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docx
28页青岛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三年级上册一、P18第6课 哪杯水热【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根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实验步骤】1、〔温度计主要有三局部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此时水的温度是摄氏度实验说明】标准读、写温度的单位即:摄氏度℃二、P38第14课 水往高处走【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三、P34第12课 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实验目的】了解改变沉浮的根本方法【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实验步骤】 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参加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3、再把橡皮泥团捏成一团,放入水中时,它又沉入水底;在浮着的小瓶内装上物体,放入水中,小瓶沉入水底;再把鸡蛋放在没有盐的水中,鸡蛋又沉入水底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重量;〔3〕改变水的密度四、P60第21课 空气的成分【实验名称】分析空气的成分【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成分【实验器材】盛有红水〔便于观察〕的水槽、去掉底的塑料瓶〔集气瓶〕、蜡烛、火柴、粘有蜡烛油的玻璃片。
实验步骤】 1、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入水槽内2、在没有点燃蜡烛时,罩上塑料瓶,此时瓶内外水面相平3、点燃蜡烛,再把塑料瓶罩上,我们看到蜡烛火焰慢慢熄灭,同时水慢慢涌进瓶内,水面高出瓶外这说明燃烧消耗一局部空气,即一局部空气支持燃烧〔氧气〕4、小心拧开瓶盖,划燃火柴,迅速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这又说明燃烧剩余的空气不再支持燃烧缺乏:拧开瓶盖时,外面的空气进入一局部,即使很迅速也会影响到现象,火焰不会立刻熄灭或者是根本不熄灭因此,塑料瓶换为集气瓶改良:4、一手按住瓶,一手伸进水中托住玻璃片,移出水槽,正立在桌上,迅速移开玻璃片,划燃火柴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刻熄灭玻璃片的缺乏:把玻璃片放入水槽中,玻璃片与水槽底紧紧贴在一起,不易取出,用力大了,易划伤手改良方法:把玻璃片向下的一面均匀粘上几滴蜡油,使用方便好用实验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组成实验说明】实验课中只要用到火柴,必须准备污物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三年级下册一、P4第2课 玩滑梯的启示【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外表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实验步骤】1、用橡皮筋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2、在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它外表变得粗糙,再用橡皮筋拉动刚刚的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比在光滑木板上拉动时橡皮筋变得更长些〕说明:在光滑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木板上运动摩擦力大3、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会发现: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外表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外表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实验说明】1、“被拉动的物体〞用“钩码盒〞代替,在改变物体轻重时,只改变盒内钩码数即可2、比照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比照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比照实验要求准备3、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认识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因此,不能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比拟力的大小,只能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拟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知识二、P10第5课有趣的磁铁【实验名称】探究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根本性质【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金属片、玻璃片、木片、纸片、塑料、水槽〔盛水〕、泡沫板、支架〔铁架台〕【实验步骤】1、用磁铁靠近木片、纸片、塑料、大头针等材料,发现磁铁只把铁制物品吸起来,说明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拿起磁铁用线固定在中间,让它水平悬挂起来;把另一块磁铁放在水中的泡沫板上过一会儿,观察到两块磁铁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以上现象说明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3、拿起另一块磁铁,用它的两端分别去靠近水槽中或悬挂着的磁铁,发现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说明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4、再拿起磁铁去靠近大头针,发现两极吸的大头针多,而中间吸的大头针少说明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实验结论】1、磁铁有吸铁的性质2、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3、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4、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三、P21第8课 太阳和影子【实验名称】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实验目的】了解太阳下物体影子有方向、长短变化的规律【实验器材】手电筒〔“电筒光〞代替“阳光〞〕、铅笔〔代替阳光下的物体〕【实验步骤】物体不动,拿手电筒模仿太阳从早晨到中午、到黄昏,一天中在空中的运动,观察现象发现: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实验结论】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四、P30第11课 灯泡亮了【实验名称】探究根本电路的组成〔或:探究灯泡亮的秘密〕【实验目的】学会连接电路,了解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
实验器材】电池及电池盒、开关、导线、灯泡及灯座等【实验步骤】1、用导线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开关、灯座〔固定好灯泡〕依次连接起来2、合上开关,灯泡就亮起来了3、翻开开关,灯泡就灭了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局部实验说明】实验步骤中,让学生明白各局部的作用:1、开关:控制灯泡亮灭;2、电源:电的来源;3、用电器:用电工作的机器,统称用电器;4、灯座、电池盒是附属局部五、P33第12课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名称】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实验目的】会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灯泡连接在一个完整电路中【实验说明】小学阶段不必出现“串联〞、“并联〞两个名词让学生明白共有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手拉手,另一种是并排连接,形象掌握即可六、P35第13课 谁的本领大【实验名称】探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实验器材】塑料、玻璃、橡胶、纸板、木头〔干、湿〕、石头、金属丝〔铜、铁、铝……〕、电流表【实验说明】1、能把各种材料连接进电路,看灯泡亮不亮;区分常见导体、绝缘体2、有意识地准备干、湿两种木块连接干木块时,灯泡不亮,说明干木块不容易导电;连接湿木块时,由于电路电流小,灯泡也不亮,但不能根据这一现象确定湿木块不容易导电,从而属于绝缘体,这时教师应引导用更精密的仪器电流表来检测,从而认识到湿木块是导体。
3、区分好“容易〞、“不容易〞与“能〞、“不能〞的不同四年级上册一、P4第2课 我们的营养【实验名称】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实验步骤】〔一〕检验淀粉实验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说明: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说明: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二、P12第5课 怎样加快溶解【实验名称】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冰糖、小锤、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一〕搅拌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到:被搅拌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没有被搅拌的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慢结论: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二〕用热水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到: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结论: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三〕研碎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2、取两块同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相同时间观察到: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没研成粉末的溶解得慢结论: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实验说明】1、本课是学生进入科学学习以来,第一次引导他们自行设计比照实验,一定要控制好相同和不同材料,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2、三种方法同时使用,会使物体溶解得更快三、P20第9课 植物的根【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参加适量的水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实验说明】1、玻璃杯可用量筒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