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濒危的剧种 执着的艺人.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33204608
  • 上传时间:2023-08-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7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濒危的剧种 执着的艺人 濒危的剧种 执着的艺人 在河南的沁阳、博爱、济源、温县、武陟、焦作等地,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怀梆,因起源于古怀庆府地(今沁阳)一带,故得此名它以怀庆府为中心的语言音调为基础,唱腔音乐激昂奔放,泼辣朴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别具地方方言韵味的“挑后嗓”,其唱腔技巧独具艺术特色2011年10月,笔者有幸带领学生来到怀梆的故乡――沁阳,与东关村的怀梆艺人来一次亲密接触,真正见识了原汁原味的“老怀梆” 怀梆最早也叫“海神戏”, 是自元以来群众对日趋成熟的怀梆的俗称海神戏起初泛指当时在官府祭祀、民间祈雨和庙会期间演出的歌舞百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则专指日臻成熟的戏剧表演形式――怀梆怀梆俗称“老怀梆”,也叫“娱乐社”,在清朝被称为“围鼓圈”,解放初期民间说法叫登高台唱大戏,文革期间也不间断,唱怀梆改词不改调新中国成立后,焦作地区曾组建过沁阳、修武两个县级专业怀梆剧团(其中修武怀剧团没几年就被迫解散了)现仅有沁阳市怀剧团还健在,但由于种种原因,演出活动很少在20世纪50年代怀梆鼎盛时,这里几乎村村有业余剧团,人人唱怀梆时至今日,仍有众多的村级业余剧团活跃在广阔的古怀庆府地区,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关村怀梆剧团最早建于1900年,是当地建团最早、设备最完备、规模相对较大的一个民间业余剧团上世纪,演出频繁时,东关村剧团一天的演出多达三四场,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十点,演出的所得费用大部分归剧团作为各种经费所用,其余按劳分配,剧团成员大都以此为生计剧团演出道具一应俱全,就连专业的市怀剧团也曾到东关村剧团租借服装、道具在河南省大大小小的比赛中,东关村怀梆剧团还获得了诸多的荣誉:2005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第二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中,他们的怀梆演出在28个剧种中脱颖而出,荣获业余组比赛金奖,同时受到著名戏曲评论家荆华的好评,并与之合影;在焦作第二届“神农杯”怀梆戏曲大赛中获得金奖;在梨园风第二次演出《穆桂英挂帅》免费开幕式中,东关村剧团拿了两个一等奖,在梨园风举办的怀梆大赛中,只有东关村这个剧团最为正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怀梆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演出市场萎缩,演出收入太低,主要演员大量流失目前剧团有成员36人,其中包括吹师班、布景人、拉幕人员、道具人员等,表演人员22-23人,乐队13人剧团没有演出就没有经费来源,演员靠下发的少量补助难以供应日常生活消费所需,以致于许多演员纷纷改行,怀梆成为业余爱好。

      剧团常年没有演出任务,只有人“请戏”时,大家放下工作,临时聚在一起演出由于演出场次较少,剧团收入颇低(每场约200到300元不等),除去预留一部分资金供改善剧团装备,剩下的分到演员手中,每人仅20元左右,有时为了置办大件器具,演员分不到钱的情况经常存在剧团营运举步维艰此外,演出市场的长期低迷使演员跳槽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颇有造诣的名演员因年事已高,已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致使怀梆特有的表演艺术和特技难以得到传承,怀梆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 在采访剧团的老团长庞小国时,他先带我们参观了因村里修路而被拆掉的戏台,废墟的一边,孤零零的立着一间破旧的砖房,剧团人称“化妆间”也许是这里承载了太多他的回忆,庞团长眼睛里闪着泪光,饱含深情地说:“这就是我们唱戏的舞台,虽然它现在不在了,但是需要唱时,我们搭建临时舞台也要唱我们的演员虽然有的身在外地打工,但有演出时,一个就能唤回我们的演出条件虽然艰苦,不挣钱,有时甚至还要搭进去路费,但我们的演员都没有一句怨言,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家接着,他为我们讲述了几位以剧团为家的人物 王德喜,艺名“小尾巴”,剧团的老师,许多演员都曾得到他的真传。

      早期为唱怀梆,舍家弃子,整天外出义演,后来家人不支持,由于他不放弃演出,经常以剧团为家,最后甚至家人都拒绝他回家王德喜从艺一辈子,最终在剧团中逝世向震江,剧团的化妆师,原职教学校的美术老师,因喜爱怀梆,无条件进入剧团担任化妆师,在剧团的化妆间里,至今仍挂有两副关羽的画像,高大威武,栩栩如生,都是出自于他手,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一次去济源的演出中,因高烧无钱医治而去世陈荣花,剧团里担任青衣角色,师从王德喜老师起初家里人不同意她去学唱戏,直到十几岁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时才开始学习怀梆,一辈子没离开舞台,甚至是母亲离世也因演出而能见上最后一面76岁高龄的老艺人庞映雷,人人称之为“活电脑”,几十部怀梆剧本全印在他的脑海中,他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新艺人,一部部具有丰厚价值的戏剧材料就这样存储在他的脑海中等待开发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结缘了怀梆剧就忘情了,陶醉了他们共有的是身上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内心奔放出来,执着地追求着,前进着他们的这种精神、对艺术的执着深深地打动着身边一群群有心人,十几年来东关村剧团也受到很多人的帮助,在他们最艰难走不下去的时候,总有人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捐物捐资,在不同的阶段捐资有上万、上千元。

      春节排练期间,看到他们辛苦了一天,还要各自回家吃饭,就有人送来米,送来面,感动得他们热泪盈眶 听了这些人的故事,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阵的辛酸非遗保护,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渗透在一个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这个被称为一个民族“寻根之旅”的非遗保护工作期待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由于怀梆的艺术形式独特,因此加强怀梆剧种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体系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怀梆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在目前形势下,怀梆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出现演出市场低迷、演员跳槽等严重现象,整个剧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需要从速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尤其是那些民间业余剧团,更应该加大力度保护与发展 虽然怀梆已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我坚信有这样一群执着、甘为艺术献身的戏曲家们,有那样一些勇于伸出援助之手、不计回报的好心人,怀梆的道路定会重见昨日风采,越走越宽 :李薇薇 参考文献: 【1】 卢跟上.怀庆府民间怀梆剧团调查 [J].戏曲艺术,2006,(2). 【2】 张志庄.从怀梆的现状谈怀梆振兴之对策[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 赵丽娜.怀梆,你的出路在何方?――由调查东郭路村怀梆剧团想到的[J]. 黑龙江史志2008,(6).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