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学理论指导:葡萄球菌致病物质.doc
3页微生物学理论指导:葡萄球菌致病物质1•血浆凝固酶(Coagulase)是能使含有枸椽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 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病菌株多能产生,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 无致病性的重耍标志凝固酶有两种:一种是分泌至菌体外的,称为游离凝固酶(Free coagulase)为蛋白质作用类似凝血酶原物质,可被人或兔血浆中的协同 因子(Cofactor)激活变成凝血酶样物质后,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固 态的纤维蛋口,从而使血浆凝固另一种凝固酶结合于菌休表面并不释放,称为结合凝固酶(Bound coagulase)或凝聚因子(Chumpingfactor),在该菌株的表面起纤维蛋白原的特异受体作用,细混悬于人或兔血浆中时,纤维蛋白原与菌体受体交联而使细菌凝聚游离凝固酶采用试管法检测, 结合凝固酶则以玻片法测试凝固酶耐热,粗制品100C30分钟或高压灭 菌后仍保持部分活性,但易被蛋白分解酶破坏 凝固酶和葡萄球菌的 毒力关系密切凝固酶阳性菌株进入机体后,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 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即使被吞噬后,也不易被杀 死同时,凝固酶集聚在菌体四周,亦能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 作用。
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与凝固酶的生成有关凝固酶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凝固酶阳性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慢性感染患者血清可有凝固酶抗体的存在2. 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olysin)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牛溶血等按抗原性不同,至少有a、B、丫、6、五种,对人类在致病作用的主 要是a溶血素它是一种“攻击因子”,化学成分为蛋口质,分子量约为 30, 000,不耐热,65C30分钟即可破坏如将a •溶血素注入动物皮内, 能引起皮肤坏死,如静脉注射,则导致动物迅速死亡a溶血素还能使小 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和坏死,并能引起平滑肌痉挛a溶血素是一种 外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3.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含F和S两种蛋白质,能杀死人和兔的多 形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此毒素有抗原性,不耐热,产生的抗体能阻止葡 萄球菌感染的复发4. 肠毒素(Enterotoxin)从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约1/3产生肠 毒素,按抗原性和等电点等不同,葡萄球菌肠毒素分A、B、Cl> C2、C3、 D、E和F八个血清型,细菌能产生一型或两型以上的肠毒素,肠毒素是单 一的多肽链,含有较多的赖氨酸、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
肠毒素 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与产毒菌株污染了牛奶、肉类、鱼是虾、 蛋类等食品冇关,在20C以上经8-10小时即可产生大量的肠毒素肠毒 素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耐热,经100C煮沸30分钟不被破坏,也不受胰 蛋白酶的影响,故误食污染肠毒素的食物后,在肠道作用于内脂神经受体, 传入中枢,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并产生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急, 病程短,恢复快一般潜伏期为1〜6小时,出现头晕、呕吐、腹泻,发 病1~2日可自行恢复,预后良好5. 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也称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n) 引起人类或新牛小鼠的表皮剥脱性病变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引 导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主要由噬菌体II型金葡萄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分 子量24, 000,具有抗原性,可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6. 毒性体克综合重量毒素 I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l, TTST1)系 噬菌体I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可引起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必血管紊乱而导致休克7•其他 葡萄球菌尚可产生葡激酶(Staphylokinase),亦称葡萄球菌溶 纤维蛋白酶(Staphylococcal fibrinolysin),产生耐热核酸酶(Heat-stable nuclease),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脂酶(Lipase)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