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讨.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ba****u1
  • 文档编号:11419869
  • 上传时间:2017-10-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关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讨杨伯达(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0)摘要:通过李澄渊《玉作图》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琢玉图》的砣机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砣机相比,其构造相似借此上溯追寻古代琢玉机的结构,可分为铜砣几式砣机及原始砣机等二种磨玉机红山文化、凌家滩古遗址及良渚文化时期等三地玉人先后发明并使用原始砣机磨制玉器,标志琢玉业从制石工艺彻底分离出来,成为史前社会独立的手工业,出现了第一代专业玉人关键词:《玉作图》 ;《琢玉图 》 ;水凳;几式砣机、 ;原始砣机我曾于 80 年代探索过古玉工艺课题,并作为古玉系统研究论文的一部分公开发表 「1」 ,之后又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古玉鉴定研究生班担任导师,也讲过古玉工艺,分析了砣具在制玉工艺的重要地位及本身演变的历史,并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的原则,就玉工、制玉机构及其市场作了扼要讲述今将《中国古玉鉴定概论》 (讲义)中〈治玉工艺〉一章中的有关砣机部分的论证抽出来提前发表,定名曰《关于琢玉工艺的再探讨》 ,呈各位专家指导我专门研究中国古玉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自 1953 年到 1975 年这二十余年间,将玉器作为一门工作对象,有需要时便随机应变地加以处理,过后又去做其它项目的研究工作。

      70 年代末以后,因形式变化及工作需要,渐趋将古代玉器研究确立为主要专业,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此时,玉器已成为我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了在二十余年间研读古文献所记先哲的玉学论点和玉文化概含的博大精深的学术遗产及外国学者以科学的地质学方法或引进矿物学成果研究我国古玉的重大成就之后,余认为研究我国古玉需将“玉”放在首位,按照传统的玉观念与矿物学玉概念相结合原则,对古玉材料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工作,区分其产状,了解其化学成分、物理特征,并恰当处理”玉”的德符关系其次是研究治玉工艺,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组合;工具、辅助材料的品种及其演进的历史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砣具的探源,即何时何地出现原始砣机及其结构的变化的研究和探讨;第三才是形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古玉无不包括玉(产地、产状、品种、运输)被送至作坊之后,经相审、设计、画样、交于玉人操纵砣机琢磨数月或更长的时间,方可制成器物(玉器) ,进入交流环节(市场) 到了使用者(王室、朝廷或士庶)之手,之后,又进入多种流通渠道而传至今日,为我们所见本文研讨的重点是治玉工艺的一个关键设备——砣机,它是治玉工艺的最重要的—————————2作者简介:杨伯达(1927-)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会长,南阳师范学院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得力工具,它的出现与完善是一场空前的技术革命,将治玉工艺推向由借用制石工艺以磨治玉器走上琢碾玉器的崭新阶段,它标志着治玉工艺彻底地从制石工艺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治玉工艺如果古人没有发明砣具,那么中国古玉的面貌必然会是另一种模样可知砣具是治玉工艺的决定环节古人云:“璞散则成器” “璞”为次生玉料已脱离原矿体被洪水冲至山坡、岸边或河底,不知经历多少千百年之后,被发现探采,流入市场和玉作坊 “散”是指割解琢磨玉璞,制成各种款式的玉器,也就是我们在此所说的治玉工艺至于采用何种工具材料去“散”璞,没有做出交待还有一句成语,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叫做“他山之石可以错玉” “他山之石”即砣子和黄沙、红沙、宝沙等磨玉用的细沙,其硬度高于玉 “错”有磨砻之意虽比“璞散则成器”要具体了一步,但亦不能确知究竟用何种工具错玉过去我们从明清人的书籍插图和写生的《玉作图》等绘书可知磨玉机的结构与 20 世纪 50 年代的“水凳”十分接近,由此还可上溯古代工艺源头,进一步揭开远古制玉工艺的神秘面纱,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愿以此为研究玉工艺的契入点,并提出个人的初步看法,供读者参考1. 治玉工艺从石器工艺分化的过程玉工艺开始孕育于石工艺之中,随着玉石分化的过程而逐步分离,玉石工艺分离的时间晚于玉石分化。

      如果说玉石分化是从旧石器时代人们选择石器原料时开始,那么治玉工艺与石器工艺的分化应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开始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工艺有直接打击法、砸击法、间接打击法等三种方法,与制玉工艺联系较少,暂可不必考虑,然而直接研究磨制石器工艺对探讨玉石工艺分化是大有裨益的磨制工艺:是把石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锋,并把石材磨制成型,这在石器制作上是一项进步 ”「2」 磨制石器的工艺过程是:1.切割先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压擦,从两面切成沟状,然后截断,往往留截断痕不加磨刮2.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制成光滑规整的石器3.钻孔用石钻、骨椎、木杆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钻,或上述两种方法兼用由于受技术制约,多从两面钻起,在器的中部磨穿成钻透两面孔均呈截顶圆锥形孔,因砂粗细掌握不好,孔坡面会留下旋痕,两面孔对接不正,往往出现台痕珠管形器也是从两面钻于中部对接打通总之,磨制石器工艺是用切割、打磨、钻孔三种工艺完成的,这三种工艺完全为早期治玉工艺承袭下来在这一阶段玉石分化也已完成,玉器与石器工艺也已分化,自成系列,但治玉工艺与制3石工艺并未完全脱离,很可能石玉匠还是在同一作坊内,玉人仍借用磨制石器工艺来治理玉器。

      磨制玉器与磨制石器两者工艺已如上述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两者的区别,这就是抛光工艺的应用磨制玉器时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抛光工艺,其表面比石器细腻整洁,光泽柔润晶莹,但尚未见其工具北方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南方河姆渡、马家滨、崧泽文化玉器正处于这个阶段,此一阶段的治玉工具均为用于锯切、磨砻、钻孔等手工工具那么到何时制玉工艺才能从制石器工艺中彻底分化出来呢? 标志不在于应用抛光术,而在于砣机的发明和应用这是一种新式工具的诞生,而不是某种工艺方法的改进,它给制玉工艺带来一场革命 「3」2. 砣机是制玉工艺的关键设备砣机即是治玉工艺的关键设备,也是推动玉器工艺从石器工艺中彻底分离的真正动力及治玉工艺走向独立手工业的标志砣机即磨玉机,清人称“水凳” ,明人称“琢玉机” ,工人称“砣子” 、 “铊子” ,古代记载甚少我们研究砣机的一种权宜办法是由今及古,逆流溯源,虽然不易到达源头,但可以瞻望到它的踪影,或可以隐约听到它的瑟瑟琢磨声现代的砣机有两种,第一种是电动铁砣机 ,其砣子是用钻石粉制成,故称砂砣,转速 10—5000 转/分; 「4」 第二种是蛇皮钻,类似牙医的修牙机,其旋转速度更快,转速达 3000—20000 转/ 分,「5」 现代磨玉机—砣机,不用蘸水砂,只用细流水即可,确实方便,但是转速太快各有利弊,利在速成,比原木砣效率提高若干倍,弊在有些活计不好做。

      上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高凳,可直接与清代砣机相联系1) 清代砣机的分析关于清代砣机,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图象资料则是《玉作图说》 ,李澄渊于 1891 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师卜君要求而作 「6」 他“历观玉琢琢磨各式绘以成图(《玉作图》序) ”也就是经过现场调查作了写生,尽量如实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图是可信的此图册名为《玉作图说》 ,共十二开,十三图,每图附文字说明,可以说是玉作的连环书,是继《陶治图》之后出现的又一部记实的工艺图书,不仅书了玉人劳动操作的场面,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中间是书画,左右两侧有竖栏各三行,首行书编号和题名书写“说”文楷体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为一.捣沙、二.研浆、三.开玉、四.扎碢、五.冲碢、六.磨碢、七.掏堂、八.上花、九.打钻、十.透花、十一.打眼、十二.木碢、十三.皮碢等十三个工序,一.捣砂图说、二.研浆图说合为一开,即一图二说,三┈十三等十一工序各为一开,共十二开,每图书图说《玉作图说》的图文通俗易懂,不必解释,但尚须说明,我们通过李澄渊《玉作图说》不仅4可以了解清末北京玉作的主要设备及其基本工艺,也可窥探清代玉工操纵水凳脚踏凳板带动绳革上下拉动轴砣旋转,碾琢了一大批工艺精湛的玉器,同样也利用这种设备制造了不少的伪古玉在市场上流通在收藏家之间辗转流览,蒙住了他们的眼睛以高价收入并藏于荚笥之中。

      这种碾机是历代玉人经过无数次改进达到了它的最佳境界,是第一流的古代碾玉设备,可称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 ,亦称“高凳”或“水凳” 现在让我们继续上溯其前的发展进程 (2)明—隋唐砣机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有条件研究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的琢玉图及其文字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 ”「7」其解说简单,若参照附图不难了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刊砣机与李澄渊所绘《玉作图》砣机大体上是一致的,也是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明人往往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图与说明均甚简括清人重考据,观察细微,忠实地记录工艺过程, 《耕机图》 、 《棉花图》开其先例,而《陶冶图》及玉作图继之且详备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砣机资料只有上述明、清两代的图文,以前的砣机尚无材料可寻当然,这种类型的砣机不会是古代的原本形式,它只是近古的砣机,其上限在于隋唐,不能再早了这是因为我国起居所用室内家具大致在隋唐改变了古人席地而坐或在榻上凭几跽坐的习惯,离开矮踏,高高地坐于墩上或椅上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才可能出现桌式或高腿桌式水凳所以我认为隋唐创造了最初的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

      唐代已有旋机可由碾玉证之所谓碾本为轹物器,即压碎谷粒成粉的器具,有碾盘碾砣两大部分,有牲畜拉动或人推,使其碾砣旋转粉碎谷粒唐宋人以年“碾”训“砣”只是借用碾子旋转以象征砣机琢玉,即形象生动有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机治玉之意砣机的存在确实不容质疑了而李澄渊所绘砣机和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玉机都是经过千余年的使用改进后留下来的非常先进的磨玉机,也是隋唐桌式砣机的发展及其完善形式可以说隋唐明清与 20 世纪 60 年代系同一形式同一功能的砣机3)北朝—秦汉是铁砣几式砣机 从南北朝溯至三代玉器的作工来看,毫无疑问已用砣机来雕琢玉器,这一点研究玉器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分歧,当然,这时的砣机还不如隋唐—清的砣机那样高效先进,估计在机械原理上当与明清砣机一致,但其结构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如,像汉人那样跽坐于地上使用砣机,其砣机应是跽坐几式而非足踏旋转的桌式具悉,印度十九世纪砣玉机是几式,一人拉弓带动砣具旋转磨玉,可作研究此期磨玉机的参考我国此时几式砣机应为何种结构? 用几人操作? 须进一步探讨,但也不排除另有专司砣机转动的辅助工人,或许是由二人或三人共同操作的几式砣机,而不是一人脚踏手托玉砣磨的先进砣机。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冶铁并逐步推广,用于工具和武器,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盖于此时不久或迟至秦汉,砣机也自然而然地用上了铁制5的砣子,提高了琢磨效率4)三代的青铜砣几式砣机 关于汉代跽坐式多人共同操作的几式砣机的设想判断也是来自三代的出土资料,如在殷墟出土的人与兽等石雕和妇好墓出土的坐佣均为跽坐形式商代人佣的二种坐式均为席地而坐,所以可证商代砣机应是跽坐式砣机,其前之夏代及其后的周代亦不能例外,均为跽坐式砣机跪、跽均为古坐式,坐在机前双足不能发动砣机旋转,只可一手拉动弓弦转动,另一手托玉琢磨,如十九世纪印度砣机或有另一、二人来回拉动使其轴旋转带动砣子转动,可能二、三人操一机所谓玉人就是坐在砣前托玉蘸调水沙磨玉的人砣机高度约 30—50 厘米砣机结构由几、支架、轴、砣、条带或弓子等组成,砣子用青铜制作,可自行铸打而成,比原始砣机效率要高5)原始砣机的发明与改进砣机何时问世? 这是我国玉器工艺史上长期争论而很难统一的问题关于何时发明砣机的问题,至近代方引起一些中外人士的注意,比如国内主张砣机发明于原始社会的有赵如珍1942 年《古玩指南》刊出赵式见解云:“至唐虞之时用玉尤为繁多,治玉亦见精良,改用砣磨而不纯用手工矣。

      ”「8」砣磨即指玉工用砣机磨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