文献中,对涿州的物饶民丰之督亢膏腴,幽燕沃壤,都作为开篇重墨,渲染赞誉,终成为古之涿州八景之一“督亢秋成、督亢春 晓” 胜 迹本人认为,何以成就督亢春晓、督亢秋成,传喻至今并记入史册,必有其先人对美景的直观感受,必是在一地特殊的环境中,成就它地不可比拟值可夸耀的胜迹,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感享受,也必不是借用鲁迅先生的“雅人和信士和传统大家苦心孤诣,巧语花言造出来的”妄断古人何以把督亢春晓、督亢秋成立景传喻至今,必是有物的支撑,绝非凭空瞎想打开网络,各说“督亢 ”,内容大致雷同,多 为传抄西何各庄改“秋成 ”为“秋城” ,荆轲吃了“ 督亢面 ”(猫耳面)后涉易水持图藏剑刺秦王,似有新意殊不知,这是多事者造势戏说,万不可信,更无任何考证及后,怕是要误后人,乱历史。
倒是固安县赵复兴先生的《督亢探源》和高碑店市作协陈学文先生《古督亢亭探源》,以史籍文献的记述去追寻古迹存在的思路,值得借鉴我言,平原广袤观美景,必高瞻俯看方可成迹无有观景地,何有此胜景?试想:人身高不过六尺,稻禾齐腰,桑麻过丈,树木相遮,秋成再美,也是看不见“丰年禾稻多,黄云复万里” 之美景的那么,观看沃野秋成的高台在那里?追寻到这个高台,就找到了成景的支撑点释解“督亢 ”:“督”①为督察:观察;②为 察看③中央、中间 “亢 ”①高,②过 甚:极度试想:春来:春风拂面俯看:池2绿水暖,岸黄风清远望:村舍果园,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春风柳绿,细雨花红,丛丛片片美哉:“督亢春晓” 秋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登高望去:满目丰收,历历菽茭看:绿仍桑麻,金黄黍稻红透粱枣,硕果弯腰喜哉:“督亢秋成” 符合幽燕沃壤广、 “督亢 ”观膏腴的条件和位置在哪里?二、北高官庄商周遗址——“大岗子”北高官庄村东西街中间北侧,有一高岗,乡称“大岗子” ,传说(不等于瞎说)是商朝古城儿时记忆,大岗子南侧为一、二队料房场院,最高处与房脊基本相当,估摸高过盈丈据前辈讲,大岗子四至为:东至东西街斜路,紧挨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西坡下有一沟道,输西北来水,与一队菜园相望;南边实际在一、二队场院南侧,接东西街相连主路。
是时,大岗子已被一、二队场院料房占去将半;北坡缓下,直接州里古道,应在涿廊高速路北侧,占地总面积约在百十亩上下老人们讲,岗子上原来有庙,解放前曾做过学校上世纪初坍塌损毁,残件被南北街均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汉白玉雕塑佛像丢弃在岗子南侧水塘中传说:岗子上盖庙,屡盖屡毁,不能久存,因是岗下有旱龟搅动岗子土地贫瘠板硬,涝冲坡地,旱不长苗,各小队分种,四队居中多种些白薯、豆类、芝麻、谷子等耐旱作物,亦不求得高产四队曾在坡北边缘烧砖,可惜,北坡与南坡土质不一,含沙多并有礓石,一年后废弃岗子因地势高,土质粘硬,却另有优势无它处可比和煤掺土必需此处,冬天每每,也算一小活计挖窖存薯,好处多多,再无双地土向竖立,深挖不塌,岗高坑深,水大之年,亦干湿适中,大旱之年更好一九六零年“ 低指标瓜菜代” ,岗子上存了大量白薯,饥荒三年,全村受益,未伤一人,也算得岗子之佑每到秋后,各小队为来年秧薯秧,时机巧遇,都来挖窖入窖,也算一景,好是热闹记忆中,薯窖中常有竖井熟土回填痕迹,现在想来应是在考古时追寻的证据还有一件,与本文关系紧密每到冬闲,生产队要备土垫圈、积肥,派活到大岗子,我们谓之“ 贩土” ,几乎是农闲时天天的活计。
现在看来,则不可取我队(四队)在大岗子正中横面主顶,只要去贩土,均有东西出土,现在看来,都是文3物由于地层挤压,加之刨挖随便,整器很少器物多是成堆成串的铜钱,粘连锈蚀,不见文字另有灰色陶罐或单只或对扣,偶有些细路黑色陶器,亦被击碎,不可计数,以为耍闹也有完好整器者被胆大者拿回,亦不知去向现在想来,有些值得研究一是出土的文物多,且每层的品类不一样,层层叠加,陈陈相因二是大岗子土虽为硬土板实,而不像原始生土,似从外边搬运过来,并经过夯实贩土时底层与南边料房根基齐平,土虽硬但夹杂白线,与考古中土层移动后情况表现相当这些也作为我提出大岗子属人工堆砌的推定依据之一前说贩土,只是零敲,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大队在平整完村南土地后,移师大岗子平整土地,算是整打当时,大岗子的顶部向北推移了数米大概是因为土地平整后,土地板硬以后改壤也不易,还是文物保护受约而停止,不知?但大岗子作为商周遗址还基本存留这次平整土地出土了“ 战国磨光黑陶壶” 、“陶豆”和“ 西周陶 壘”,时任村支部书记上缴战国磨光黑陶壶:一九九九年涿州文物展画册印在封画;《涿州博物馆馆藏文物选》又将其印在封二,并与汉彩绘陶灯、陶苍鹭入选镇馆三宝。
在其前后,说有:青铜剑、马镫,成对青铜爵、绿釉盘、青釉小杯、鱼纹陶罐等出土再多时都堆放在一二队料房后夹道,所涉及文物,应多是战汉、商周,现均查无去处早先曾出土一大批鹿角,曾存放在大队部和朱先生家的猪圈房之上,有外伤出血或生育不下奶者,刮粉涂服,现已无存以后,市文物保管所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又征集到西周陶罐,并出土了西周夹砂灰陶盆和骨簪等,已入涿州市博物馆馆藏沧海桑田,逐水而居,文化亦随水而来,西源东进我以为:大岗子即为古人平地起墩台,为宜居?为祭祀?为观天?以后观景抒情成胜迹这也符合农耕文明发展的规律就目前涿州考古史籍上看,州西青岗、尚庄、杜村、上坡、沿家村等,属仰韶文化,在新石器早期古代先民生存亦建在高坎土台之上北高官庄大岗子为商周遗址,应在州西各遗址成台之后,在此形成督亢秋成古迹,这也符合人类生存、不断适应自然地理变化,文化不断进步的发展规律督亢秋4成的成因,也莫过于此穿越时空,以物件为依托,去推定督亢成因,是否能支持这个论断?水源在西,青岗、尚庄、杜村、练庄宜居,坎台林立,但互为遮挡,不便视野,故不能成景为自然传记“四十里地小浑江”下泄成河成溪, 间则留地大岗子高地,本就宜居,又高岗填土“ 四环天际五十里” ,只此一地,无它 处可比,即成胜景古迹,也属自然。
如此推定,亦算合理,并还另有证据早年间,听乡亲们说,大岗子北原是小浑江水道,若站在大岗子之上,向西北望去,似显水脉痕迹如将现在村名相连,也算一链条证据大岗子北水脉形成,自后塘、前塘、海深塘西北来,走新田屯(原为水道,后由旧田屯迁至)入大岗子北,折弯,向东流经“大水沟” (专指村北一 块地的名称),又折弯斜向东,走乔屯,何各庄中间深沟泄下;又古时小浑江改道或有支流,北向走柳河村中,后斜向东南入柳河营下泄,亦可佐证另主水道到大岗子西北角后,分一支流,折弯向南,走大岗子西侧,入“ 西大坑” (后单题 另说),满溢,走南岗洼由智军庄村北下泄这样,大岗子为河之交汇,水源充沛,高地宜居,自是天工造就,被人选中聚居,再后成景,亦是必然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修幸福渠,引拒马河水南下灌溉,设计者仍遵循古之水脉走向自然规律,在柳河村东,北高官庄村北大水沟,村东南南岗洼设闸分泄水流东下,以证上述为证水脉走向,还有一点需要陈述村中各姓家族设立坟茔,极是注重风水,均不离古之水脉两侧,唯大岗子北侧紧邻主水道,绝无且各族茔地,都广植侧柏,常年青翠,郁郁葱葱,气象肃穆,凡督亢方圆百里绝无仅有就此,我认为:涿州古迹八景之一的督亢春晓、督亢秋成,只有在北高官庄大岗子之上,才能观春揽秋,它地莫属。
我还以为:督亢春晓、督亢秋成胜景传喻的时间不在秦燕,至少商周如与岗子形成的时间相当,还应更古这时,会有人问,水自西来,文化东进,而州西为何未成此景而成全下游?我以为,这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天自公平,成自各就西乡上古,近山近水成泽国,且高坎台多下游河水分泄平原广袤,更宜农耕,又成此唯一高台,故天赐5于下,成沃壤、成美景、成宝地而随着自然变化,水量减少,下游水干河枯,上游又留得先源,成稻地八村, “花田胜迹” 而原督亢秋成肥田沃野之地,解放前已是“穷三区” (唯北高官庄例外,仍继督亢遗风,待时专题记述)丰收美景,只传在口头,留在书里真可谓:天道成景,人自发挥,公道使然,一东一西近年来,督亢的沃美之词着重渲染,以显涿州最悠远的文化积淀而对督亢成景的探源,却史无文字,更对成景春晓秋成的“ 督亢台” ,也无任何史 传述记 此文之追溯、推断、猜度、探源是否成立,即请有识者及喜好者探究、指正又,高台成景的督亢台,儿时记忆,大岗子顶部与北坡底差高两丈有余我认为,要观督亢膏腴五十里涿东南胜迹,大岗子(督亢台)的高度还应更高,若再加高上丈,才能秋成美景一望无际那么土去了哪里?我认为,亦是自然规律起督亢台应有四五千年,人为损毁,雨水风蚀下减降低亦成自然,数千年后留迹仅存,已属不易。
高台观景,妙笔生华,文人演绎,成督亢,传美誉高台起垫,土自外运,土来何处?三、西大坑村东西街中间有一大水塘,我住东街,叫西大坑,西街反之大坑面积感觉与大岗子基本相同大坑形似老鳖,头爪齐全,坑深三丈有余据老人讲,天再大旱,却未曾干涸大坑旱时浇地,涝时走水只待上世纪七十年代,水位全面下降,大坑才断续露底大坑水深清澈,轻扫涟漪,留下了年少时过多的愉快和记忆春暖花开,五月刚过,苲草刚露,就有胆大者试水入夏,东岸坡陡底硬,水大时坑深水阔最宜游泳跳水;若打水仗,则多在坑西,此地由于西街来水冲刷,坑底平缓且多砂砾;待小雨霏霏,小伙伴们便自觉集中在北岸,用自制针钩垂钓,多是青虾,麦穗,鲫鱼,各得多少,总有收获大坑形似乌龟,俗称王八坑,确实甲鱼很多,天热时会成群晒盖儿,夜去南坡下蛋,总被搜得记得家兄常常踩得一二,带回家中交予奶奶,但不得吃法,宰杀后只是取血于纸上阴干,以备外伤止血之用记忆最深的要属大旱之年,坑水下降至齐脖时,6便有好事者召来乡亲,不分老少,下坑搅水捉鱼,谓之“翻坑” 待时,坑水浑浊,坑面满浮着鱼那时,村中网具很少,家中笊篱、筛子甚至粗箩都被派上了用场,由于坑大鱼多,平时又无人捕获,凡此,必家家收获,之后便是户户炊烟,满村鱼香,以为过年。
至冬日,三九严寒,大坑对我们小伙伴仍不会倦怠,是时,冰蓝透底,滑冰车,抽“汉奸” ,相互耍逗惊 险刺激者莫过于排好队,从高处冲跑追逐,擦滑溜,前一摔倒,后必一片,无可幸免,起后大笑更有犯“坏” 者,趁大家不注意 时,在冰道上吐吐沫撒土制造冰障,每到必摔,以为恶作剧,遭之大骂,不以为然,仍乐上岸后,再蹬些树挂,追逐上学,几乎天天如此,冬也好过在农村,村村都会有坑塘,多是盖房,垫圈起土而成,而西大坑则不是,我认为正是为垫高大岗子挖掘而成,大岗子用土就来此处我村分东西街,人民公社后分四个小队,西街一,东街三,解放时全村不过百户,按人口测定生产生活所用土方总量,决不会成此大坑,另是时记数:东街有坑十二(老爷庙周围有四;小四队边围有四;二队社员房后有三;村南有一)西街除西北外,已被水塘包围按正常用量,这些小型坑塘已经足够无特大工程所需,决不会在平原之上,成如此之大坑西大坑之大,在十里八乡莫过于此,村中坑塘之多,在东乡各村也应为冠我认为,村史古老,东街坑塘为正常所用,西街应由东街陆续迁出聚居,围之坑塘,系原始自然水系遗存故东街坑塘除极个别种植外,多储水无任何植物西大坑也不例外,大队曾种植莲藕,以为利用,殊不知,坑深水大,莲藕不宜成长繁殖,稀稀拉拉,终未成片。
而西街各坑则不然,坑坑芦苇,繁繁密密,应为原始留存在大坑处取土成塘,堆土大岗子,高筑成督亢台,亦因自然地理环境而成大岗子北为小浑江水道不能取土,西为支流河汊,南边虽为河道,但南坡亦是高地(去南高官庄路旁,常见加贝红陶残片,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