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论新闻之善.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6211561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49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论新闻之善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实现,媒介文化在引导和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强审美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责任重大作为新闻人,要有与人为善的重要品格,只有怀着善的意愿,才能找到善的角度,表达善的主题,实现善的目的,促进善的传承,达成善的氛围开展批评报道惩恶扬善,是新闻工作者的天然使命,也是新时代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关键词:新闻传播;与人为善;惩恶扬善;品格:G206 :A :CN61-1487-(2019)06-0075-05好的新闻应该充满了和善之美这里的善包括与人为善和惩恶扬善两层意思,体现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人文关怀和人本主义理念,是新闻人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追求新版《新华词典》解释:“善的本义是吉,被用作形容词时,有完好、共同满足、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含义,善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是人的一种高贵品质美好、善良、慎重等是新闻之善的基本内涵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内涵广泛,“善”是其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也就是新闻价值中所谓的“正效应”“正能量”新闻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该事件在多大程度上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

      新闻事件与公众利益的关联程度越高,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公众的相关利益既包含经济层面,也包括人的安全、社会公平正义、思想道德、荣誉审美、社会和谐、善良品德等价值利益善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品质之一方延明在《新闻方法务实论》中认为,新闻价值的本质特征涉及三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新闻价值有正效应与负效应之分,也就是有正价值负价值之分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庞德在其著作《新闻学概论》中特别强调:“读者的兴趣是新闻价值的试金石并将“关怀”“人情味”列为兴趣要素之一杰克海顿在他的著作《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希伯特在他的《现代大众传播工具论》、麦克道格尔在其《解释性报道》中都明确表示“人情味”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并且类似的观点已经得到东西方新闻界的普遍认可显而易见,“人情味”包含了善这一重要元素从审美学的角度看,善也是最容易为受众所接受的一种美好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媒介文化在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强审美意识、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责任重大新闻媒体加强善的引导、培养善的价值观念已成社会的普遍呼声一、与人为善:新闻人的重要品格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党的媒体都非常重视新闻之善。

      毛泽东在1942年3月《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了“与人为善”这一新闻理念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这一新闻理论毛泽东强调:“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暗箭,则是一种销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毛泽东的这段话简洁直白但涵义深刻,既指出批评应严正、尖锐,又指出要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这样的批评才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正确的批评方式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讲到批评报道时也提出:“如果你的事业建筑在人民利益与真理上面,那才是可靠的这样,即使你批评了别人,吃了人家一顿骂,也不要怕他要求记者“要像鲁讯那样有骨头”,把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放在“人民利益和真理上面”,这样的批评,就是“与人为善”的批评,这样批评固然会有一些人一时不能接受,但却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的称赞1950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提出:“我们提倡的批评,乃是人民群众(首先是工人农民)以促进和巩固国家建设事业为目的的、有原则性有建设性的、与人为善的批评,而不是为着反对人民民主制度和共同纲领,为着破坏纪律和领导、为着打击人民群众前进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悲观失望情绪和散漫分裂状态的那种破坏性的批评。

      将“与人为善的批评”用中央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肯定,体现了我们党对开展批评报道要体现“善意”这一基本出发点的重视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明确要求,开展批评报道,“要注意方法和时机,要注意内外有别,坚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批评要选择典型事例,点名批评要慎重上述要求明确而系统,对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89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强调:“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也应进行揭露和批评,但这种揭露和批评是‘恨铁不成钢,目的是以同志式的态度帮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对于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的批评,只要是善意的、有益于改进工作的,我们都应该热忱欢迎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报道既要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更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他把新闻之善上升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高度然而,反观当今的一些报道,不少媒体仍然存在“出口恶气”“做包青天”“一棍子打死”的问题,在所刊发的新闻报道中,其关注的主要内容不是如何查清问题、改进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将矛头对准了出错的一方,大有“一枪打死”的架式。

      有的报道甚至到了人身攻击、无端谩骂的程度,这样的报道违背与人为善的新闻理念,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批评个别记者甚至违背职业道德,出卖良知,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媒介权力,以批评报道为名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公众利益陈永洲事件正是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警醒自己的反面教材作为某大报记者的陈永洲,受利益之诱惑,多次采写编发不实报道,在追逐个人名利的同时,让广大股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他还中伤了一家在全国都颇有名望的企业,败坏了其名誉,损害了其利益,影响了其发展,影响之恶劣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重如果不及时查处陈永洲这类害群之马,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记者陈永洲的个人行为,给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全国知名企业和广大股民,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也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媒体公信力当然,广大记者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担当和责任感的,是能够做到与人为善的,但害群之马的存在也不能不让媒体人深思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事实为准绳,坚持公正、真实、客观、全面的专业主义原则,而不应该为了个人私利放弃新闻人应有的社会良知和責任道义只有怀着善的意愿,才能找到善的角度,表达善的主题,实现善的目的,促进善的传承,形成善的社会氛围。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新闻媒体尤其应该注重“与人为善”,这种与人为善是“新闻镜像的平衡和真实”,是客观、公平、公正的充分体现著名调查记者傅剑锋认为:“在调查上态度是冷静与中立的,在语言表述上是不作价值判断与价值预设并且中性化的,在整个报道形式上是关键均衡并且富于建设性的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平衡的基本内涵这也是笔者所认为的“善的角度和善的主题”与人为善理念的内涵就在于通过特定的手段和视角,对新闻事实加以善的客观调查,以公正的态度、公平的叙述、平实的语言,正确引导人们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和判断,促进问题向好的一面转化和发展如果一个记者不是站在正义的立场,而是有选择性地只报道负面内容,甚至一味指责某一方,就有可能将公众舆论引向不测,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二次伤害,这必然脱离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2011年的“八毛门”事件很能说明这一问题2011年9月7日,一个出生仅仅只有6天的婴儿,因为无法正常排便,被抱到深圳市一家儿童医院就诊,医生对婴儿进行了全面检查之后,建议给婴儿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将高达10万元这一不小的数字令孩子的父亲陈刚难以接受经过慎重思考,曾经学过医学的陈刚断然拒绝了手术建议,而是带着孩子到另外一所医院就诊。

      这家医院的医生开出价值0.8元的石蜡油,使用后缓解了孩子症状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之间的巨大反差,立即引起了公众对此事件的极大关注,深圳市的这家儿童医院一时成为被媒体打击、痛斥的对象可就在批评声铺天盖地之时,事情发生了逆转小孩子的病情突然恶化,0.8元的石蜡油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家长只好将孩子送到武汉的一家医院,其诊断结果、处置方法与深圳的这家儿童医院给出的结果、处理方法基本相同深感不妥的孩子家长这才发现自己当时的做法太过武断,于是向此前一直受到舆论冲击的医院公开道歉这个事件其实并不复杂,复杂的却是某些媒体的做法和记者在其中的所为在此事件整个过程中,不少媒体的表现令人心寒,更令大众诧异,它们一轰而上,不是进行全面客观报道,而是见风就是雨,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很多文章给人留下的是“不友善、不友好”的印象且看以下标题的表述:《婴儿被诊断需做10万元手术 最终用8毛钱药痊愈》《10万元为什么败给了8毛钱》《8毛钱与10万元的终极PK》……这样的标题给人更多的感觉是以偏盖全,甚至充满任性和偏见其报道聚焦点不是顾科学的质疑,而是使用“医疗过度”“为了赚钱”“不负责任”等语言,这样的报道立场和角度,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使當事医院的名誉、经济利益严重受损,必然影响公众对事件真相的知情权。

      虽然家长后来进行了公开道歉,并将责任归于“自己的无知和冲动上”,误导了受众和社会可是作为以公正、公平、客观为生命线的新闻媒体,在事件发生后,是不是应该以公正客观的立场,用扎实深入的调查去了解事情真相、报道事实真相呢?作为承担引导舆论导向重责的新闻媒体,是不是应该站在大众的角度上,广泛听取各方看法和意见,然后才去发布报道?如果见风就是雨,为了所谓的“轰动效应”而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继而一味指责,无限放大焦点,甚至靠不着边际的想象去报道冲突双方的声音,这怎么能是与人为善?只有出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于客观公正的立场,出于对党的新闻事业负责的站位,这才是作为当代新闻人应有的“善的角度”对于系列校园凶杀案的报道,一些媒体就忘记了“善”这个道德词语,而是不断放大“恶”的角度,热衷于报道种种刺激的内容前些年,我国陕西南郑、山东潍坊、江苏泰兴、广东雷州、广西合浦、福建南平等地曾连续发生校园杀人案件一些媒体认为又有了可以炒作的热点,他们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为出发点,对这些事件进行大肆渲染没有在如何善后、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如何救治受伤孩子以及如何安抚家长情绪等方面对专家、对公众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有的媒体甚至过度挖掘并渲染凶犯之前遭遇的种种人生不如意,突出犯罪嫌疑人的所谓“弱势地位”,给予的竟是某种同情的表达还有的媒体对犯罪细节挖了又挖,写得细得不能再细,甚至还有血腥场面的描述作为时代的纪录者,这些记者也许已经忘记了如此报道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忘记了个别对社会不满的人,会不会产生趋同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2018年春节期间发生的张扣扣案,某些媒体也同样发出了令人遗憾的声音,他们不去报道事件的真相,反而热衷于追寻所谓的杀人背景,甚至将张扣扣描写成为母报仇、为民除害的“英雄”,应有的事实和法律根基在报道中被稀释、被忽视,甚至夹杂太多的臆测,令公众看不清事件的真相和本质,一度引起了社会公众意识的混乱这些媒体的做法令人遗憾,不符合党对媒体提出的“与人为善”的基本要求2018年4月发生的米脂县第三中学学生途中遇袭案,不少媒体的报道充满了温情4月27日18时10分许,米脂县第三中学校外一巷道内发生伤害案件,一男子用匕首刺伤19名学生,其中9人(7女2男)死亡事件发生后,各方媒体予以高度关注,大多数媒体在报道事件过程的同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对受伤学生的救治上当得知米脂县医院急需AB型血时,许多媒体通过微博、客户端、官方发出献血呼吁,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回应,米脂血站迎来了大批前来献血的人士。

      据媒体报道,“闻讯赶来献血的市民有二三百人,大家均自发排队等候献血”《人民日报》官方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