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性保护视阈下黔东南苗绣产业化发展初探.docx
10页生产性保护视阈下黔东南苗绣产业化发展初探 齐玉莹 张晓摘要: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方式之一,苗绣是具有物质载体的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宜于生产性保护的方式黔东南作为苗绣的代表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面临苗绣技艺后继无人、苗绣企业文化内涵不足、苗绣产业缺乏引导和扶持、苗绣市场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等问题在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指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苗绣数据库、通过立法保护苗绣知识产权、培养懂苗文化的苗绣技艺者、规范苗绣市场等措施促进苗绣产业化发展,从而达到传承、保护的效果关键词:生产性保护;苗绣产业化;发展苗族,自称Hmong,在《辞海》中的释义是: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讲苗语,有文字……善于刺绣、蜡染苗族刺绣,简称苗绣苗绣具有极高的价值:首先,苗绣苗族女性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是判断苗族姑娘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在传统的苗族村寨里,一个姑娘如果刺绣做得好,证明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二是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苗族村寨,闲的时候大家都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在一起刺绣;三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苗族女性就会穿上自己绣的盛装其次,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苗绣与四大名绣的差异,显示了苗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审美和价值观。
苗绣色彩鲜艳明快,体现了苗族爽朗的性格苗绣构图夸张,不受拘束,体现了苗族崇尚自由苗绣没有固定的绣样,配色,全靠苗族女性的天马行空的创作,这体现了苗族女性的智慧勤劳同时苗绣也记载了苗族的历史文化,包括苗族的起源(苗绣中的蝴蝶、狗等的图案与“蝴蝶妈妈”“盘瓠蛮说”等密切相关)以及苗族的发展(苗绣中故事性的图案相当一部分是记录苗族迁徙发展)等虽然苗族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文字书写的史书,但苗族女性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了苗族自己特殊的“史书”再者,苗绣是文化商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苗绣也成为一种文化商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商品定义为文化产品(culture goods)和文化服务(culture services)两种文化产品是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包括书籍、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服装设计苗绣以其独特的技艺使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服饰等结合使其具有使用价值,因而苗绣已具有消费品这一身份由此可见,苗绣也是文化商品苗绣产业属于文化产业,即将苗绣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黔东南苗族聚集区是苗绣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黔东南具有良好的资源发展苗绣产业。
苗绣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苗绣是一种具有物质载体,有技艺性、活态性、本真性等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生产性保护”的重点和根本在于“保护”,“生产”只是方式和手段生产性保护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之一,有其适合的领域,它不是“万金油”生产性保护适合于技艺性,具有物质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生产性保护可以作为苗绣保护的理念和方式本文旨在以黔东南为例,在生产性保护视域下,分析目前苗绣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和成因,并就苗绣产业化发展提出几点思考一、苗绣的产业化发展从唐宋开始,苗族就作为主体民族定居在黔东南经过长期的发展,该区域形成了具有明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文化黔东南有多处苗绣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苗绣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开始兴起黔东南州在2008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苗族刺绣之乡”。
目前,黔东南州代表性的苗绣文化产业公司有太阳鼓苗侗刺绣有限公司、榜香郁苗绣有限公司等笔者曾对BXY公司做过调研,下面以BXY公司为例介绍苗绣文化产业公司的发展状况一)苗绣产业化历程在BXY公司调研时,负责人JXJ介绍了公司的一些情况,“现在公司这个房子本来是国营绣花厂的,1998年破产,1999年我们家接过来做,我姐姐开了一个苗绣店面,2004年我过来给我姐帮忙,2007年我们注册了一个公司以前我们做呢?比如说有个村寨有三百户,我就去发产品给她们做,说好多少钱,绣什么样子,绣好了我就去收,收了马上又给产品绣后来公司做起来了,我想想这样太散了,没人管理,每次都要我自己来,就在苗寨村寨聚集的地方建立基地,每个基地两个管理人员,负责发货收货,把控质量和交货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苗绣制作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纯手工的制作耗时较长,因而成品数量有限其传承靠苗家姑娘一代代手耳相传,会刺绣的苗家姑娘越来越少在经济化浪潮的影響下,苗绣渐渐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BXY公司的发展历程与苗绣产业的兴起发展基本吻合,苗绣产业兴起于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正式发展,到了2000年以后,苗绣产业初具规模二)苗绣产业化现状经过调研了解到,BXY公司目前有一个管理总部,八个生产基地。
总部位于施秉县城,负责管理、打样、加工成品生产基地建在苗寨村寨聚集的地方,负责苗绣生产产品的生产流程如下:首先设计师设计好图案,接着制版师进行制版,打样师做成样品,然后拿给客户看,客户满意了,最后再拿到基地生产公司的设计师、制版师、打样师多为苗族通过JXJ的介绍,了解到绣娘们来自黔东南各地,主要是来自台江、凯里、施秉等地的苗族、侗族固定的绣娘有三百多人,在基地刺绣,每个基地大约五六十人公司把材料全发给绣娘们,材料、图案、布等公司全部裁好、定位,她们直接绣上去采用的绣法有破线绣、锁边绣、锡绣等十五六种刺绣的布不一定是最好的布,却是最适合的,跟刺绣配得上的生产的衣服样式是公司的设计师结合现代的时尚因素设计出来的产品有手绣披肩、各种绣花包、鞋子、旗袍,还有男士领带、中山服等宣传上,除了传统的广告宣传,还利用等平台进行推广政府也经常带出去参加国内、外高端的会展产品除了在国内销售,也会出口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由于苗绣自身的独特性,使得苗绣产业无法像其他产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因而苗绣的产业组织形式是管理总部和多个生产基地的结合产品既有由工艺品,又有日常生活用品市场既有国内市场,也有国外市场,且国际市场潜力较大。
三)苗绣产业化效益及其影响在BXY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一年经济产值是七百多万,最好的时候有一千二百多万绣娘的收入,每月三千到八千不等调研的最后,JXJ说道:“我就是喜欢自己民族的文化,做出来感觉特别自信、自豪,自己民族的文化,既传承了,又给自己带来了财富,越做越有劲有时候想想,有种责任,想把它做大,不要让它失传我们小孩这一代就不会绣花了我在想苗族刺绣还能走多远,我们这一代还可以,下一代就不知道了公司的下一步打算办一个苗族文化产业园园里面有活态展示馆(例如:苗族歌舞、刺繡学习教学基地),也有苗族博物馆、生息馆(例如:苗族的日常生活、节日)等文化产业园里有苗族生活习性和各种技艺的文化,进入园区到出去就大体了解苗族概况黔东南著名的苗绣企业“榜香郁”公司,其名称“榜香郁”是黔东南苗族著名十二路大歌唱家的神话女性人物之一,贵州榜香郁苗绣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将“榜香郁”作为产品注册商标具有浓厚的苗族文化韵味该公司在十几年里从一个小作坊发展为贵州苗绣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无疑是成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苗绣企业都能如此,而榜香郁苗绣公司本身也曾或者正在面临着许多困境自2012年至今,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已举办了五届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简称“民博会”)。
民博会”通过集中展览手工艺作品苗绣、银饰等,为苗绣、银饰等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交易平台,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苗绣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过去苗绣基本依赖民间传承,由于种种原因,当下我国苗绣技艺濒临衰微如今,会苗绣技艺的绣娘数量十分有限,传统苗绣珍品流失惨重曾有媒体说:百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或许要到法国的博物馆来研究端午节由韩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功夫和熊猫被国外发掘为电影素材,日本拍《西游记》……这些文化产业大国在发掘使用我们的文化资源,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却一直处在后面为了不让历史再现,不再捧着金饭碗要饭,首先要找到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当下苗绣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的分析1. 从苗绣本身来看,苗绣传承困难究其原因,苗绣缺乏文化土壤,苗族文化得不到本民族的认同在日常生活里穿苗服的越来越少,苗绣的日常需求越来越小,长此以往,苗绣将消失在生活必需品中,成为工艺品和博物馆中的藏品其次,机械化的生产对手工苗绣生产冲击巨大笔者在黔东南的刺绣重镇台江县施洞调研时发现,当下制作的盛装几乎没有一整套纯手工刺绣的苗绣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呆板的复制,而是绣娘们用自己的智慧天马行空的配色、构图,机械化的刺绣显然无法做到。
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去外面的城市工作赚钱,鲜少有人愿意去学习刺绣,使得苗绣后继无人2. 从企业发展看,缺乏苗族文化内涵苗绣不是简单的刺绣产品,它承载了苗族的文化,脱离了苗族文化的刺绣就称不上苗绣当下的许多企业把苗绣的制作简单化,忽视了其文化内涵,呆板的复制现有苗绣企业多电脑刺绣,产品粗劣真正纯手工制作的精品极少,苗绣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对苗绣文化内涵的发掘还有待深入目前,相当一部分苗绣企业由外来投资者投资开办,懂苗绣的人按照不懂苗绣的人的指导生产苗绣发展苗绣产业的独特和困难在于必须了解苗族文化和苗绣,否则就制作不出真正的苗绣,不仅企业难以长久发展,还损害了苗绣技艺本身3. 从市场的运营角度看,缺乏品牌号召、规模效应缺乏品牌力量是我国许多产业的共殇,苗绣产业也不例外苗绣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缺少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大部分企业认为只有盈利就好,缺乏品牌的意识,忽视企业文化的营造,没有文化的企业难以发展成知名品牌苗绣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不是零散的几家企业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苗绣文化产业,一是政府没有做好引导,二是苗绣产业发展得好的太少,数量有限4. 从产业化角度看,政策的引导、政府的扶持不够。
当下苗绣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法规较少,苗绣的企业发展多是自生自灭的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方面的重视不够,没有及时准确的提供配套政策;另一方面,苗绣企业缺乏政策意识,没能积极主动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建立三、苗绣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物质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其技艺传承和保护都应在苗绣的制作生产过程中进行例如:酿酒工艺,在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下,其保护、传承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些年在采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借生产性保护之名,盲目追究经济利益,导致过度开发其次,在趋利性影响下,商业化包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原有的文化空间中分离出来,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随着外来的投资的进入,文化持有者丧失主动权过度的商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抹杀了人与文化的共生关系因此,在生产性保护视域下发展苗绣产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1. 建立苗绣的相关数据库建立苗绣的种类、绣法、珍品等数据库搜集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影像记录为苗绣技艺的长久保护、传承提供数据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在于它是鲜活的、动态的、可再生的创造因此,必须不断研究,深入了解,才能做好生产性保护其次,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失情况惨重,建立数据库可以在“保存”的基础上“保护”。
2. 规范苗绣技法的知识产权,从立法角度保护苗绣当下的苗绣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管理,打着黔东南苗绣旗号的产品随处可见,质量参差不齐倘若能够规范知识产权,便可遏制这种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