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逻辑的制度化:国家工业化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docx
6页应用逻辑的制度化国家工业化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代表了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理想类型”,它们分别代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非耦合”与“紧密耦合”关系任何一种变革逻辑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垄断与支配都可能引发“意外后果”,理想的状态是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在大学组织乃至高等教育系统中相互平衡它能够保持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呈现“松散耦合”状态,符合作为复杂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在要求松散耦合论”是有别于高等教育“适应论”乃至“决定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它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复杂性与开放性,符合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客观规律其中,学科逻辑代表了高等教育的内部适切性,而应用逻辑则彰显了高等教育的外部适切性二者分别受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的支配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平衡,本质上要求高等教育的内部适切性与外部适切性之间从分歧走向融合根据新实用主义的观点,理性行动者是整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石⒇高等教育组织作为理性行动者和制度性企业家,对制度性利益的理性追逐将能动回应外部经济社会的变革,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松散耦合表1 高等教育系统变革逻辑的“理想类型”(21)学科逻辑应用逻辑广义情境社会期望、学术共同体市场力量、经济驱动服务社会的传统多重的,包括教育、公民、知识保存和发展通过技能训练和研究应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对变动所需的适当反应停下来讨论审视并重新定位知识的中心价值思想的内在价值,有独创性的学术收入生成,商业化潜力时间水平线长期短期资金提供者视角的主导理论投资于探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资于未来一代致力于应用研究和教育服务知识的塑造者学科,教授导向;知识生产模式1市场,需求导向;知识生产模式2理想的学术结构综合的;延续和变革由教授控制有选择和弹性的;受管理者限制继续面对的学术挑战在资源紧缩之下坚持综合性的学术境况;内部不和谐;公众信任缺失面对变革固定化的支出;不完备的信息;在话语和结构之间缺乏一致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同样表明了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之间相互平衡与包容的关系。
为破解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困局以及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冲突,欧洲国家纷纷采取“局部试验”与“增量改革”的路径推动高等教育系统重构,促使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松散耦合”关系所谓“局部试验”是指“政府在原有大学系统内部‘小试牛刀’,剥离出小部分区域进行局部改造”而“增量改革”则是指“采取‘增量’的办法,选择在本科大学体系之外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例如,“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后升格为应用科学大学)、职业学院,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后升格为大学),加拿大的社区学院、职业学院等都是政府采取类似措施的结果22)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历史上高教系统变化通常采用这样一种折衷方式,即新的单位绕过旧的单位,而旧的单位依然生存”(23)这种高等教育多层系统的设置模式代表了国家面对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冲突的一种折衷主义路径选择然而,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演进,这种多层系统的划分已经难以支撑国家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变革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系统中应用逻辑的兴起与制度化已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知识生产模式1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中科学与社会角色相互隔离的策略,在新的情境下显得难以为继。
大学的科学角色与社会角色正在趋同,“政治压力倾向于消除多层系统中的明确界限”在欧洲,即使是双层系统得以维持的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普遍被包含进入和大学一样的法律框架24)恪守学科逻辑的传统大学对知识生产“情境化”或应用逻辑的抵制,在知识生产模式2的变革情下日益艰难,“模式2型大学”正在逐渐“去制度化”并尝试通过建立新的道德模板与意义框架,开启新的制度化历程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经验表明,“多元模式的范围内实行一元制”是最有效的“处方”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系统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规律二、从单向管控走向网络治理: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制度逻辑重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之间双向互动的制度逻辑,正在经历从“单向管控”向“网络治理”的重构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与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都遵循着政府“单向管控”的制度逻辑,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高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呈现出中央优先、政府优先以及国家优先的原则这客观上导致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议题呈现出“治理权垄断”与“政经关联”逻辑的基本特征与此相应,高等教育系统也表现出“应用逻辑”与“学科逻辑”相继主导、二元对立的困局。
建国初期的有计划的工业化充斥着国家逻辑,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动力来源于国家逻辑的内部矛盾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进程中,以应用逻辑为主导的国家逻辑本身发生变化,世界一流大学与“985”、“211”工程等大型国家项目开始主导高等教育系统,迎合并激励了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的院校逻辑至此,国家逻辑与院校逻辑的结合塑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同质化乃至内卷化格局,学科逻辑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典神话然而,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新型关系的建构,国家逻辑也开始进行理性反思,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议题被再次提出随着大学知识生产模式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应用性日趋增强以知识生产与保存为核心的学科逻辑日益需要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获得生命力,一定意义上而言,应用逻辑赋予了学科逻辑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超越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二元对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实现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的平衡,走向一条通过应用逻辑重建学科逻辑的路径,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取向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国家视角”往往能够较快地实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并在短期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它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意外后果,甚至滋生了高等教育的系统性风险。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网络治理模式,不仅包含了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治理观,更深嵌着权力(利)间彼此制衡的实质法治精神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危机,迫切要求作为历史否决主体的政治行动者,赋予大学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构建契合新型工业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网络治理模式,实现国家逻辑、院校逻辑与公民社会逻辑等多重逻辑的良性互动25)需要重构高等教育分权的模式,将“自上而下”的国家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大学自主变革有机结合(26),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法治规约与保障,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现代大学体系建设最终,以应用逻辑的制度化,建构学科逻辑与应用逻辑相对平衡与包容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促进国家工业化与高等教育结构的松散耦合注释:①程天君.教育改革的转型与教育政策的调整——基于新中国教育60年来的基本经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4):33.②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55-61.③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9):3.④徐东.毛泽东与建国初期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4):17.⑤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C].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76.213.⑥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55-61.⑦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⑧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1-5.⑨姚荣.大学治理的“项目制”:成效、限度及其反思[J].江苏高教,2014,(3):12-16.⑩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55-61.⑾同上.⑿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⒀项贤明.大众化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理论观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2-43.⒁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⒂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123.⒃Paricia J. Gumport, “Academic Restructur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Higher Education 39, 1(2000): 67-91.⒄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42-246.⒅同上.⒆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5.⒇周光礼.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9.(21)帕特里夏J加姆波特.大学与知识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54-65.(22)秦惠民,解水青.高职教育对现代大学功能变革的影响——基于国际视角的新制度学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4,(2):17-21.(23)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42-246.(24)海尔格诺沃特尼等.反思科学:不确定性时代的知识与公众[M].冷民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6.(25)陈敏,李瑾.30年来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背景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59-67.(26)贾永堂,杨红旻.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分权模式的问题与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5,(3):32-40.作者简介:姚荣,江苏泰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制研究.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