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壮族服饰名称英译研究.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0067820
  • 上传时间:2022-05-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8.13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壮族服饰名称英译研究    姚康 梁敏娜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广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交往的频率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到广西,想要了解广西的传统文化,这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一所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外宣翻译工作已经走在了广西各大博物馆的前列,尤其是其常设展馆的展示区的文字简介几乎都有(中英)双语对照作为区内第二所国家一级博物馆,其外宣翻译的质量对区内其他博物馆有着示范作用因此,笔者希望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双语简介材料中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翻译模式和策略,以便为未来同类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文章旨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以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壮族服饰名称英译为研究对象,总结壮族服饰名称的英译模式和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服饰名称英译实践提供参考,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少數民族服饰文化的英译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去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国内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英译研究呈上升趋势。

      孔巧(2017)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探讨了苗族服饰文化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要采取了音译、音译加注、直译等翻译方法,力求保留苗族的文化信息,保证译文的可读性王芳芳(2018)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分析了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的英译改进工作建立基础王芳芳(2019)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视角,对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英译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建议王芳芳(2020)结合翻译实例,从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两个方面探究广西壮族服饰文化的英译策略苏艳飞(2020)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分析了当前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英译,探讨了羌族传统服饰的翻译方法李倩倩(2020)从目的论出发对瑶族服饰进行英译研究,采用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充分展现瑶族服饰文化内涵、实现传播瑶族服饰文化的目的焦正阳等(2021)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满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和方法,认为归化策略下采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的方式适用于满族服饰的英译,可以增进文本的可读性由上可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英译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者王芳芳,对壮族服饰文化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不仅提出了壮族服饰文化英译存在的问题,还结合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壮族服饰文化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希望在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的壮族服饰英译材料,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能快速用于实践的壮族服饰名称翻译模式文化翻译观1990年,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共同编撰出版了《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一书,标志着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巴斯内特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并指出应该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句、语篇之上,翻译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行为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和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原文的一种文化活动;翻译的目的是文化移植和文化融合;语言是翻译的操作形式,而文化信息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与传统的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相比,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进步:(1)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功能对等最大化,与以语言学为导向的读者反应理论相比,以文学为导向的文化翻译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的2)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读者适应、理解和吸收文化差异,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文化特点,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3)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着眼于文化传播,文化第一,信息第二;“文化翻译观”要求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移植文化,尽可能地保留差异根据文化翻译观的观点,文化因素不能翻译,只能移植或传递,这就需要在翻译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内容时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壮族服饰名称英译难点定语处理不当一般民族服饰名称除了中心词外,由以下成分构成:材质、形状、用途、适用性别、适用人群、图案、装饰、民族、朝代、寓意等中心词,也叫中心语,指的是被修饰语修饰的成分例如“银耳环”,“耳环”即被修饰的成分,叫作中心词;“银”则是修饰词,又叫定语汉语的定语一般置于中心语之前,而英语的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前,也可以放在中心语之后(熊文华,1996)英汉定语位置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英汉语言的表达习惯灵活调整定语的位置,正确处理好词语之间的修饰关系当中心词前的定语较多时,就容易出现英译定语处理不当的问题例如,“仿银饰铃铛童帽”被译为Children’s Bell Cap Decorated with Silver-like Decorations在该名称中,“帽”是中心词,“童”是其适用的人群,铃铛是其配饰,而仿银饰是指铃铛的材质,译文错误地将铃铛和仿银饰理解成两种物品,因此正确的处理应该是Children’s Cap Decorated with Silver-like Bells。

      译名不统一译名不统一的现象在广西壮族服饰文化英译中时有发生,这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例如,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介绍壮族常见的“背带”时,就出现了strap和sling两种用法背带,被壮族人民视为小孩的“护身符”(徐川克,2016),壮族妇女在劳动时用背带将襁褓中的婴儿背在身上,背带可以有效保护新生宝宝的头部,还能起到保暖、防风、遮阳的作用经查,strap并无此意,准确的翻译应该是sling(王芳芳,2019)由此可见,译名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势在必行表意错误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名称包含了代表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时,容易因为对文化的理解有偏差而造成表意错误例如:“动物花蝶刺绣背带”被译为Sling with Embroideries of Animals and Colorful Butterflies译文中把“花蝶”翻译成Colorful Butterflies(各种花色的蝴蝶),但是对应的展品指的是有动物、花和蝴蝶刺绣的壮族背带,该译文存在表意错误,应改为Sling with Embroideries of Animals,Flowers and Butterflies(王芳芳,2019)。

      又如,“缠丝桃坠银手镯”被译为Silver Bracelet with Peachwood Pendant译文中把“桃坠”翻译成Peachwood Pendant(桃木做的坠饰),但是对应的展品指的是“形状像桃子的坠饰”,该译文存在表意错误,应改为Silver Bracelet with Peach-like Pendants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理解是正确表达的前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对原文中出现的文化信息多加确认,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达到传播民族文化的目的以上三点是在壮族服饰名称英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总结出一套能快速用于实践的翻译模式,并整理出一些常用的翻译案例以供参考,这样就能解决定语处理不当和译名不统一的问题而对于表意错误的问题,译者需要足够细心,在译前进行多方查证,确保对原文的文化内涵理解正确;同时,译者在表达时应该斟酌用词,确保词语的语义、语用功能基本等值,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此类错误发生壮族服饰名称英译模式及案例分析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解决译者在壮族服饰名称英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的壮族服饰英译材料和个人的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能快速用于实践的壮族服饰名称翻译模式。

      根据中文服饰名称的构成特点,现将其英译模式大体分为五种类型形容词/所有格+中心词当中文服饰名称的构成比较简单,中心词前仅有一到两个定语,一般用于表示材质、用途、适用性别、适用人群等意时,可以套用该模式进行翻译例如,“女子头帕”,由表示适用性别的定语“女子”和中心词“头帕”构成,就可以套用“形容词+中心词”的模式,译为Female Headcloth又如:“巫师法帽”,由表示适用人群的定语“巫师”和中心词“法帽”构成,就可以套用“所有格+中心词”的模式,译为Wizard’s Cap,“法”字的内涵体现在wizard的职能上,无须另译此处的“巫师”,与例6的“道公”类似,在壮族文化中,并没有贬义,一般是可问吉凶、问鬼神,帮助人们排忧解难的角色,故在选择英语的用词时应选用中性或带有褒义的wizard,而不是贬义的sorcerer(韦冰霞,2020)形容词/所有格+中心词+(Decorated) with+图案/装饰/特殊用途当中文服饰名称的构成比较复杂,中心词前有多个定语,不仅有表示材质、用途、适用性别、适用人群等意的定语,还有表示图案、装饰、特殊用途的定语时,可以套用该模式进行翻译例如,“仿银饰童帽”,由表示装饰的定语“仿银饰”和表示适用人群的定语“童”和中心词“帽”构成,就可以套用“所有格+中心词+with+装饰”的模式,译为Children’s Cap with Silver-like Decorations。

      又如,“双合叶刻花银手镯”,由表示特殊用途的定语“双合叶”、表示装饰的定语“刻花”、表示材质的定语“银”和中心词“手镯”构成,就可以套用“形容词+中心词+with+特殊用途”的模式,译为Carved Silver Bracelet with Double Hinges其中“双合叶”指的是银手镯两端咬合的接口,方便拆戴,属于“特殊用途”;另外,此处表示装饰的定语“刻花”并没有采用“with+装饰”的模式译出,是考虑到“刻花”可以直接用形容词carved来表达,译文更简洁同理,“绣花女鞋”既可套用该模式译为Female Shoes with Embroideries,也可以更简洁地处理成Embroidered Female Shoes由此可见,翻译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学会变通、表达简洁有效才是翻译的王道形容词/所有格+中心词+in+形状+shape当中文服饰名称的构成中含有表示形状的定语时,可以套用该模式进行翻译例如,“鱼形童帽”,由表示形状的定语“鱼形”、表示适用人群的定语“童”和中心词“帽”构成,就可以套用“所有格+中心词+in+形状+shape”的模式,译为Children’s Cap in Fish Shape。

      形容词/所有格+中心词+of+民族當中文服饰名称的构成中含有表示民族的定语时,可以套用该模式进行翻译例如,“平头土僚女服”,由表示民族的定语“平头土僚”、表示适用性别的定语“女”和中心词“服”构成,就可以套用“形容词+中心词+of+民族”的模式,译为Female Costume of Pingtoutuliao, a Branch of Zhuang Ethnic Group in Wenshan County of Yunnan例16至例19中的“锦侬支系”“平头土僚”“沙支系”“尖头土僚”分属于云南壮族的三大支系,即侬、沙、土僚支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建议采用“音译+加注”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以方便外国读者理解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译文中,有一处译文采用了直译法来处理,将“尖头土僚”译成Pointhead Tuliao事实上,无论是“平头”还是“尖头”,都不是壮族女子的自然头部形状,而是指壮族女子通常会头裹两块布帕,两端用彩线扎成花朵纹根据头帕的包裹方式,有搭头、尖头、平头、偏头之分,相应的支系民族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