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立德树人-数学何为.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391940365
  • 上传时间:2022-08-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立德树人 数学何为“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鼓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变化人、发展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点,充足强调了其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以道德教育所饱受诟病的,并不是其重要性而是其实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践行几乎都在不自觉的反复演绎着一种不等式,即“教书≥育人”虽然数学没有语文、历史等文科的育人优势,但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承当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我们作为“立德”的实践者应当努力提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那么,立德树人之于数学教学的任务何在?如果说数学是一种真理的集合,那么其中的每一种元素都属“真”;而有价值的数学也就是好的数学即为“善”;数学中所体现出的简洁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对称性、艺术性等皆为数学的“美”如何从抽象的数学教学中挖掘德育内容呢?张奠宙专家在《数学学科德育》一书中,把数学德育内容概括为三大类:理性精神、人文精神、道德品质而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原则( 年版)》中“情感、态度”中的各目的点,都可以对接到张先生所描述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当中:(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良好好奇心和求知欲(人文精神);(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人文精神);(3)体会数学的特点,理解数学的价值(理性精神);(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伙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人文精神);(5)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性精神)而道德品质教育,则应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目的由此可见,立德树人视野下的数学教育,应当体现“浓浓的”数学的特质和数学教育的特点,重要在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上着力一、“求真”——在对数学理性的追寻中获得“真”的知识真是为人的主线,即指做事要讲诚信,交往要讲真话而数学是一门布满理性的学科,这种学科特性,为引导学生“求真”提供了独有的载体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结论需要通过缜密的思考、细心的计算后才干获得,但每个班级中总会有某些学生存在学习的惰性,想寻找机会直接照抄同伴的答案,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真养成懒散、依赖别人的习惯了为此,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要与家长密切沟通,让家长对孩子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让她上网查找答案或与同窗对答案,对还没进一步思考就向家长求助的孩子要坚决不予以理睬;另一方面,在校学习时,优生提前得出答案后,让她暂缓发布成果,予以其她学生思考的空间;再次,学生间除了教师指定可以向同伴求助征询的对象外,其她学生不得擅自与别的同窗交流作业的成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培养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得到增强,并培养了她们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从学科真知的获得中感悟到“做真人”的道理2.弄清数学知识的脉络许多数学知识教师还没教,有些学生就已经会了,这时教师还用教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由于学生这时所理解的知识属于“前数学”,结识是肤浅的,构造是零散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完整、深刻的知识构造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都说“我懂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们并没有直接跳过此内容,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探究:“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除了测量的措施外,尚有哪些措施也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对结论进行不断的探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脉络更清晰,对知识间的联系把握得更精确数学中有诸多需要探究的问题,谁又能说这种依托“为什么”的追问,不会养成学生穷究事理的治学习惯?谁又能说这种依托“为什么”的追问,对学生理性的人生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深刻把握真理的追求没有丝毫的启示呢?3.明晰问题疑惑的缘由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发展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经历风雨的。

      教”不只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或是见多识广的人,而是使她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有爱好并产生深刻的关切可见,教育活动的方式自身,也应受到道德的规范,这就意味着,教育应排除那些诸如灌输、洗脑等反道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在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与否为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思考、辨析,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观点这样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收获的又何止是知识的获得呢?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还收获了科学、客观结识世界的措施,树立起面对疑惑敢于质疑的勇气与信心,这必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本二、“向善”——在对数学文化的拓展中抒发“善”的情怀苏格拉底说过:“最高的知识是有关善与恶的知识知识如果只关注科学技术层面,而不去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性,很难说这样的知识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与进步有学者指出“当下的知识已经从中立性知识转型为价值性知识”,这就表白从数学事实中开发出人文知识不仅成为也许,并且是这个时代发出的“邀请”善是人文知识的根基,有了善为基本,人性光辉的闪耀才有了也许1.树立整体视野,引起人性同理心单纯地看数学,只是数字与符号的堆砌而已,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措施也是严密冷峻的,但如果从生命关怀的宏大视角出发,把数学知识放到人文视野中,就会发现数学也有温情的一面。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前有一位老人,她有六个儿子一天,她拿出六根同样长的绳子,对儿子们说:‘我也没什么留给你们,只有几亩地,你们每人拿一根同样长的绳子去地里围一下,你能围到多大的地,地就归你所有,剩余的我来种’”学生对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同样长的绳子,围成圆形的面积最大但教师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趁势追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儿子,会怎么围呢?”许多学生纷纷说围成圆形,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围成正方形,教师请她阐明理由这位学生说:“要是每个儿子都围成圆形,那留给爸爸的地将会非常零散,耕种很麻烦,围成正方形虽围得少了点,却照顾了别人虽然仅是一位学生的想法,却能给其她学生带来启示:世界是整体的、联系的,关注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步,也要照顾到别人,千万不能把自己的获取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2.品味数学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不仅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并且四大发明曾经影响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格局,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与自豪随着着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国的数学发展水平也曾领先于世界,获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引进有关的数学发展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先辈们的伟大成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引入多元素材,激发人生正能量《数学课程原则》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故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现实世界的丰富性为数学学习内容提供了多元且有价值的素材,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探究、反思,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的多元达到例如,教学“百分数的结识”一学时,教师在练习阶段引入“ 年仁川亚运会各国获得金牌状况记录图”,其中中国获得金牌数占所有金牌数的34.4%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百分数的意义后,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个记录图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从而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中国在体育方面的辉煌成就随后,教师又出示“历年来诺贝尔奖获奖状况记录图”(其中中国只有莫言一人获奖,所占比例在图中几乎可以忽视不计),再次让学生畅谈观后感,并说说产生这种成果的因素最后,教师总结:“国内已经是体育强国,还不是科技强国,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中国一定能保住体育强国的位置,也一定会变成科技大国!”……现实素材的比照触动了每位学生的心弦,学生也通过对比与反思,在心中埋下了要勤奋学习、为国争光的种子三、“尚美“——用“数学之美”来熏陶学生数学自身是美的,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就数学自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

      如果注重运用数学自身的美来对学生进行熏陶,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功能数学的美有三个层次:美观、美妙、美思1.数学的外在美是“美观”数学之美观,重要的因素就是对称美例如,教学课本中的习题: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前三题,再直接写出背面的得数0.3×0.3=0.090.33×0.33=0.10890.333×0.333=0.1108890.3333×0.3333=0.111088890.33333×0.33333=0.我们可以把它改成堆雪人、叠罗汉形状,让学生油然而生“对称美”的感受2.数学的内在美是“美妙”数学的较高境界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例如,“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个角的平分线都相交于一点”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在操作、想象、对比后冥思:是什么力量导致了如此神奇的数学现象?我们还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美观的东西并不都是美好的,外在很美观的不一定对的,有的知识外观虽不和谐、不美观,但是我们理解它,运用它,欣赏它,就会感觉到它的美好和美妙例如,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星期日,上初中的儿子在解答这样的一道题:父子两人,爸爸32岁,儿子5岁,几年后爸爸是儿子的10倍?”张三用方程解答出该题的答案为-2。

      时间怎么会等于-2呢?李四说是方程列错了,赵五说是计算有问题其实都不是!-2的意思是说,两年前爸爸是30岁,儿子是3 岁,爸爸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10倍让学生懂得:正是“方程”自身这种不受客观因素左右,只是“尽职”地体现数量间关系的内在数学特质,协助我们对生活中这些看起来是无解有时甚至是匪夷所思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诠释3.数学的核心美是“美思”克莱茵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数学之美,在于智慧之美、思想之美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时,我带领学生研究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小棒,一根长7 厘米,另一根长9 厘米,可以把其中一根小棒剪成两段,你能将它们围成一种三角形吗?”在学生回答出答案有4和5、3和6、2和7时,我让她们把这三种也许的状况画出来,进而引导思考:如果考虑小棒长度可以是小数时,又有多少种也许呢?在得出诸如4.1和3.9、3.1和5.9等无数种也许后,再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把这些也许的状况都画出来,会是什么形状呢?它像生活中的什么建筑呢?学生想象后画出了图这样的过程,学生收获的既有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深化,更有对这一过程中蕴藏的相应、有限与无限、变与不变、函数等数学思想措施的感受与感悟。

      当下,课程改革已逐渐走入“深水区”,我们应当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结识到数学教育是一种人类理性摸索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承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进而“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不断叩问教育的本质,追问教育的价值,增进学生更加持续、更加全面地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