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6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临床分析.docx
4页466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临床分析 曾 伟 布拉提拜【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临床分析R573.3A1814-8824(2009)-03-0025-01幽门螺杆菌(HeIicobacterpyIoriHp)在光镜下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常作S形或弧形弯曲细菌长2.5~1.0um,Hp的运动源于鞭毛的螺旋推进运动,而鞭毛在Hp定居过程又起“抛锚”的作用当延长培养时间或体内抗生素作用时,Hp可发生球形体样变化Hp系微需氧菌,环境氧需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1 资料与方法2008~2009年2月我院使用内窥镜,尿素[14C]呼气试验共检测消化系统患者1384例,其中幽门螺杆菌阳性466例,占33%左右1.1 一般情况 466例Hp阳性病例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48岁女性203例,男性263例汉族253例,哈族及其他少数民族213例其中夫妻双方均阳性54例,家庭中父母、子女阳性17例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者361例1.2 临床特点 466例阳性患者中,80%以腹痛、腹胀、反酸、嗳气为主诉余表现为轻重不同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其中283例Hp阳性者是经内窥镜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91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63例为胃溃疡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胃癌7例,返流性食管炎5例。
1.3 治疗方法与疗效 采用PPI三联方案治疗1周有效率70%,2周治疗85%左右对一线治疗失败者,改用“呋喃唑酮”,胃内滞留型庆大霉素缓释片治疗其中10%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2 讨论2.1 Hp的感染及发病机制 Hp进入胃后,首先通过菌膜表面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并分泌酸性抑制蛋白减低胃部的Ph值,以利于自身的存活,然后借助菌体一端的鞭毛运动穿过黏膜层Hp在黏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Hp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黏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并分泌过氧化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起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使泌素水平升高又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的高酸度极易是感染Hp后损伤的胃黏膜形成溃疡,胃部的高酸度引起的十二指肠上端胃上皮化生,菌体分泌的细胞毒素及炎症介质,机体的持续免疫反应等共同造成十二指肠溃疡2.2 Hp的致病与众多的因素相关 菌体动力和粘附作用,是Hp能穿越粘液层并定植与胃窦上皮部的重要因素抗酸能力和免疫保护,抵抗胃内的低酸度,使菌体能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并抗中性粒细胞的清除作用起作用的有:尿素酶、休克蛋白、胃酸分泌抑制蛋白、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损害胃粘膜屏障。
Hp感染后,各种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相继被激活和趋化,从固有层移行至上皮内,造成炎症反应3 总结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活性和繁殖能力,是一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细菌其主要危害是,感染其他健康人,破坏胃的正常结构及功能;减少人体对铁质及维生素B12的吸收,发展成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增加肠道感染的机会,诱发急慢性胃炎;最终导致消化性溃疡,溃疡综合征及胃癌等结合我科近几年的统计资料,笔者发现目前Hp感染患者呈明显增多趋势;Hp感染病例中消化性溃疡患者仍占较大比例,传播途径和方式也多样化;家庭内也有明显的聚集现象;Hp感染者中无明显的种族差异;同时Hp感染者中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者比重较大治疗1周治愈率只占70%,部分病例3~4个疗程才能转阴,故不排除耐药性的产生所以,Hp感染的防治,首先要做到Hp基本知识的宣教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防止聚集性感染和院内感染,降低Hp感染病例增长趋势确定根除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根除率高的治疗方案,以免引起较大范围Hp及其他细菌对抗生素的普遍耐药性参考文献1 Graham KS,Grahan DY. Hpylori-associated gasterointeestinal diseases. Handbooks in Health Careco,Newtown, Pennsylvania.USA.,1998.2 陈敏章, 胡伏莲 , 贾傅绮,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