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城市道路设计教案五章ppt课件.ppt
116页城市道路设计教案城市道路设计教案2013五五章章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一、通行能力一、通行能力1 1、概念、概念通行能力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度量道路在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也称道路容量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也称道路容量交通量交通量道路在某一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道路在某一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可能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可能通过的最大小客车数某一点可能通过的最大小客车数((pcu/h))公路服务水平分级公路服务水平分级公路服务水平分级公路服务水平分级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分级服务服务水平水平等级等级设计速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V/C 最大服务交最大服务交通量通量Pcu/h/lnV/C最大服务交最大服务交通量通量Pcu/h/lnV/C最大服务交通最大服务交通量量Pcu/h/ln一一0.347500.316500.25500二二0.7416000.6714000.601200三三0.8819500.8618000.751500四四接近接近1.0<<2200接近接近1.0<<2100接近接近1.0<<20007 7 7 7、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城市道路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城市道路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主线主线C C级级®匝道匝道D D级级公路采用的服务水平公路采用的服务水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二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 三级三级三、设计通行能力三、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乘以设计服务水平的可能通行能力乘以设计服务水平的V/CV/C比率(最大服务交通量)。
比率(最大服务交通量)®道路设计基本原则:道路设计基本原则:设计交通量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设计通行能力能力第二节、横断面设计第二节、横断面设计第二节、横断面设计第二节、横断面设计一、一般要求一、一般要求1、横断面分类、横断面分类整体平地式、高架(地道)分离式整体平地式、高架(地道)分离式横断面组成横断面组成整体平地式整体平地式快速机动车道、变速车道、紧急停车带、中间快速机动车道、变速车道、紧急停车带、中间带、两侧带、辅路(慢速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带、两侧带、辅路(慢速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道)、人行道、路肩等路肩等高架(地道)分离式高架(地道)分离式高架(地道)分离式高架(地道)分离式由高架式或地道式快速机动车道和地面辅路系统组成由高架式或地道式快速机动车道和地面辅路系统组成快速机动车道快速机动车道由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紧急停车带、由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紧急停车带、集散车道组成集散车道组成地面辅路系统地面辅路系统由机动车道、中间带、两侧带、非机动车道及由机动车道、中间带、两侧带、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路肩组成人行道、路肩组成两者依靠匝道上、下两者依靠匝道上、下联系联系2 2 2 2、红线宽度、红线宽度、红线宽度、红线宽度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地形条件、城市其它设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地形条件、城市其它设施布置、远期发展等施布置、远期发展等最小值:最小值:4040米米®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50-6050-60米米®城市外围:城市外围:50-10050-100米米®高架路上、下匝道、变速车道、集散车道高架路上、下匝道、变速车道、集散车道应预留宽度应预留宽度®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抗震设防城市要求大于离,抗震设防城市要求大于5-105-10米米®高架路桥梁边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宜高架路桥梁边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宜大于大于4.54.5米米3 3 3 3、车道数、车道数、车道数、车道数按照交通量与道路设计通行能按照交通量与道路设计通行能力的关系确定力的关系确定®6 6车道为宜车道为宜 至少至少4 4车道车道®4 4车道要考虑紧急停车带车道要考虑紧急停车带二、车行道二、车行道二、车行道二、车行道1 1、车行道宽度、车行道宽度车行道宽度包括主路与辅路两部分车行道宽度包括主路与辅路两部分主路车行道宽度:行车道宽度、紧急停车带、路缘带主路车行道宽度:行车道宽度、紧急停车带、路缘带主路一条车道宽度一般采用主路一条车道宽度一般采用3.75m3.75m、小车道可用、小车道可用3.5m3.5m 二、车行道二、车行道二、车行道二、车行道®高架路按交通组成划分车道宽高架路按交通组成划分车道宽®小车小车为主的车道为主的车道 3.5m 3.5m ®大、小车混行大、小车混行车道车道 3.75m 3.75m®路缘带路缘带 0.5m 0.5m®两侧防撞墙两侧防撞墙0.5m0.5m®以行驶小车为主的以行驶小车为主的4 4车道快速车道快速路路,设,设2 2条条3.5m3.5m小车道,小车道,2 2条条3.75m3.75m混行车道,设紧急停车混行车道,设紧急停车带带®6 6车道快速路车道快速路,设,设2 2条条3.5m3.5m小车小车道,道,4 4条条3.75m3.75m混行车道混行车道®8 8车道快速路车道快速路,设,设4 4条条3.5m3.5m小车小车道,道,4 4条条3.75m3.75m混混行车道行车道2 2 2 2、集散车道、集散车道、集散车道、集散车道 ®当快速路出入口(上、下匝道)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织以当快速路出入口(上、下匝道)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织以及减速的规定时,应增设集散车道。
及减速的规定时,应增设集散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与主路出入口(上、下匝道口)计算行车计算行车速度与主路出入口(上、下匝道口)计算行车速度一致速度一致与主路行车道之间设分隔带与主路行车道之间设分隔带双车道双车道7m7m宽宽®平地式断面不设,以辅路平地式断面不设,以辅路代替代替3 3 3 3、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设在快速路出、入口(高架路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设在快速路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衔接路段,与辅路或匝道相接上、下匝道)衔接路段,与辅路或匝道相接☆☆宜为单车道宜为单车道☆☆宽度与直行方向主路车道宽宽度与直行方向主路车道宽度相同度相同☆☆长度满足设计车辆加、减速长度满足设计车辆加、减速行程行程要求要求4 4 4 4、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为保证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四车道的快速路应设为保证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四车道的快速路应设2.5m2.5m宽连续或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宽连续或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500m500m设一处设一处☆☆高架式快速路一般高架式快速路一般采用连续式采用连续式☆☆平地式快速路可采平地式快速路可采用缩窄两侧带的方式用缩窄两侧带的方式设置设置5 5 5 5、辅路、辅路、辅路、辅路辅路辅路是为了解决快速路沿路两侧单位及街区机动车与快速主路是为了解决快速路沿路两侧单位及街区机动车与快速主路交通出入联系而设置的道路,同时承担沿线非机动车与行人交交通出入联系而设置的道路,同时承担沿线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
通设计速度设计速度≤40km/h≤40km/h平地整体式平地整体式设在主路两侧带设在主路两侧带外侧外侧高架式高架式设在高架路设在高架路下地面层下地面层辅路辅路辅路辅路☆☆平地整体式快速路的辅路一般宜采用单向交通,出入口采用平地整体式快速路的辅路一般宜采用单向交通,出入口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在横断面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采用分隔带或标线分隔在横断面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采用分隔带或标线分隔☆☆仅供单向机动车、非仅供单向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时辅路宽机动车通行时辅路宽≥8.5m≥8.5m,,☆☆交通量大时可用交通量大时可用12-12-13m13m辅路辅路辅路辅路®高架式断面辅路可采用三、高架式断面辅路可采用三、四幅路形式四幅路形式®地面与高架(隧道)主路地面与高架(隧道)主路通过匝道通过匝道联系联系三、分车带三、分车带三、分车带三、分车带中间带中间带整体平地式整体平地式®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与两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与两左侧路缘带组成左侧路缘带组成®中间带宜大于中间带宜大于3m3m®市郊道路或考虑远期规划市郊道路或考虑远期规划可设可设6-7m6-7m®市中心区用地受限,使用市中心区用地受限,使用分隔墩(分隔墩(0.5m0.5m)或隔离栅)或隔离栅(0.2m)(0.2m),其最小宽度,其最小宽度1.2-1.2-1.5m 1.5m 中间带中间带中间带中间带高架式高架式高架式高架式☆☆高架路下中央分隔带主要根据高架路桥墩布设而定高架路下中央分隔带主要根据高架路桥墩布设而定☆☆高架路为高架路为4 4车道车道时,最小为时,最小为6m6m☆☆高架路为高架路为6 6车道车道时,最小为时,最小为7m7m中间带断口中间带断口中间带断口中间带断口☆☆快速路快速路1km1km设一断口设一断口☆☆市中心区市中心区0.5 km0.5 km设一设一断口断口☆☆按规划设计封闭的原平交路口,不得另设断口按规划设计封闭的原平交路口,不得另设断口☆☆立交匝道出入口的中央分隔带不得设置立交匝道出入口的中央分隔带不得设置断口断口两侧带两侧带☆☆两侧带是主路与辅路的两侧带是主路与辅路的分界线,由分隔带与左、分界线,由分隔带与左、右路缘带组成右路缘带组成☆☆分隔带最小宽度不小于分隔带最小宽度不小于1.5m1.5m☆☆邻主路一侧路缘带邻主路一侧路缘带0.5m0.5m邻辅路一侧路缘带邻辅路一侧路缘带0.25m0.25m☆☆两侧带最小宽度两侧带最小宽度2.25m2.25m四、横断面布置四、横断面布置四、横断面布置四、横断面布置1.平地整体式横断面平地整体式横断面主路与辅路以及两侧建筑物基本处主路与辅路以及两侧建筑物基本处于同一高程层次于同一高程层次适用场合适用场合☆☆地势平坦和平原城市中规划红线较宽地势平坦和平原城市中规划红线较宽☆☆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高等级公路相接的地段高等级公路相接的地段☆☆新建城区用地富余地段新建城区用地富余地段☆☆平地整体式横断面为一般城市快速路的平地整体式横断面为一般城市快速路的首选断面首选断面☆☆横断面布置要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高架横断面布置要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高架及快速轨道交通的位置及快速轨道交通的位置☆☆选用四幅式横断面选用四幅式横断面形式形式2 2 2 2、高架桥或隧道分离式断面、高架桥或隧道分离式断面、高架桥或隧道分离式断面、高架桥或隧道分离式断面特点特点主路采用高架桥式或隧道式道路断面形式主路采用高架桥式或隧道式道路断面形式与沿线所有相交道路都形成立交与沿线所有相交道路都形成立交辅路设在桥下或地面层辅路设在桥下或地面层高架桥适用场合高架桥适用场合☆☆特大城市、大城市用特大城市、大城市用地紧张地带、用地拆迁地紧张地带、用地拆迁受限制、红线宽度较窄、受限制、红线宽度较窄、交通量大的快速路交通量大的快速路☆☆相交道路交叉口间距相交道路交叉口间距较小,横向交通干扰较较小,横向交通干扰较大的大的地段地段隧道分离式断面隧道分离式断面☆☆隧道式断面适用于山丘区城市,而且排水无问题路段隧道式断面适用于山丘区城市,而且排水无问题路段☆☆平原大城市大型建筑群密集并对城市景观要求高的地段平原大城市大型建筑群密集并对城市景观要求高的地段☆☆重点文物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区☆☆穿越江河、铁路穿越江河、铁路站场等站场等苏州独墅湖隧道长苏州独墅湖隧道长3.463.46公里公里, , 当时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
当时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 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平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1 1、直线长度、直线长度®最大直线长度最大直线长度20V20V®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6V6V®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2V2V2.2.圆曲线半径圆曲线半径 圆曲线最小半径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 (km/h) 1001008080606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4001400(2500(2500) ) 10001000600600设超高极限最小半径设超高极限最小半径350350(400) (400) 250250150150设超高推荐最小半径设超高推荐最小半径500500(700) (700) 400400300300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径30003000200020001001000 0®缓和曲线缓和曲线 快速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快速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001008080606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m)858570705050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0010080806060最大超高(最大超高(% %))6 65 54 4圆曲线超高圆曲线超高 快速路圆曲线超高最大值快速路圆曲线超高最大值平曲线长度平曲线长度 快速路平曲线或圆曲线长度快速路平曲线或圆曲线长度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0010080806060平曲线最小长度平曲线最小长度(m)(m)170170140140100100圆曲线最小长度圆曲线最小长度(m)(m)858570705050停车视距停车视距 快速路停车视距快速路停车视距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0010080806060停车视距停车视距(m)(m)1601601101107070((7575))二、平面布置设计二、平面布置设计二、平面布置设计二、平面布置设计注意的问题注意的问题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衡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衡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交通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组织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1.1.设计原则设计原则®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标高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标高®与城市设计协调与环境协调与城市设计协调与环境协调®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条件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条件®纵坡均匀、缓顺纵坡均匀、缓顺2.2.纵坡纵坡 快速路最大纵坡快速路最大纵坡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0010080806060一般最大纵坡一般最大纵坡(%)(%)3 34 45 5极限最大纵坡极限最大纵坡(%)(%)4 45 56 6积雪、冰冻地区积雪、冰冻地区≤4%≤4%高原城市减高原城市减1%1%大、中桥梁及引桥不宜大于大、中桥梁及引桥不宜大于4%4%隧道不宜大于隧道不宜大于3%3%3.坡长坡长 快速路坡长快速路坡长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0010080806060最小坡长(最小坡长(m m))470(250470(250))290(200290(200))170(150170(150))最最大大坡坡长长3%3%100010004%4%8008009009007007005%5%7007005005006%6%3003004.4.竖曲线竖曲线 快速路竖曲线半径及长度快速路竖曲线半径及长度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0010080806060凸形竖凸形竖曲线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10000100004500450020002000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650065003000300014001400凹形竖凹形竖曲线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450045003000300015001500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300030002000200010001000竖曲线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长度858570705050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一、设计原则与分类一、设计原则与分类原则原则出入口在位置、间距及端部的出入口在位置、间距及端部的几何设计上,应保证不让主线几何设计上,应保证不让主线的直行交通受到干扰,并安全、的直行交通受到干扰,并安全、迅速地实现分、合流迅速地实现分、合流分类分类匝道出入口匝道出入口((A A型)、型)、辅道出入口辅道出入口((B B型型))匝道出入口(匝道出入口(匝道出入口(匝道出入口(A A A A型)型)型)型)二、出入口位置二、出入口位置二、出入口位置二、出入口位置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出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出入口应明显易于识别入口应明显易于识别要点:要点:®出入口处平、竖曲线采用大半径出入口处平、竖曲线采用大半径®出口尽量设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出口尽量设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如设在跨线桥后,距桥的距离应大如设在跨线桥后,距桥的距离应大于于150m150m®入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入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速,并使汇流车辆汇入主线之前保持充分的视距速,并使汇流车辆汇入主线之前保持充分的视距B B型出入口应用缘石等与其它道路明显地区型出入口应用缘石等与其它道路明显地区别开来,以便能明显确认其存在别开来,以便能明显确认其存在位置位置®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应加宽一定的偏置值行车道边缘应加宽一定的偏置值主线分流时主线分流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窄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窄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宽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宽时分流方式分流方式主线偏置值主线偏置值匝道偏置值匝道偏置值鼻端半径鼻端半径驶离主线驶离主线≥3.0≥3.00.6-1.00.6-1.00.6-1.00.6-1.0主线相互分叉主线相互分叉1.801.800.6-1.00.6-1.0分流处偏置值与端部半径分流处偏置值与端部半径分流点处楔形端的渐变率分流点处楔形端的渐变率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2012010010080806060≤40≤40渐变率渐变率1/121/121/111/111/101/101/81/81/71/7三、出入口的间距三、出入口的间距三、出入口的间距三、出入口的间距出入口端部之间的距离出入口端部之间的距离1 1、设置原则、设置原则®主线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主线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扰干扰®为分、合流交通加、减速及为分、合流交通加、减速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道路几何条件道路几何条件2 2、类型、类型®出出- -出出 出出- -入入 入入- -入入 入入- -出出3 3 3 3、间距的组成、间距的组成、间距的组成、间距的组成®出入口间距由变速车道长度、交织距离(入出入口间距由变速车道长度、交织距离(入- -出类型)及出类型)及安全距离组成。
安全距离组成 出入口最小间距(出入口最小间距(m m))项目项目 匝道组合匝道组合出出- -出出出出- -入入入入- -入入入入- -出出主线计算行主线计算行车速度车速度((km/hkm/h))100100760760260260760760127012708080610610210210610610102010206060460460160160460460760760四、辅助车道四、辅助车道四、辅助车道四、辅助车道概念:概念:在快速路的分合流处,为使车道数的平衡与基本车道数在快速路的分合流处,为使车道数的平衡与基本车道数两者不产生矛盾,必须附加适当长度的辅助车道两者不产生矛盾,必须附加适当长度的辅助车道基本车道数:基本车道数:在道路全长或较长路段内必须保持的车道数在道路全长或较长路段内必须保持的车道数®同一条道路相邻两路段的基本车道数每次增减不得多于一条同一条道路相邻两路段的基本车道数每次增减不得多于一条®变化点应距互通立交变化点应距互通立交0.5-1.0km0.5-1.0km®设渐变率不大于设渐变率不大于1/501/50的过渡段的过渡段®分、合流处按分、合流处按车道平衡公式车道平衡公式进行计算、检验进行计算、检验Nc≥NF+NE-1Nc≥NF+NE-1Nc--Nc--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NF--NF--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NE--NE--匝道匝道车道数车道数四、辅助车道四、辅助车道Nc≥NF+NE-1Nc≥NF+NE-1Nc--Nc--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NF--NF--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NE--NE--匝道匝道车道数车道数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概念概念高架桥连续跨越两条以上横向道路,并有沟通高架桥与地面交高架桥连续跨越两条以上横向道路,并有沟通高架桥与地面交通的上下匝道所组成的道路系统通的上下匝道所组成的道路系统适用地区适用地区用地受到限制的市区用地受到限制的市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高地下有大量管线地下有大量管线横向道路密集横向道路密集交通繁忙的地区交通繁忙的地区形式:形式:单层式、双层式单层式、双层式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60-60-100km/h 100km/h 匝道匝道40km/h40km/h一、横断面设计一、横断面设计一、横断面设计一、横断面设计1 1、设计原则、设计原则☆☆横断面设计应横断面设计应在规划的在规划的红线范围内进行。
红线范围内进行考虑高架道路的形式,计考虑高架道路的形式,计算行车速度、匝道布置、算行车速度、匝道布置、交通量、管线、地形等因交通量、管线、地形等因素☆☆近远期结合近远期结合☆☆交叉口范围有上、下匝道布置的路段,交叉口范围有上、下匝道布置的路段,有条件时,应在匝道外侧设地面车辆右有条件时,应在匝道外侧设地面车辆右转车道,以避免车辆转车道,以避免车辆交织交织2 2 2 2、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形式:横断面形式:四种类型:单层式(无匝道四种类型:单层式(无匝道 、有匝道)、有匝道)、、双层式(无匝道双层式(无匝道双层式(无匝道双层式(无匝道 、有匝道)有匝道)有匝道)有匝道)单层式(无匝道)单层式(无匝道)2 2 2 2、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单层式(有匝道)单层式(有匝道)双层式(无匝道双层式(无匝道双层式(无匝道双层式(无匝道 、有匝道)、有匝道)、有匝道)、有匝道)2 2 2 2、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机动车车道:机动车车道:宜单向双车道以上(宜单向双车道以上(3.5m,3.75m3.5m,3.75m))一车道匝道一车道匝道 3.5m3.5m机动车道机动车道+2.5m+2.5m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两车道匝道两车道匝道 2 2×3.5m3.5m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 : 0.5m0.5m防撞墩防撞墩路缘带路缘带主线主线0.5m 0.5m 匝道匝道0.25m0.25m横坡度横坡度 2%2%((1.5%1.5%))二、平、纵线形设计二、平、纵线形设计二、平、纵线形设计二、平、纵线形设计☆☆设计原则同一般平地式快速路设计原则同一般平地式快速路☆☆布置桥墩、桥台时要考虑墩(台)位置、尺寸对地面布置桥墩、桥台时要考虑墩(台)位置、尺寸对地面交通及地面设施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建设冲突交通及地面设施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建设冲突☆☆纵断面设计关键为桥梁标高、纵断面设计关键为桥梁标高、纵坡、坡长纵坡、坡长标高涉及工程造价,及与城市标高涉及工程造价,及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景观的协调纵坡及坡长涉及排水与行车纵坡及坡长涉及排水与行车平平顺性顺性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1 1、原则与规定、原则与规定®匝道布置应满足快速路承担的交通需求,提高高架路的利匝道布置应满足快速路承担的交通需求,提高高架路的利用率,使行驶高架道路的交通通行时间最短,充分发挥用率,使行驶高架道路的交通通行时间最短,充分发挥每一匝道的作用每一匝道的作用®匝道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和规划路网中的主要匝道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和规划路网中的主要流向流向1 1、原则与规定、原则与规定◆◆匝道间距应合理匝道间距应合理☆☆确保快速道路的畅通,减少分、合流的影响确保快速道路的畅通,减少分、合流的影响☆☆间距不能过大,出现交通阻塞间距不能过大,出现交通阻塞◆◆匝道布置应尽量避免在匝道布置应尽量避免在主要横向道路交叉口前主要横向道路交叉口前衔接衔接◆◆在保证主线设计标准的在保证主线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匝道布置形式前提下,匝道布置形式应因地制宜,减少应因地制宜,减少拆迁拆迁2 2 2 2、匝道形式、匝道形式、匝道形式、匝道形式匝道平行高架道路匝道平行高架道路上下匝道的交通可通过地面上下匝道的交通可通过地面交叉口来集散交叉口来集散优点:优点:☆☆较好地沟通高架与地面道路的较好地沟通高架与地面道路的联系联系☆☆构造简单、占地少、投资较省构造简单、占地少、投资较省☆☆简单实用,在国内大城市高架简单实用,在国内大城市高架道路大量道路大量使用使用匝道平行高架道路匝道平行高架道路缺点:缺点:☆☆增加地面交叉口的压力增加地面交叉口的压力☆☆当当匝道落地位置离交叉口较近时,导致进、匝道落地位置离交叉口较近时,导致进、出口匝道的车辆与地面交通通流频繁交织,出口匝道的车辆与地面交通通流频繁交织,易造成交叉口内部的交通混乱,影响到交易造成交叉口内部的交通混乱,影响到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叉口的通行效率适用于适用于: :☆☆道路沿线用地紧张,道路沿线用地紧张,无法修建立交,存在无法修建立交,存在大量长距离交通需在大量长距离交通需在此转换此转换☆☆地面交叉口未地面交叉口未饱和时饱和时2 2 2 2、匝道形式、匝道形式、匝道形式、匝道形式上、下匝道直接布置在横向道路上上、下匝道直接布置在横向道路上需要有较完善的道路网需要有较完善的道路网优点:优点:®利用原有道路网集散交通利用原有道路网集散交通®减少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减少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缺点:缺点:除右转(左转)交通便捷外,除右转(左转)交通便捷外,其余直行和左转要绕行其余直行和左转要绕行适用于适用于: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路网路网完善完善上、下匝道对称跨越横向道路交叉口上、下匝道对称跨越横向道路交叉口上、下匝道对称跨越横向道路交叉口上、下匝道对称跨越横向道路交叉口不仅可以满足高架路与地面的交通联系,并且地面交叉口的直行不仅可以满足高架路与地面的交通联系,并且地面交叉口的直行交通可以利用匝道跨越交叉口交通可以利用匝道跨越交叉口优点:优点:☆☆减轻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减轻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适合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的情况适合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的情况缺点:缺点:☆☆高架路左右转交通要先下匝道再高架路左右转交通要先下匝道再绕行绕行☆☆横向道路左、右转车辆在本路口横向道路左、右转车辆在本路口不能上不能上高架路高架路2 2 2 2、匝道形式、匝道形式、匝道形式、匝道形式上、下匝道布置在上、下行高架道路之间上、下匝道布置在上、下行高架道路之间优点优点: :占地少,适用于高楼林立、用地紧张的路段占地少,适用于高楼林立、用地紧张的路段缺点:缺点:左进左出左进左出 高架桥结构布置高架桥结构布置复杂复杂3 3、匝道最小间距、匝道最小间距®高架道路的驶入、驶出匝道的联接点是路段通行能力最小的高架道路的驶入、驶出匝道的联接点是路段通行能力最小的控制路段控制路段®交通量饱和时,出现交通阻塞交通量饱和时,出现交通阻塞☆☆驶入匝道上的车辆,因无法在主线车流中找到可穿插(合流驶入匝道上的车辆,因无法在主线车流中找到可穿插(合流空档)而排队阻塞空档)而排队阻塞☆☆驶出匝道上的车辆,因地面道路的原因导致匝道交通受阻,驶出匝道上的车辆,因地面道路的原因导致匝道交通受阻,影响主线车流影响主线车流驶出驶出3 3 3 3、匝道最小间距、匝道最小间距、匝道最小间距、匝道最小间距®高架路由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连接点三种不同类型的路高架路由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连接点三种不同类型的路段组成段组成☆☆基本路段是交通流不受驶入、驶出匝道的合流、分流及交织基本路段是交通流不受驶入、驶出匝道的合流、分流及交织流影响的路段流影响的路段☆☆交织区一般由合流区和紧接着的分流区组成交织区一般由合流区和紧接着的分流区组成☆☆匝道连接点是交通匝道连接点是交通紊乱区紊乱区3 3、匝道最小间距、匝道最小间距高架道路基本路段高架道路基本路段处于任何匝道或交织区的影响区域之外处于任何匝道或交织区的影响区域之外匝道联接点或交织区的影响范围匝道联接点或交织区的影响范围,参考美国,参考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册》》,采用如下标准,采用如下标准驶入匝道:驶入匝道:从匝道连接点起,设计速度为从匝道连接点起,设计速度为80km/h80km/h时,向上游时,向上游102m102m,向下游,向下游508m508m,设计速度为,设计速度为60km/h60km/h时,向上游时,向上游77m77m,向下游,向下游381m381m,,驶出匝道:驶出匝道:从匝道连接点起,设计速度为从匝道连接点起,设计速度为80km/h80km/h时,向上游时,向上游508m508m,向下游,向下游102m102m,设计速度为,设计速度为60km/h60km/h时,向上游时,向上游381m381m,向下游,向下游77m77m交织区交织区设计速度为设计速度为80km/h80km/h时,合流点上游时,合流点上游102m102m为交织区的起点,分流为交织区的起点,分流点向下游点向下游102m102m为交织区的终点,设计速度为为交织区的终点,设计速度为60km/h60km/h时,合流点时,合流点上游上游77m77m为交织区的起点,分流点向下游为交织区的起点,分流点向下游77m77m为交织区的为交织区的终点终点3 3 3 3、匝道最小间距、匝道最小间距、匝道最小间距、匝道最小间距项目项目 匝道组合匝道组合出出- -出出出出- -入入入入- -入入入入- -出出主线计算行主线计算行车速度车速度((km/hkm/h))100100760760260260760760127012708080610610210210((204204))61061010201020((1011016 6))6060460460160160460460760760在稳定车流状态下,保证匝道间互不干扰的最小间距在稳定车流状态下,保证匝道间互不干扰的最小间距高架道路匝道推荐间距,快速路一般为高架道路匝道推荐间距,快速路一般为2-2.5km2-2.5km,主干路一,主干路一般为般为1.5-2.0km1.5-2.0km4 4 4 4、匝道与地面交叉口的衔接、匝道与地面交叉口的衔接、匝道与地面交叉口的衔接、匝道与地面交叉口的衔接☆☆匝道的起坡点(上匝道)与终坡点(下匝道)在地面道路的位匝道的起坡点(上匝道)与终坡点(下匝道)在地面道路的位置对交叉口的交通影响较大置对交叉口的交通影响较大☆☆匝道进出高架道路的车流均需通过地面道路交叉口来集散匝道进出高架道路的车流均需通过地面道路交叉口来集散☆☆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应在同一路口交通信号系统管理中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应在同一路口交通信号系统管理中☆☆在设计中尽可能增加交叉口进口道的车在设计中尽可能增加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以增加交叉口的道数,以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通行能力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是一个重要参数,距离是否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是一个重要参数,距离是否合适,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合适,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由红灯期间的车辆排队长,由红灯期间的车辆排队长度,以及匝道左(右)转和地面左(右)转车辆交换车道所度,以及匝道左(右)转和地面左(右)转车辆交换车道所需的交织长度两部分组成需的交织长度两部分组成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一般为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一般为150-180m150-180m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上、下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匝道匝道下匝道下匝道上匝道上匝道匝道匝道下匝道下匝道 上匝道上匝道一般最小一般最小距离(距离(m m))1401405050极限最小极限最小距离(距离(m m))1001003030上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园角上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园角切点的距离,只要保证横切点的距离,只要保证横向道路和对向车流上匝道向道路和对向车流上匝道所需的交织长度即可所需的交织长度即可一般采用一般采用60-100m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车辆和过街行人之间、车辆和过街行人之间、车辆和车辆之间、特别车辆和车辆之间、特别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会阻滞交通,间的干扰,会阻滞交通,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容易出现交通事故☆☆59%59%的事故出现在交叉的事故出现在交叉口口☆☆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占全程行车时间间占全程行车时间的的31%31%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类型类型®无信号控制平面交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叉口®有信号控制平面交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叉口®环形平面交叉口环形平面交叉口®高架路下的平面交高架路下的平面交叉口叉口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道路平面交叉适用条件适用条件®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 路口高峰小时车流量<路口高峰小时车流量<500pcu/h500pcu/h®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 800-3000pcu/h 800-3000pcu/h 实施分流渠化、信号管制的干道交叉口实施分流渠化、信号管制的干道交叉口 3000-6000pcu/h 3000-6000pcu/h®环形平面交叉口环形平面交叉口 <<2700pcu/h2700pcu/h®交通量设计年限交通量设计年限 与相交道路设计年限与相交道路设计年限相同相同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根据根据几何形状几何形状,有十字型、,有十字型、X X型、型、T T型、型、Y Y型、多路交叉型、多路交叉及畸形交叉口。
及畸形交叉口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型式简单型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容易处理街角建筑容易处理☆☆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锐角较小时,形成狭长的锐角较小时,形成狭长的交叉口,对交通不利(特交叉口,对交通不利(特别对左转车辆)别对左转车辆)用于主要道用于主要道路同次要道路同次要道路交叉,主路交叉,主要道路应设要道路应设在交叉口的在交叉口的直顺直顺方向方向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错位交叉,畸形交叉错位交叉,畸形交叉口尽量避免口尽量避免☆☆多条道路交叉,容易起到突出中心的多条道路交叉,容易起到突出中心的效果,用地大,给交通组织带来困难效果,用地大,给交通组织带来困难☆☆尽量避免或尽量避免或简化简化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一、平交的几何类型®路口的路口的选型选型应根据城市道路的布置、相交道路的性质、设计应根据城市道路的布置、相交道路的性质、设计小时交通量、交通性质及组成和交通组织措施确定小时交通量、交通性质及组成和交通组织措施确定®相交道路相交道路宜为宜为4 4条,不宜超过条,不宜超过5-65-6条条®避免错位交叉避免错位交叉®平交口平交口间距间距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算行车速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算行车速度、交通量等因素确定,不宜度、交通量等因素确定,不宜太短太短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平面交叉路线宜采用直线并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平面交叉路线宜采用直线并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叉角不宜小于45°(45°(美国美国60)60)☆☆驾驶员不易识别从进口道进入的车流驾驶员不易识别从进口道进入的车流☆☆为大型车辆的转弯造成麻烦为大型车辆的转弯造成麻烦☆☆车辆与行人增加了穿越交叉口的时间车辆与行人增加了穿越交叉口的时间和距离和距离交叉口角度不大于交叉口角度不大于交叉口角度不大于交叉口角度不大于45454545°°°°((((60 ° 60 ° 60 ° 60 ° )时,)时,)时,)时,重新设计重新设计重新设计重新设计☆☆对等级低的道路进行改造,使其垂直对等级低的道路进行改造,使其垂直交叉(交叉(A A、、B B))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次要道路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次要道路重新定线所增加的四个曲线重新定线所增加的四个曲线段如同斜交一样,会成为危段如同斜交一样,会成为危险路段。
险路段采取此措施要与速度的降低采取此措施要与速度的降低以及前置警示标志以及前置警示标志相结合相结合交叉口角度不大于交叉口角度不大于交叉口角度不大于交叉口角度不大于45454545° °((((60 60 60 60 ° ° )时,重新设计)时,重新设计)时,重新设计)时,重新设计☆☆将交叉口分成两个垂直的将交叉口分成两个垂直的交叉口(交叉口(C C、、D D))该方法消除了斜交角,但对该方法消除了斜交角,但对次要道路的运行效率有很大次要道路的运行效率有很大影响影响如果主路的速度高、主路或如果主路的速度高、主路或次路交通量大,两个交叉口次路交通量大,两个交叉口的距离会更长的距离会更长☆☆ E E为公路曲线段斜交交叉为公路曲线段斜交交叉口的处理,尽量避免在曲线口的处理,尽量避免在曲线段形成段形成交叉交叉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平曲线起终点离交叉口中心距离应根据道路等级、计算行车平曲线起终点离交叉口中心距离应根据道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等确定,不应太短速度等确定,不应太短®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做调整坡做调整®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2%®桥梁引道处尽量避免设桥梁引道处尽量避免设平交口平交口三、交叉口竖向设计三、交叉口竖向设计三、交叉口竖向设计三、交叉口竖向设计1.1.竖向设计的目的竖向设计的目的: :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合理确定交叉口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面各个点的设计标高筑面各个点的设计标高, ,统一解决行车、排水、建筑艺术统一解决行车、排水、建筑艺术三方面在立面位置上的要求三方面在立面位置上的要求, ,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处形成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处形成一个平顺的路面。
一个平顺的路面2 2、考虑因素、考虑因素®行车舒适行车舒适®排水通畅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标高协调与周围建筑物标高协调3 3、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原则、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原则®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随主要道路的横断面而变,其横坡随主要道路的纵的纵坡随主要道路的横断面而变,其横坡随主要道路的纵坡而变坡而变®同等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而改变他同等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而改变他们的横坡们的横坡®为保证交叉口排水,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为保证交叉口排水,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叉口一侧一侧4 4 4 4、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形式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纵坡、横坡及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形式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纵坡、横坡及地形®以十字交叉口为例,按地形及相交道路纵坡方向,竖向设计以十字交叉口为例,按地形及相交道路纵坡方向,竖向设计有六种基本形式:有六种基本形式:☆☆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背离交叉口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背离交叉口®设计时使交叉口的纵坡与相交道路设计时使交叉口的纵坡与相交道路的纵坡一致的纵坡一致, ,适当调整一下接近交叉口适当调整一下接近交叉口的路段横坡,让雨水流向交叉口四个转的路段横坡,让雨水流向交叉口四个转角的街沟或路基外排除角的街沟或路基外排除, ,交叉口内不需交叉口内不需设设雨水口。
雨水口☆☆处于凹形地形上处于凹形地形上, ,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都指向交叉口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都指向交叉口®这种形式地面水都向交叉口集中这种形式地面水都向交叉口集中, ,排水比较困难排水比较困难, ,应尽量避免应尽量避免☆☆处于分水线地形上处于分水线地形上, ,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背离,一条指向交叉口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背离,一条指向交叉口®设计时应将纵坡指向交叉口的道路路脊线在交叉口处分为三个方设计时应将纵坡指向交叉口的道路路脊线在交叉口处分为三个方向向, ,相交道路的横断面不变,并在纵坡指向交叉口道路的人行横相交道路的横断面不变,并在纵坡指向交叉口道路的人行横道线外设雨水口道线外设雨水口, ,防止雨水流入防止雨水流入交叉口内交叉口内☆☆处于谷线地形上处于谷线地形上, ,有三条道路纵坡度方向指向交叉口而一条背有三条道路纵坡度方向指向交叉口而一条背离®与谷线相交的道路进入交叉口之前与谷线相交的道路进入交叉口之前, ,在纵断面上产生转折而形在纵断面上产生转折而形成过街横沟成过街横沟, ,不利于行车,应尽量使纵坡转折点离交叉口远一些不利于行车,应尽量使纵坡转折点离交叉口远一些, ,并在该处插入竖曲线。
纵坡指向交叉口的人行道线外设雨水口并在该处插入竖曲线纵坡指向交叉口的人行道线外设雨水口☆☆处于斜坡地形上处于斜坡地形上, ,相邻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背离相邻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背离®相交道路的纵坡均不变相交道路的纵坡均不变, ,而将两条道路的横坡在进入交叉口前而将两条道路的横坡在进入交叉口前逐渐向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变化,使交叉口上形成一个单向倾斜逐渐向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变化,使交叉口上形成一个单向倾斜面并在纵坡指向交叉口道路的人行横道线外设面并在纵坡指向交叉口道路的人行横道线外设雨水口☆☆处于马鞍形地形上处于马鞍形地形上, ,相对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面另两条相对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面另两条背离®相交道路纵、横坡都可按自然地形在交叉口内调相交道路纵、横坡都可按自然地形在交叉口内调整,并在纵坡指向交叉口的道路两侧设雨水口整,并在纵坡指向交叉口的道路两侧设雨水口5.5.交叉口竖向立面设计方法交叉口竖向立面设计方法对于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对于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 ,通常采用通常采用特征断面法特征断面法; ;对于水泥混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交叉口和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凝土路面交叉口和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 ,一般采用一般采用高高程图法。
程图法5.5.5.5.交叉口竖向立面设计方法交叉口竖向立面设计方法交叉口竖向立面设计方法交叉口竖向立面设计方法®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标高的计算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标高的计算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而定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而定, ,既要考虑行车平顺既要考虑行车平顺, ,又要考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相同相同( (或相近或相近) )等级的道路相交时的特征断面等级的道路相交时的特征断面相同相同( (或相近或相近) )等级的道路相交等级的道路相交, ,立面设计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立面设计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坡不变, ,而改变它们的横坡度而改变它们的横坡度对于对于X X形交叉口和交叉角大于形交叉口和交叉角大于7575度的度的T T形交叉口形交叉口, ,路脊线通常是路脊线通常是对向行车轨迹的分界线即行车道的中心线对向行车轨迹的分界线即行车道的中心线; ;对于斜交过大的对于斜交过大的T T形交叉口形交叉口(Y(Y形交叉口形交叉口),),其路中心线不宜作路脊线,其路中心线不宜作路脊线,应应加以调整。
加以调整® x x x x形交叉口和形交叉口和形交叉口和形交叉口和T T T T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x x形交叉口和形交叉口和T T形交叉口在交叉口范围内分别被相交道路的中形交叉口在交叉口范围内分别被相交道路的中心线分割成四部分和三部分心线分割成四部分和三部分X X形、形、T T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主要是三种位置情况主要是三种位置情况: :①①位于各相交道路进入交叉位于各相交道路进入交叉口的入口处口的入口处, ,也就是也就是交叉口范交叉口范围的边界线围的边界线处处, ,如如B B1 1A A1 1断面和断面和B B2 2A A2 2断面②②位于转角曲线的切点位于转角曲线的切点处处, ,如如C C1 1D D1 1断面和断面和C C2 2D D2 2断面③③位于位于交叉口对角线交叉口对角线处处, ,如如OEOE断面位于路脊线上、交叉口入口处及转角曲线切点处的特征控制点位于路脊线上、交叉口入口处及转角曲线切点处的特征控制点O O、、A1A1、、B1B1、、C1C1、、D1D1、、C2C2、、D2D2、、A2A2、、B2B2以及以及F F、、G G、、H H、、I I等点的标高均可根据相交等点的标高均可根据相交道路的纵面线形和路拱横坡度值道路的纵面线形和路拱横坡度值求得。
求得E E E E点的设计标高点的设计标高点的设计标高点的设计标高®E E点的设计标高在公路平面交叉口中应满足对角线上行车平顺点的设计标高在公路平面交叉口中应满足对角线上行车平顺和排水的要求和排水的要求, ,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还必须满足圆弧在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还必须满足圆弧D D1 1D D2 2间的间的排水要求排水要求, ,即圆弧即圆弧D D1 1D D2 2间的纵坡必须间的纵坡必须≥0.3%≥0.3%®交叉口无分隔的导流岛时交叉口无分隔的导流岛时, ,转角曲线由于半径较小、曲线短而转角曲线由于半径较小、曲线短而难以采用合适的超高难以采用合适的超高, ,在特殊困难情况下除设置排水所必须的在特殊困难情况下除设置排水所必须的横坡外横坡外, ,可不设超高可不设超高, ,一般对角线一般对角线0E0E的横坡宜控制在的横坡宜控制在0.3%0.3%~~2%2%间间为好®记记,D,D1 1D D2 2=l,D=l,D1 1E=lE=l1 1,D,D1 1、、D D2 2设计标高分别记为设计标高分别记为D DlZlZ、、D D2Z2Z, ,则当行车则当行车平顺和排水要求均满足的条件下,平顺和排水要求均满足的条件下,E E点的设计标高可按下式点的设计标高可按下式计计算算: :交叉口设计标高的加密交叉口设计标高的加密交叉口设计标高的加密交叉口设计标高的加密®确定了路脊线和特征断面上的设计标高确定了路脊线和特征断面上的设计标高, ,就可大概反映交叉就可大概反映交叉口的立面形状。
口的立面形状®对于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对于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 ,采用特征断面法提供交叉口特采用特征断面法提供交叉口特征断面的定位里程、尺寸和设计标高征断面的定位里程、尺寸和设计标高, ,由此构成交叉口标高由此构成交叉口标高控制®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交叉口和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交叉口和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 ,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表达交叉口的立面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表达交叉口的立面, ,必须加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标高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标高, ,即采用高程图法即采用高程图法®加密设计标高加密设计标高, ,常用的方法是增加计算辅助线常用的方法是增加计算辅助线, ,采用标高计算采用标高计算线网®标高计算线网标高计算线网标高计算线网主要采用圆心法、标高计算线网主要采用圆心法、等分法®圆心法圆心法®在路脊线上在路脊线上, ,按施工要求每隔一定距离或等分定出若干点按施工要求每隔一定距离或等分定出若干点, ,并并与转角曲线的圆心连成直线与转角曲线的圆心连成直线( (只连到转角曲线上只连到转角曲线上),),即得圆心即得圆心法标高计算线网法标高计算线网。
®等分法等分法®将路脊线等分为若干份,把转交曲线也等分为若干份,连接将路脊线等分为若干份,把转交曲线也等分为若干份,连接相应点相应点水泥混凝土路面应根据设计等高线计算内插各分块的角点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应根据设计等高线计算内插各分块的角点设计标高标高沥青类路面的交叉口则应内插出施工线网节点的设计标高,供沥青类路面的交叉口则应内插出施工线网节点的设计标高,供沥青类路面的交叉口则应内插出施工线网节点的设计标高,供沥青类路面的交叉口则应内插出施工线网节点的设计标高,供施工使用施工使用施工使用施工使用6 6、应合理布设雨水口、应合理布设雨水口坡向交叉口道路的上游应设置雨水口,低洼处应布设雨坡向交叉口道路的上游应设置雨水口,低洼处应布设雨水口,要求交叉口范围不产生水口,要求交叉口范围不产生积水积水四、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四、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四、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四、交叉口缘石平曲线®交叉口的转弯半径,无论对车辆还是行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交叉口的转弯半径,无论对车辆还是行人都有显著的影响大的转弯半径大的转弯半径☆☆大的转弯半径可允许较高的大的转弯半径可允许较高的车速和大型车辆的转向车速和大型车辆的转向☆☆较大的转弯半径会导致交叉较大的转弯半径会导致交叉口面积过大,部分道路面积不口面积过大,部分道路面积不能有效利用,增加了行人穿越能有效利用,增加了行人穿越距离距离☆☆行人会远离车辆停止点,使行人会远离车辆停止点,使驾驶员不能发现驾驶员不能发现行人行人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半径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半径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半径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半径小的转弯半径小的转弯半径☆☆小的转弯半径可减少行人通过交叉口的距离、降低了车辆小的转弯半径可减少行人通过交叉口的距离、降低了车辆转弯的速度,使驾驶员和行人之间的可视性得以改善转弯的速度,使驾驶员和行人之间的可视性得以改善☆☆转弯半径过小,会使车辆转弯转弯半径过小,会使车辆转弯时速度大大降低,转弯半径大时速度大大降低,转弯半径大的货车在转弯时压到缘石,进的货车在转弯时压到缘石,进而伤到行人、损坏而伤到行人、损坏交通设施交通设施。
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半径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半径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半径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半径®交叉口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交叉口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选择转弯半径要衡量机动车辆和选择转弯半径要衡量机动车辆和行人之间的需求行人之间的需求®三、四幅路交叉口缘石半径应满足三、四幅路交叉口缘石半径应满足非机动车行驶要求,但不小于非机动车行驶要求,但不小于5m5m 单幅路、双幅路交叉口缘石半径符合下表规定单幅路、双幅路交叉口缘石半径符合下表规定右转计算行车速右转计算行车速度度(km/h)(km/h)3030252520201515缘石转弯最小半缘石转弯最小半径(径(m m))33-3833-3820-2520-2510-1510-155-105-10u取值u取值0.15-0.20 0.15-0.20 五、交叉口视距五、交叉口视距五、交叉口视距五、交叉口视距☆☆交叉口视距必须非常充分,使交叉口使用者预知或避免交叉口视距必须非常充分,使交叉口使用者预知或避免潜在的交叉及合流冲突,并作出判断潜在的交叉及合流冲突,并作出判断☆☆由停车视距组成的三角形成为视距三角形由停车视距组成的三角形成为视距三角形☆☆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应清除物应清除☆☆各进口道的停车视距应符各进口道的停车视距应符合规范合规范要求要求视距三角形的绘制视距三角形的绘制视距三角形的绘制视距三角形的绘制☆计算行车视距计算行车视距☆根据交叉口的具体情况,找出根据交叉口的具体情况,找出 行车可能的最危险点行车可能的最危险点十字形交叉口最不利情况:靠中心十字形交叉口最不利情况:靠中心线的第一条直行车道和靠右边的第线的第一条直行车道和靠右边的第一条一条直行车道。
直行车道X X字形交叉口最不利情况:靠右边字形交叉口最不利情况:靠右边的第一条直行车道和靠中心线的第的第一条直行车道和靠中心线的第一条左转车道一条左转车道☆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的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的轨迹线各量取停车视距轨迹线各量取停车视距S S停停值值☆连接连接末端末端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交叉口进口车道应采用交通标志和标线,指明车道类型,以交叉口进口车道应采用交通标志和标线,指明车道类型,以交叉口进口车道应采用交通标志和标线,指明车道类型,以交叉口进口车道应采用交通标志和标线,指明车道类型,以利于车辆候驶和行驶利于车辆候驶和行驶利于车辆候驶和行驶利于车辆候驶和行驶☆☆☆☆进口车道宽度,直行车进口车道宽度,直行车进口车道宽度,直行车进口车道宽度,直行车道一般采用道一般采用道一般采用道一般采用3.5m,3.5m,3.5m,3.5m,小型车小型车小型车小型车道可用道可用道可用道可用3m,3m,3m,3m,☆☆☆☆左、右转专用车道可采左、右转专用车道可采左、右转专用车道可采左、右转专用车道可采用用用用3.5m,3.5m,3.5m,3.5m,最小可采用最小可采用最小可采用最小可采用3.25m;3.25m;3.25m;3.25m;☆☆☆☆出口车道宽度可为出口车道宽度可为出口车道宽度可为出口车道宽度可为3.5-3.5-3.5-3.5-3.75m,3.75m,3.75m,3.75m,小型车道可用小型车道可用小型车道可用小型车道可用3.5m3.5m3.5m3.5m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人行横道应尽量沿人行道延伸方向设置,减少行人绕行距离人行横道应尽量沿人行道延伸方向设置,减少行人绕行距离☆☆停止线在人行横道后至少停止线在人行横道后至少1m1m处,并应与相交道路中心线平行;处,并应与相交道路中心线平行;☆☆停止线位置应靠近交叉口,停止线位置应靠近交叉口,使交叉口的区域不致过大使交叉口的区域不致过大☆☆人行横道与缘石交接处设置缘石开口坡道人行横道与缘石交接处设置缘石开口坡道☆☆交叉口考虑照明交叉口考虑照明☆☆公交站离交叉口缘石切线的距离不应公交站离交叉口缘石切线的距离不应小于小于50m50m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进出交叉口的车辆由于行驶方向的不同,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交进出交叉口的车辆由于行驶方向的不同,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交错也有所不同,产生的交错点的性质也不同错也有所不同,产生的交错点的性质也不同分流点(分叉点)分流点(分叉点):同一行驶: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地点合流点(汇合点)合流点(汇合点):来自不同: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冲突点(交叉点)冲突点(交叉点):来自不同: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相互交叉的地点地点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错点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交错点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以左转与直行车辆和直行与直行以左转与直行车辆和直行与直行车辆所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的影车辆所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的影响最大响最大☆☆其次是合流点(汇合点),再次其次是合流点(汇合点),再次是分流点(分叉点)是分流点(分叉点)☆☆在交叉口设计中,尽量减少冲突在交叉口设计中,尽量减少冲突点和合流点,尤其是要减少和消灭点和合流点,尤其是要减少和消灭冲突点冲突点减少消灭冲突点的方法减少消灭冲突点的方法信号灯控制信号灯控制渠化交通渠化交通渠化(渠化(AASHTOAASHTO)概念)概念通过交通岛或路面标线,将冲突车流分离或调解成为固定的路通过交通岛或路面标线,将冲突车流分离或调解成为固定的路径,使车辆和行人运行更为有序。
径,使车辆和行人运行更为有序立交设计立交设计二、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二、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二、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二、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交通量大和使用交通量大和使用多相位信号控制多相位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宜依据信号控制要的交叉口,宜依据信号控制要求进行拓宽渠化求进行拓宽渠化多相位控制:多相位控制:以延长一定的侯留时间为条件,实现分向放行的以延长一定的侯留时间为条件,实现分向放行的定向式交通,达到消灭冲突点的目的定向式交通,达到消灭冲突点的目的®所延长的时间由于没有侧向干扰的快速行驶而得到补偿所延长的时间由于没有侧向干扰的快速行驶而得到补偿®路口的交通能力得到扩大,行人安全得到保障路口的交通能力得到扩大,行人安全得到保障多相位控制的方法:多相位控制的方法:®对直行和左转弯、右转弯车辆对直行和左转弯、右转弯车辆分别放行分别放行®将所有方向的直行车与左转、将所有方向的直行车与左转、右转弯车流组合成四种状态,每右转弯车流组合成四种状态,每一状态下车流没有一状态下车流没有冲突点冲突点二、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二、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二、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二、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1.道路渠化的目的道路渠化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路口的道路空间,提是充分利用路口的道路空间,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及保持路口的交通安全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及保持路口的交通安全2.渠化的作用渠化的作用☆☆禁止特定的运行,如右进右出渠化岛禁止特定的运行,如右进右出渠化岛☆☆明确规定车辆行驶明确规定车辆行驶路径路径2.2.2.2.渠化的作用渠化的作用渠化的作用渠化的作用☆☆鼓励合理的运行速度鼓励合理的运行速度☆☆分离冲突点分离冲突点☆☆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庇护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庇护☆☆有利于优先级高的车辆先行,如最大交通量运行或最高功能有利于优先级高的车辆先行,如最大交通量运行或最高功能划分的相交道路优先划分的相交道路优先行驶行驶3.3.3.3.设计渠化岛应遵循的原则设计渠化岛应遵循的原则设计渠化岛应遵循的原则设计渠化岛应遵循的原则®交叉口渠化岛形成的通道要方便车辆行驶交叉口渠化岛形成的通道要方便车辆行驶®渠化岛要足够大以保证其有效性渠化岛要足够大以保证其有效性®在所有天气和照明条件下清晰可视在所有天气和照明条件下清晰可视®有利于主路交通流有利于主路交通流®分离冲突,以使驾驶员、骑分离冲突,以使驾驶员、骑自行车者和行人一次只需作出自行车者和行人一次只需作出一个决定一个决定®考虑交叉道路的设计速度考虑交叉道路的设计速度®路面处理(铺砌、路面处理(铺砌、绿化绿化))4.4.4.4.拓宽渠化设计原则拓宽渠化设计原则拓宽渠化设计原则拓宽渠化设计原则®根据交通流量与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候驶车道数根据交通流量与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候驶车道数®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渠化要标志、标线应根据渠化要求布置,做到导向清晰,求布置,做到导向清晰,避免分流、合流汇集于一避免分流、合流汇集于一点,造成相互干扰点,造成相互干扰®无汇合和交织的穿越车无汇合和交织的穿越车流,应以直角或接近直角流,应以直角或接近直角相交叉,汇合和交织交通相交叉,汇合和交织交通流的交叉角应流的交叉角应尽可能小尽可能小®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某进口道的左转车辆多于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某进口道的左转车辆多于3 3或或4pcu,4pcu,应增设左转专用车道应增设左转专用车道®右转车辆多于右转车辆多于4pcu4pcu,应增设右转专用车道,应增设右转专用车道®采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的平交路口,应增设专用转向车道采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的平交路口,应增设专用转向车道®根据交叉口形状、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条件设置根据交叉口形状、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条件设置交通岛交通岛三、交叉口进口专用车道设计三、交叉口进口专用车道设计三、交叉口进口专用车道设计三、交叉口进口专用车道设计1.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压缩中分带,新辟一条左转车道压缩中分带,新辟一条左转车道®进口道中线向左偏移,新增一条左转车道进口道中线向左偏移,新增一条左转车道®加宽进口道,新增一条专用加宽进口道,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左转车道直行车道中分出直行车道中分出中线偏移中线偏移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采用压缩中央分隔带和进口道中线偏移方法形成左转车道采用压缩中央分隔带和进口道中线偏移方法形成左转车道时,其长度时,其长度LzLz应保证左转车不受相邻停候车队长度的影响应保证左转车不受相邻停候车队长度的影响LtLt变换车道所需的渐变段长度,变换车道所需的渐变段长度,LdLd减速车道长度,减速车道长度,LsLs候候驶车辆所需的滞留长度,驶车辆所需的滞留长度,LzLz专用左转车道最小专用左转车道最小长度长度 2.2.进口道专用右转车道的设置方法进口道专用右转车道的设置方法进口道专用右转车道的设置方法进口道专用右转车道的设置方法☆☆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右转车道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右转车道☆☆加宽进口道,新增一条专用右转车道,其长度加宽进口道,新增一条专用右转车道,其长度LyLy应保证应保证右转车不受相邻侯驶车队长度的影响右转车不受相邻侯驶车队长度的影响☆☆交叉口进口道设右转专用交叉口进口道设右转专用车道,右侧横向相交道路的车道,右侧横向相交道路的出口应设加速出口应设加速车道车道LtLt渐变段长度,渐变段长度,LdLd相邻候驶车队长度,相邻候驶车队长度,LyLy加拓宽右转专用车道长度加拓宽右转专用车道长度三、交叉口进口专用车道设计三、交叉口进口专用车道设计3、车道数要求、车道数要求®平面交叉路口出口道的车道数,应不小于进口直行车道数平面交叉路口出口道的车道数,应不小于进口直行车道数(除去左、右转专用车道)(除去左、右转专用车道)®出口道的车道宜布置在进口道的直行车道的延线上出口道的车道宜布置在进口道的直行车道的延线上®出口道不能保证与进出口道不能保证与进口道有相等的直行车道口道有相等的直行车道时,应预先减少进口道时,应预先减少进口道的直的直行车道数行车道数四、行人交通组织四、行人交通组织四、行人交通组织四、行人交通组织1.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组织行人在人行横道线内组织行人在人行横道线内 安全过街安全过街®人车分离,相互干扰最小人车分离,相互干扰最小2.2.人行道布设人行道布设☆☆人行道对称布置于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对称布置于车行道两侧☆☆交叉口相邻的人行道互相连通,转角处人行道加宽交叉口相邻的人行道互相连通,转角处人行道加宽☆☆除道路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照明、栏杆外,不允许布除道路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照明、栏杆外,不允许布置其他设施,以保证人行道的有效宽度置其他设施,以保证人行道的有效宽度☆☆交叉口范围的人行道和人行横道相互连接交叉口范围的人行道和人行横道相互连接☆☆尽量不要将吸引大量人群流量的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设在尽量不要将吸引大量人群流量的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设在交交叉口上叉口上3.3.3.3.人行横道设置要求人行横道设置要求人行横道设置要求人行横道设置要求®人行横道应与行人自然流向人行横道应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一致;®尽量与行车道垂直尽量与行车道垂直®尽量靠近交叉口尽量靠近交叉口®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清的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清的 位置,标线醒目位置,标线醒目®与停车线的距离大于与停车线的距离大于1 1米米®人行横道的宽度人行横道的宽度4—84—8米米®车行道较宽时,设置宽度车行道较宽时,设置宽度 不小于不小于1 1米的交通岛米的交通岛®交叉口宽阔、行人多、交叉口宽阔、行人多、 车流量大、车速高,考车流量大、车速高,考 虑虑人行天桥人行天桥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环行平面交叉环行平面交叉环行平面交叉环行平面交叉一、特征一、特征®以路口中心岛为导向岛,进入车以路口中心岛为导向岛,进入车辆一律逆时针绕行辆一律逆时针绕行®无信号控制无信号控制®实现右进右出,依次交织行驶实现右进右出,依次交织行驶二、适用场合二、适用场合®适于多路交叉、转弯车辆交通量适于多路交叉、转弯车辆交通量较均衡的路口较均衡的路口®不适合纵坡较大不适合纵坡较大路段路段三、三、环行平面交叉口改善安全的原因环行平面交叉口改善安全的原因环行平面交叉口改善安全的原因环行平面交叉口改善安全的原因☆☆所有车辆在通过环形交叉口时都将强行减速,通过信号交所有车辆在通过环形交叉口时都将强行减速,通过信号交叉口的车速通常是环形交叉口的两倍。
叉口的车速通常是环形交叉口的两倍☆☆环形交叉口内的冲突点数量减少环形交叉口内的冲突点数量减少☆☆环形交叉口将各种冲突点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环形交叉口将各种冲突点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分离分离☆☆环形交叉口能使驾驶员的注意力环形交叉口能使驾驶员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集中☆☆行人过街时只需要注意一个方向行人过街时只需要注意一个方向的车流就可以了,而且可以在隔的车流就可以了,而且可以在隔离岛等待停留离岛等待停留☆☆环形交叉口的进口较传统交叉窄,环形交叉口的进口较传统交叉窄,从而减少了人、车冲突面积从而减少了人、车冲突面积☆☆环形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位置有利环形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位置有利于行人与车辆的于行人与车辆的通视通视四、环行平面交叉口基本要素与要求四、环行平面交叉口基本要素与要求四、环行平面交叉口基本要素与要求四、环行平面交叉口基本要素与要求1 1、中心岛、中心岛形状:圆形、椭圆形、卵形形状:圆形、椭圆形、卵形最小半径最小半径R Rd d=V=V2 2/127(u+i/127(u+iy y)-b)-bi i/2/2u—0.14-0.18u—0.14-0.18b bi –i –环道内侧车道宽度环道内侧车道宽度V-V-相交道路中最大计算相交道路中最大计算行车速度的行车速度的0.5-0.70.5-0.7倍倍2 2 2 2、交织长度、交织长度、交织长度、交织长度®交织长度: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行驶时互相交织,交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行驶时互相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路程。
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路程®交织长度的大小取决于车辆在环道的行驶速度交织长度的大小取决于车辆在环道的行驶速度®交织段长度:交织段长度:当两个路口之间有足够距离,此时在环道上当两个路口之间有足够距离,此时在环道上行驶的车辆,行驶的车辆, 均可在合适的均可在合适的时机时机 互相交织,该段距互相交织,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离称为交织段长度最小交织长度不应小于以环道计算行车速度行驶最小交织长度不应小于以环道计算行车速度行驶4S4S的距离的距离环道计算车速(环道计算车速(km/hkm/h))5050454540403535303025252020最小交织长度(最小交织长度(m m)) 60605050454540403535303025253 3 3 3、环道的布置和宽度、环道的布置和宽度、环道的布置和宽度、环道的布置和宽度根据交通流的情况,可布置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或混行根据交通流的情况,可布置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或混行®机动车道数机动车道数3—43—4条,内侧绕环,外侧右转条,内侧绕环,外侧右转®环道外缘石不宜设计成反向曲线出口缘石半径应大于或环道外缘石不宜设计成反向曲线出口缘石半径应大于或等于进口缘石等于进口缘石半径半径。
3 3 3 3、环道的布置和宽度、环道的布置和宽度、环道的布置和宽度、环道的布置和宽度®中心岛不应布设人行道中心岛不应布设人行道®环道纵坡度不宜大于环道纵坡度不宜大于2%2%®满足停车满足停车视距视距作业作业平面交叉口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在市区选择一平面交叉口,对其设计进行评述在市区选择一平面交叉口,对其设计进行评述®相交道路横断面形式相交道路横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几何形式、进口车道数、出口车道数交叉口形式(几何形式、进口车道数、出口车道数等)等)®竖向设计竖向设计®专用车道设计专用车道设计®渠化设计渠化设计®排水设计排水设计®停车线、人行横道、缘石设置等停车线、人行横道、缘石设置等评述设计合理性及你认为应改进的地方评述设计合理性及你认为应改进的地方思考题思考题思考题思考题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1.1.概念:概念:可能通行能力、渠化、服务水平、可能通行能力、渠化、服务水平、集散车道集散车道、变速车、变速车道、辅路、辅助车道、多相位控制道、辅路、辅助车道、多相位控制2.2.快速路服务水平分级与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快速路服务水平分级与服务水平等级的选用3.3.快速路横断面分类及适用场合。
快速路横断面分类及适用场合4.4.快速路出入口位置选择要点快速路出入口位置选择要点5.5.快速路出入口间距组成快速路出入口间距组成6.6.车道平衡公式车道平衡公式7.7.高架路匝道形式,匝道平行高架道路的优点与缺点高架路匝道形式,匝道平行高架道路的优点与缺点8.8.驶入匝道、驶出匝道的匝道联接点的影响范围驶入匝道、驶出匝道的匝道联接点的影响范围9.9.高架路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组成高架路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组成10.10.平交的几何类型平交的几何类型11.11.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设计要求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设计要求12.12.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形式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形式13.X13.X形交叉口和交叉角大于形交叉口和交叉角大于7575度的度的T T形交叉口路脊线如何确定形交叉口路脊线如何确定14.X14.X形、形、T T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形交叉口的特征断面标高计算线网的绘制方法标高计算线网的绘制方法15.15.交叉口缘石平曲线采用大的转弯半径或小的转弯半径各有交叉口缘石平曲线采用大的转弯半径或小的转弯半径各有什么优缺点什么优缺点16.16.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方法。
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方法17.17.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原则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原则18.18.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方法19.19.平交口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原则平交口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原则20.20.环行平面交叉口改善安全的原因环行平面交叉口改善安全的原因21.21.环行平面交叉口中心岛最小半径的确定环行平面交叉口中心岛最小半径的确定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