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结核的中医辨治.ppt
23页肺结核的中医辨治广安门医院呼吸科 李国勤主任医师 二○○五年十二月肺结核概述§ 肺结核属于中医“肺痨”范畴,指由于正气虚弱, 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 、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 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 中医治疗肺结核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 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应的治 疗方法,目前临床多结合抗结核西药治疗,可以收 到标本兼顾,恢复健康的效果肺结核的中医历史沿革§ 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明确了本病的病因、病位的 认识,提出“劳热生虫在肺” § 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痨瘵”定名 § 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治疗肺痨的专著 § 《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 则肺结核的证候特征§ 痨虫侵蚀肺脏所引起的肺痨症状,如咳嗽、咯血、 潮热、盗汗等,为肺痨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肺痨 的证候特征病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相继发生 ,或兼见并存 § 本病初起,其病变主要在肺,但在病变逐步发展的 过程中,可累及脾肾,甚则传变五脏,从而兼见五 脏形证,其中尤以脾肾两脏见证最为突出。
肺结核的中医病因病机禀赋不足 后天失调 病后失养 营养不良正气 虚弱感染痨虫 肺痨肺痨病因病机示意图肺结核的中医病因病机1.感染痨虫古人所称的痨虫即今日所见的结合杆菌 痨虫传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是形成 本病的唯一因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痨 虫侵入人体而发病肺结核的中医病因病机2.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不良,“痨 虫”乘虚入侵致病 (2)后天失调:如酒色过度,耗伤精血;或情志不遂 ,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而导致正气虚弱,痨虫 入侵而发病 (3)病后失养:如麻疹、哮喘等病后或外感咳嗽延久 不愈,以及产后失于调养等,皆易致正气虚弱,痨 虫入侵而发病 (4)营养不良:由于生活贫困,饮食营养不足,终致 体虚而感痨虫肺结核的中医病因病机2.正气虚弱上述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 弱,成为痨虫入侵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痨虫感染 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痨虫是发病的 原因,正虚是发病的的基础,正气旺盛,感染后不 一定发病,正气不足,则感染后易于致病同时, 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要关系肺结核的中医鉴别诊断1.虚劳 肺痨与虚劳的主要区别在于肺痨为痨 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 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 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 所导致,病程较长,病势缠绵,一般不传染,分 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虚损症状,主 病在脾肾,是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
2.肺痿 肺痨与肺痿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 是多种肺部慢性疾患后期的转归,如肺痈、肺痨 、咳嗽日久等,若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 故肺痿晚期,如出现干咳、咯吐涎沫等症者, 即已转属肺痿肺结核的中医辨证论治 辩证要点1.辨病理属性 区别阴虚、阴虚火旺、 气虚的不同,掌握肺与脾、肾的关系临床 总以肺阴亏损为多见,如进一步演变发展, 则表现为阴虚火旺,或气阴耗伤,甚至阴阳 两虚2.辨主症 临床应根据咳嗽、咯血、潮 热、盗汗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 ,结合其他兼症,辨其证候所属治疗原则§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根据 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 气,以提高抗病能力正如《医学正传• 劳极》所 说:“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 补虚,以复其真元 §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肺痨患者还应注意饮食、摄生 等综合治疗,这对于病情缓解和康复都具有重要作 用故《明医杂著•痨蔡》提出:“然必须病人爱命 ,坚心定志,绝房事,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 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用也肺结核常见证型§ 肺阴亏虚 § 阴虚火旺 § 气阴耗伤 § 阴阳两虚一.肺阴亏虚§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 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 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兼数。
§ 治法:滋阴润肺 § 方药:月华丸加减北沙参12g 麦冬10g 天冬12g 生地12g 熟地10g 百部12g 黄芩10g 川贝10g 桑叶6g 白菊花6g 茯苓12g 山药15g 阿胶(烊冲)12g 三七粉3g(分冲)低热甚者加银柴胡10g、地骨皮10g;咯血甚者加白芨15g、 鲜茅根15g、藕节12g;肺阴不足,口干咽燥甚者加百合12g 、玉竹12g、石斛12g二. 阴虚火旺§ 症状: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痰,量多, 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 ,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 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形体日渐消瘦,口渴,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 脉细数 § 治法:滋阴降火 §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15g 麦冬12g 玄参15g 生地12g 熟地10g 黄芩12g 白芍15g 桔梗8g 贝母10g 甘草8g 鳖甲15g 知母9g 百部12g 白芨12g 花蕊石15g咳血不止加丹皮12g、三七6g;咳嗽痰粘或色 黄量多加桑白皮12g、鱼腥草20g;盗汗甚则 加麻黄根1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失音 或声哑可加诃子10g、凤凰衣5g。
三. 气阴耗伤§ 症状: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 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 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晄 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 数 § 治法:益气养阴 § 方药:保真汤加减党参10g 黄芪15g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8g 天冬10g 麦冬10g 生地10g 熟地10g 当归12g白芍15g 地骨皮10g 炒黄芩10g 柴胡8g百部12g § 咳嗽白痰清稀多者加紫菀12g、款冬花12g、 苏子12g;咯血甚者加白芨15g、三七6g;自 汗、畏风加桂枝6g.四.阴阳两虚§ 症状: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或夹血丝,血色 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 ,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 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 闭,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 力 § 治法:滋阴补阳 § 方药:补天大造丸党参12g 黄芪15g 白术12g 山药15g 茯苓12g白芍15g 地黄10g 当归10g 枸杞12g 龟版15g鹿角胶10g 紫河车10g 补骨脂12g § 肾虚气逆喘息加冬虫夏草6g或百令胶囊5粒( 每日三次)、诃子10g;阴虚偏重者加麦冬 10g、五味子6g;心悸加枣仁12g。
转归预后§ 若正气比较旺盛,或得以及时正确的治疗,本病可 逐渐康复若邪盛正虚,病情可进行性加重,趋向 恶化,由肺虚渐损脾肾心肝,由阴及气及阳,形成 五脏亏损,则预后不良若正气较虚,正邪相持, 病势起伏,病情慢性迁延,亦属难治 § 肺痨预后好坏与体质强弱,病情轻重,治疗迟早有 很大的关系,如《明医杂著•劳瘵》:“此病治之于 早则易,若到肌肉消铄,沉困着床,脉沉伏细数, 则难治矣提出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预防与调摄§ 历代医家一贯强调对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 如元代上清紫庭追痨仙方,就主张病者死后 将尸体火化,防其传染旁人,以至灭门《 古代医统》指出,气虚饥饿忌接近患者,以 免在吊丧问疾时乘虚染触并对家属、医生 提出保健预防措施和药物消毒方法,要求在 接触患者时,须要饮食适宜,不可饥饿,体 若虚时,可服补药,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 擦鼻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增强正气 是防止传染的重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