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ocx
8页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即以实现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促进科技创新,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务之急一 科技创新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诉求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中国人口总量世界第一,人类活动与有限的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在迅速摆脱贫穷,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发展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1]统筹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2005年3月30日,历经四年研究,联合国在伦敦、华盛顿、巴西利亚、东京、北京、新德里、开罗和内罗毕等8个城市同时发布了《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有关生态环境最全面和最深入的调查报告,是有关人类产业活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报告提出了人类面临问题的最完整画面:在过去五十年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速和广泛;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其生态服务功能正在不断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在未来五十年内将进一步加剧作为组成这辐画面的重要部分,我国“生态退化非常严重,数字触目惊心”,表明了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艰巨性与迫切性首先,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小中国的环境资源和矿物资源储量居于世界的前列,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1%以上,居世界第1位若按人口均分下来,我国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则退居世界第100位以后,成为人均自然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35种主要矿产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60%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起步时期,即资源型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和摆脱贫困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95%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依赖矿产资源资源短缺无疑将对社会形成全面性的压力和危机,构成我国实现现代化、摆脱贫困进程的主要障碍,使我国丧失迅速赶上世界行动步伐的时机。
令人同样忧虑的是紧缺背后的浪费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居高不下,利用率低,我国每取得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资源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比发展中国家,如委内瑞拉、埃及、印度还高由于技术、工具、工艺的极端落后,我国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了资源的超高浪费由于土葬造成的死人与活人的争地、抛荒、开发区的圈地等原因,我国珍贵的耕地资源正在受到侵蚀而不断消失其次,我国国土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的特点,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长年遭受土壤侵蚀和荒漠化危害,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我国的土地面积和美国差不多(960万平方公里:930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为美国的4.5倍,将来可能是其6倍但是,我国的可生存空间,即平原加盆地,却只有美国的1/2,如果扣除缺水的盆地,那么,我国的人均生活空间只有美国的1/10或1/15对应于这一基本事实,我国人均耕地只有美国的1/9.5我国拥有的耕地、森林、草地和水等重要的环境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东部、南部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除极少数地方(海南省)例外,绝大多数是人口高密度的地区。
特别狭小的生存空间,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迫使我们以10倍的努力来治理环境污染,决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后者也就意味着付出更高的代价来治理污染,或根本无法治理,但是,我国人均只有一小片的生存空间第三,推进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却付出了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由于我国人均只拥有一小片可生存空间,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可能陷入“增长的危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人类活动强度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3.5倍,平均每人每年搬动土石方的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外延式的增长方式正是科技落后在经济上的反映,表现为以科技为基础的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产业技术构成参差不齐,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产业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0年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商品转化率和产业率低,分别只有20%和5%~7%。
目前在国内申请的高技术专利,外国公司和我国公司的申请数之比是6:1,通信方面的专利有90%是外国公司申请的纵观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上述种种情况表明:整个中华民族及其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和环境支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损坏,我们当代人及后代人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生存的环境更加脆弱2002年牛文元院士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经过认真分析基本国情,进行计算机1.7亿次有效运算,指出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有序地通过三个基本台阶,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人口零增长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的第一块试金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战略台阶连续三个十年迈上三个新台阶,我国才能跨越可持续发展的高门槛[2]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二 科技创新是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在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面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地关系空前紧张的局面,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人与自然的对立、对抗状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终究要靠人们自己,靠科技这个人类最得力的助手。
科技为人类提供摆脱与大自然在敌对状态中濒于互相毁灭的困境的途径,使人类与自然在新的关系基础上重新实现积极平衡,以维护经济赖以发展的生态、资源、环境,为人与自然的积极平衡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人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科技自始至终起着关键作用,人类社会、自然及科技三者之间在相互作用呈现错综复杂的立体关系贝尔纳在半个世纪前指出科学的两大功能:“科学的功能有两个主要方向:消除可以预防的人类祸患;开辟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种新的活动领域”[3]图1清楚显示出科技两大功能作用于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环节:第一,对其主体的促进作用,科学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深化了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自身定位的清醒认识;第二,在资源获得的环节,科技主要体现在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自然生产力;第三,在人与自然的资源循环中,依靠科技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图1 科技作用示意图(一)科学对意识和思想的促进作用科学促使了人类生态意识的形成改造是以认识为前提的,随着科学内涵的扩大,在改造力空前增强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从认识极小的原子、夸克到巨大的生态系统,从海平面上下约一万米范围内的生物圈到广阔无垠的地球外空间。
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在巨大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我们只是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科学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们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里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除此之外,科学还能提供一些虽然并不那么具体,然而却同样重要的东西:它使我们对未经探索的未来的可能性抱有合理的希望,它给我们一种鼓舞力量这种力量正慢慢地但却稳稳当当地变成左右现代思想和活动的主要动力[4]当代科学的整体化发展提供综合应用多种知识,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研究本来就是统一体的客观世界的途径,揭示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本质,描绘了一幅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冰冻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图景从而有助于人们克服对自然的片面认识,形成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观念包括:整体系统的自然观念,即环境与资源,人与自然构成统一的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任何忽视自然整体性的活动都将招致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观念,即人类作用自然的活动成为推动自然变化的力量,其后果又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任何破坏也就是对社会的破坏;全球合作的观念,即人类活动把越来越多的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力量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界并演化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全体人类的通力合作来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
事实上,自《寂静的春天》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之日起,从自发到自觉,人类的行动就从未停止过: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发出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号召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明的传承,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人提高人的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资源的拓展——从有限中做大人类从地球获得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在有限中充分挖掘潜力,把地球做大20世纪科学的最大成就就是发现地球很小,21世纪科学发展将发现地球很大”人类一直埋头孜孜索取,在匆忙前行的过程中小憩片刻,才发现一切是那么的有限: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只够人类使用44年,天然气仅够使用62年,煤炭只能使用230年,甚至与核裂变息息相关的铀矿也仅能使用42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常规矿物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的短缺,乃至枯竭将难以避免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某种程度上把有限的资源做大,要依靠科技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依靠科学技术,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现有资源将在几百年内告罄,人类不能坐以待毙,要尽快找到替代品,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波能、可燃冰、煤气等都是可资利用的绿色能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蕴藏丰富,它们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目前能源紧张、短缺的局面,促进常规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5]但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迫切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以推动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将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有望改变这一现状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在书面致辞中强调,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依靠科学技术,加大资源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