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明代诗文.ppt
65页第一节第一节 明代前期诗文明代前期诗文第二节第二节 明代中期诗文复古明代中期诗文复古第三节第三节 明代后期诗文明代后期诗文 明初宋濂、刘基、高启明初宋濂、刘基、高启三杨与三杨与““台阁体台阁体” ” 李东阳与李东阳与““茶陵派茶陵派” ” 李梦阳与李梦阳与““前七子前七子””王世贞与王世贞与““后七子后七子” ” 归有光与归有光与““唐宋派唐宋派””三袁与三袁与““公安派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竟陵派” ” 明末张溥、陈子龙、夏完淳等明末张溥、陈子龙、夏完淳等 第一节第一节 明代前期诗文明代前期诗文一、明初诗文代表作家作品一、明初诗文代表作家作品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他与杨基、张羽、徐贲被称为“吴中四杰”或“明初四杰” 《明诗纪事》说高启“天才绝特,允为明300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洪武二年应诏赴金陵篆修《元史》,旋委以重任,不久辞官返乡洪武六年,借故遭腰斩,年39岁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庾信:哀江南赋(并序)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三首刘 禹 锡:西塞山怀古 金陵怀古 金陵五题 石头城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商隐:南朝二首 陈后宫二首 景阳井杜 牧:泊秦淮 江南春 台城曲(二首其一)许浑:金陵怀古韦庄:台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一段写景第一段写景这首八句以刚健的笔调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金陵山川形胜天下的雄奇景观,境界阔大,气势雄伟第二段怀古第二段怀古这中间一段为全诗的重心,回顾自秦朝以来群雄争霸金陵的历史,怀古之情沉雄而不感伤第三段寄兴第三段寄兴这最后四句咏今,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四海升平的期盼之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他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曾奉召与高启同修《元史》,对明初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宋濂是明初古文大家,代表作有: 《送东阳马生序》 《秦士录》 《王冕传》 《记李歌》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统元年(1339)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后辞官隐居乡里,创作有寓言散文集《郁离子》刘基不仅是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明史》本传称他: 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文宗代表作品为寓言散文集《郁离子》,其中的名篇有《工之侨献琴》等 ,另有名篇佳作《卖柑者言》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二、二、“台阁体台阁体”与茶陵与茶陵派派“台阁体”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浦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较贫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张泰及“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春、石珤、顾清、罗玘、鲁铎等 第二节第二节 明代中期诗文的复古明代中期诗文的复古一、李梦阳与“前七子”的 文学复古二、王世贞与“后七子”的 文学复古三、归有光与“唐宋派”李梦阳与李梦阳与“前七子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的文学复古 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崛起于文坛,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其他成员还有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支持呼应,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前七子”的理论主张体现出进步与保守相互交的理论主张体现出进步与保守相互交织的特征:织的特征: 首先,首先,论文推崇秦汉,论诗则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 其次,其次,鼓吹真情,赞扬民间文学,提出文学应是真实情感表现的“主情”论调 第三,第三,高度重视古代诗人的格调法度,强调诗文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
从前七子创作情况来看,除了大量的拟古之作除了大量的拟古之作外,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外,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中重视时政题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前七子也注意将文学表现的视线转向丰富的民间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素材; 与反映民间生活相联系,一些下层的市井人物也成了前七子文学表现的对象 王世贞与王世贞与“后七子后七子”的文学复古的文学复古 前七子的诗歌创作于嘉靖初逐渐偃旗息鼓,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 而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与前七子相类似的是,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归有光与归有光与“唐宋派唐宋派” 明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人 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史记》,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比起唐宋派其他文人更显得宽泛 对于当时正趋于高涨的后七子复古活动,归有光表示过不满,对他们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而不是针对取法对象本身 归有光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 第三节第三节 明代后期诗文明代后期诗文一、一、““三袁三袁””与公安与公安派派 二、钟、谭与竟陵派二、钟、谭与竟陵派 三、晚明小品文三、晚明小品文一、一、““三袁三袁””与公安派与公安派• “公安派公安派”——在明代后期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三袁”,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领人物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性灵说”是其核心理论是其核心理论口号。
这个口号源于袁宏道《叙小修诗》口号这个口号源于袁宏道《叙小修诗》对其弟袁中道诗歌作品的评述:对其弟袁中道诗歌作品的评述: •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所谓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就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个性化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从提倡直抒从提倡直抒““性灵性灵””出发,公安派又出发,公安派又反对拟古蹈袭反对拟古蹈袭•与其创作主张相适应,公安派作品大与其创作主张相适应,公安派作品大都主要描写自然景物和身边琐事,抒都主要描写自然景物和身边琐事,抒发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作品风格也发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作品风格也是通俗自然,清新洒脱是通俗自然,清新洒脱•代表作品有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代表作品有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徐文长传》、《晚游《虎丘记》、《徐文长传》、《晚游六桥待月记》等。
六桥待月记》等 袁宏道《虎丘记》袁宏道《虎丘记》•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 •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二、竟陵派二、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因钟惺、谭元崛起于文坛,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因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名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名“竟陵派竟陵派”在文学观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念上,竟陵派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真诗诗”,重,重“性灵性灵”•竟陵派和公安派的文学趣味存在着差异:竟陵派和公安派的文学趣味存在着差异:•首先,公安派虽然并不反对文学复古,他们只是首先,公安派虽然并不反对文学复古,他们只是不满于仿古蹈袭的做法,但主要还是着眼于作家不满于仿古蹈袭的做法,但主要还是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而竟陵派则看重向古人学习,他们自己的创造;而竟陵派则看重向古人学习,他们提倡在学古中达到一种提倡在学古中达到一种“灵灵”而而“厚厚”的创作境的创作境界。
界 •其次,公安派在其次,公安派在“信心而出,信口而谈信心而出,信口而谈”的口号下,不免有浅俗率直的弊病;而竟的口号下,不免有浅俗率直的弊病;而竟陵派则在总体上追求一种陵派则在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情单绪幽情单绪”、、“孤行静寂孤行静寂”的文学审美趣味,同公安派的文学审美趣味,同公安派的浅俗率直相对立的浅俗率直相对立•再者,竟陵派也较为敏锐地看到了公安派再者,竟陵派也较为敏锐地看到了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创作弊病,企图另辟蹊径,末流俚俗肤浅的创作弊病,企图另辟蹊径,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的胆识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的胆识 三、晚明小品文三、晚明小品文•“小品文小品文”——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与以往那种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之类的与以往那种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之类的“高高文大册文大册”相区别;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相区别;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格调上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格调上则提倡灵便鲜活、真情流露。
则提倡灵便鲜活、真情流露•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 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馀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增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中道《游荷叶山记》:• 俄而月色上衣,树影满地,纷纶参差,或织或帘,又写而规至于密树深林,迥不受月,阴阴昏昏,望之若千里万里,窅不可测划然放歌,山应谷答,宿鸟皆腾•袁宏道《天池》:• 时方春仲,晚梅未尽谢,花片沾衣,香雾霏霏,弥漫十馀里,一望皓白,若残雪在枝。
奇石艳卉,间一点缀,青篁翠柏,参差而出三、晚明小品文三、晚明小品文•在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的游赏之作中,在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的游赏之作中,张岱的作品尤显出色他的《陶庵梦忆》、张岱的作品尤显出色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等著作中保《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等著作中保存了不少上乘之作存了不少上乘之作•他他的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的故国之思和沧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桑之感,总带有有淡淡淡淡的的哀愁像《西湖七哀愁像《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都是为人称道月半》、《湖心亭看雪》等都是为人称道的名篇 《西湖七月半》节录《西湖七月半》节录•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名娃闺秀,携及童奕,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张岱《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晚明小品文三、晚明小品文•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如张岱《自为墓志铭》、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王思任《让马瑶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