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论文终稿.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游客
  • 文档编号:124325623
  • 上传时间:2020-03-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2.85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品】论文终稿    目录引言…………………………………………………………………2《红楼梦》与佛教因果思想存在关联的论点……………………2    一、通过《红楼梦》部分内容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1、“木石前盟”注定宝黛一世“因缘”…………………………    22、贾府兴衰牵连“因果”“报应”………………………………    43、刘姥姥救巧姐善“因”善“果”……………………………6    二、通过作者生活背景论述佛教思想与其作品关联……………9    三、结语……………………………………………………………10    四、参考文献………………………………………………………10内容提要从阅读《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读到了那段“木石前盟”的故事开始,我就开始被这个带有佛教思想色彩的故事吸引    佛教思想中强调因果乃是一种自然法则,在佛教中讲凡事都因果    从前世绛珠仙草得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到来世林黛玉以一生眼泪相还,整个《红楼梦》的开始就从这一佛教思想下拉开了序幕,并在之后的多个章节故事中连带着因果思想,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被这一主旨思想串联    如果在阅读中带着佛教因果思想去再次赏析,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和全面的去评价和研究《红楼梦》。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红楼梦》中三个视角来阐述这一经典著作中牵引的佛教因果思想    从另一个思想角度再次赏析《红楼梦》,解析曹雪芹笔下的佛学思想,并证明佛教因果理念渗入文学创作,影响文学创作趋向    关键字红楼梦佛教因果思想论《红楼梦》与佛教因果思想鲁迅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说过这样的话“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    今天我们就带着佛教思想来欣赏这部经典著作,看看我们能看见什么?《红楼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开始,每个故事都夹带着佛教思想的影子    2佛教思想的基础就奠基在“因果”二字上,那么我们就从佛教因果思想来剖析这部著作的内在关联    整个《红楼梦》的开始就从这一佛教思想下拉开了序幕,并在之后的多个章节故事中连带着因果思想,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被这一主旨思想串联,这故事的开始也就注定着这故事的结局    每个人物的开场到命运的终结都像一个个预言故事,我们不难从中找到佛教因果思想的痕迹    一“木石前盟”注定宝黛一世“因缘”“木石前盟”是宝黛爱情故事的起因,它开启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也同样注定了这段故事悲伤的结局。

         林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贾宝玉亦是警幻仙子处的赤霞宫神瑛侍者    “因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长得可爱,遂日以甘露灌之,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这株仙草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心中常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这便注定了黛玉一生终为宝玉而活,因宝玉而喜,因宝玉而忧,为宝玉流尽一生的泪水    也刻画了林黛玉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令人怜惜    在全书关键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宝玉来到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在对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对黛玉的描述是“堪怜咏絮才”,“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在这里便喻为黛玉应怜惜,也预示了黛玉悲情的一生3    在贾宝玉神游太虚仙境时,警幻仙子让人给贾宝玉演唱的第三首曲子《枉凝眉》中也喻示了宝黛爱情的由来以及最终的破灭    曲中的“又”字尤为突出,“又”点出了宝黛二人前世两者便已相遇过,即赤霞宫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之间的甘露之惠,所以今生便是第二次,故为“又”字,写出了二人今生与前世的牵连。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则更加证实了甘露之惠,还泪之说    后世一切的“果”都前世的“因”    佛教义理中有一部《三世因果经》,在转世三世因果经中开篇便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4”便道出了人世间的种种因果报应    因黛玉前世受了宝玉的恩,今生便来偿还这债,从此点来看,虽然曹雪芹最终没有写出林黛玉的结局,但是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黛玉最终也应是悲剧收场,当该还的“恩”终以还清,黛玉一生与世事也再无牵挂,最终抑郁了此一生    在书中金陵十二钗的“薄命词”中黛玉的描述便是“欠泪的泪已尽”    世间是由因缘合成的,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不可能永远都遇不到让业力形成果报的机缘,今生不遇,那么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    总要遭遇的    因此,因果报应,任谁都无法逃脱    二贾府兴衰牵连“因果”“报应”在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讲到了护官符,提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由此点可以看出贾家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此四家族关系当以贾府为主线,其他三大姓都和贾家有联系,盘根错节,姻亲相连    贾府立宗的第一代便是贾家的两兄弟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    贾源之子贾代善娶史家姑娘,也就是之后的贾母,而贾宝玉则是贾母之子贾政的儿子    从荣国公建贾家荣国府再到宝黛故事的发生时间,已经是时隔四辈了    宁荣二公昔日浴血奋战,为子孙积攒下了一份庞大的家业,为整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便是为后人积下了一份“善业”,使得贾家名噪一时,成为名门望族    而到了贾宝玉这贾府终结的第四代,贾家的历代男丁却一代不如一代,终日不思进取,不图上进    更不提这贾府上下勾心斗角,残害的性命也不止一两条,各自算计,必然将前世修来的善业败空最后得到报应5    书中很多章节都描写出了贾府生活中的贪婪腐败,欺压下人    王熙凤在贾府中便是一个典型毒辣角色,在文中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她用毒计害死贾瑞,之后又阴谋逼死尤二姐    另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金钏因被王夫人羞辱,最后被王夫人赶出投井而死。

         下人的命被轻贱的逼死了    王熙凤与王夫人也仅仅是这贾府中玩弄权势欺压下人的众多人物中一部分,在这偌大的贾府中被平白丢了性命的人物却不止这几个    贾府中除了残害性命,平日里更是贪婪腐化,铺张浪费    在这大观园中真正做事的也数不上来几个    贾政长女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皇帝恩准省亲    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待元春离去,怕大观园空闲,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居住    进园后,宝玉更成天在这里厮混,大观园中无所事事,便有探春倡导在这大观园中成立了诗社    宝钗还送宝玉“富贵闲人”之名    这一众人成日虚度光阴却不见进取做事,必有坐吃山空之日    贾府上层行将就木,实际掌权者又是只为了自己着想,就如那八面玲珑的凤姐儿,荒淫的涟哥儿,还有数不胜数的类似例子,他们只顾自己,哪里管贾府的兴衰败落?所谓前世积德,后世造孽    而佛经上讲,因果循环报应有三种形式    《涅槃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6”    此贾家兴衰便随了这佛教“报应”。

         佛教中有一“十不善业”,十不善业中分三大类身恶、语恶、意恶,此三类又细分为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离间语、粗语、绮语;贪心、害心和邪见7    这便是身口意所造的十种罪业    凡是造下的业力都会在一定时期形成结果,这里的结果不仅有好的,也有坏的    这“十不善业”的第一条便是“杀生”    杀生“自作教他,试用器杖、诸毒或明咒等方式杀害”得报“多病、短寿”    《红楼梦》中王熙凤用毒计害死贾瑞,之后又阴谋逼死尤二姐,最终得以“短寿”的报应    另有身恶中的“邪淫”,邪淫“生起淫意,口说欲词,身体行淫”得报“眷属不调、妻不贞洁”    贾赦之子贾琏,贾琏是一个浪荡公子,嗜色如命,挥霍无度    与多名女子有染,不分婚否,着实淫乱,故其妻凤姐是一争风吃醋、残忍阴毒的女人得了报应    贾政之妻王夫人,此人是个“善人”,时常吃斋念佛    可是她心并不善,甚至很恶,她虚伪残酷,丫环金钏和宝玉的一句玩笑话,就被她一个巴掌“打得半边脸火热”,还把她撵了出去,致使金钏儿投井身亡    宝玉的丫环晴雯,只因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丫头们所施的小恩小惠,又遭到她的残酷报复,在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硬把她“从炕上拉了下来”,撵出大观园,当夜就悲惨地死去。

         此王夫人也实属犯下了十不善业,也是导致最终贾府败落的元凶之一    贾府上下,人人各自算计,恶业造下不少,家破人亡的结果,也是遵循了“因果”“报应”    三刘姥姥救巧姐善“因”善“果”因果循环中,我们更喜为了见的总是得好报的事情,在整个《红楼梦》悲情的结局中,我们还能看到令人还有一丝欣慰的因果,就是刘姥姥在贾府败落后将巧姐儿救出,使其摆脱了最终应在贾府事败后为“狠舅奸兄”卖入青楼之地的命运而变为一名普通的村姑,得其平安的一生    在太虚幻境中,对巧姐的判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实际上把巧姐当做一个幸运者说的    巧姐是金陵十二钗中年纪最小的,巧儿为王熙凤和贾琏之女,生日为七月初七,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为其取名为巧儿,并说到“日后长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刘姥姥的这个“巧”字似乎也预示着之后巧姐最后得以逢凶化吉的命运    自此也喻示着刘姥姥与巧姐之间的缘分    刘姥姥在文中曾经三进大观园,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物,透过刘姥姥的视角也看到了荣国府的兴衰。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    她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    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    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    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地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为日后贾府败落巧被救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    刘姥姥可以看做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同样也是全文中唯一一个没有权势包袱且乐观善良的人物    从刘姥姥为了感谢贾府之前的照顾特地送瓜果而二进贾府,可以看出刘姥姥朴实善良的本性    在这二进贾府期间,刘姥姥为巧姐取名并受到贾老太太的爱宠和厚待,给大观园的小姐太太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可以说结下了一段“善缘”    而刘姥姥到三进贾府时,宁国府已被查封,引荐她出入荣国府的王熙凤已经落到“力诎生人怨”的地步,先前被她伤害的人们,现在都来乘机报复。

         她在众叛亲离、极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