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幻灯片.ppt
46页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动力触探试验的定义一、动力触探试验的定义二、动力触探试验的优点及适用性二、动力触探试验的优点及适用性三、动力触探技术的发展三、动力触探技术的发展四、动力触探试验的分类四、动力触探试验的分类 五、动力触探试验的目的五、动力触探试验的目的 五、动力触探试验的目的五、动力触探试验的目的1.试验成果(1)进行地基土的力学分层;(2)定性评价地基土的均匀性和物理性质(状态、密实度等);(3)查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面的位置2.成果应用(1)评定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2)评定天然地基的承载力;(3)估算单桩承载力第二节第二节 试验原理试验原理 二、原理表述二、原理表述一、公式推导一、公式推导 (1)动力触探试验的理想自由落锤能量计算M——落锤的质量(kg);v——锤自由下落碰撞探杆前的速度(m/s)2)能量损失修正 实际的锤击能量与理想的落锤能量不同,受落锤方式、导杆摩擦、锤击偏心、打头材质、形状、大小、杆件传输能量效率等因素的影响,要损失一部分能量,应进行修正: 第第二二节节 试试验验的的基基本本原原理理一、公式推导一、公式推导 Ep=e1 e2 e3EM 或直接采用势能定义:Ep=H×Mg(H表示落距)或近似为 Ep=0.6EM Ep——平均每击传递给圆锥探头的能量; e1——落锤效率系数,对自由落锤,e1≈0.92; e2——能量输入探杆系统的传输效率系数,对于国内通用的大钢探头,e2≈0.65 e3——杆长传输能量的效率系数,随杆长的增大而增大,杆长大于3m时,e3≈1。
图4-1 动力触探功能转换原理示意图(3)探头贯入土中所作的功h——贯入度;N——贯入度为h的锤击数因此,h/N表示锤击一次的贯入度)Rd——探头单位面积的动贯入阻力(J/cm2); A——探头的截面积(cm2) (4)能量转换与守恒 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落锤的势能→锤击动能→探头做功,因此,能量平衡:(见图4-1)(h/N=s,表示平均每击的贯入度) 或二、原理表述二、原理表述 当规定一定的贯入深度h,采用一定规格(规定的探头截面、圆锥角、重量)的落锤和规定的落距,那么锤击数N的大小就直接反映了动贯入阻力Rd的大小,即直接反映被贯入土层的密实程度和力学性质因此,实践中常采用贯入土层一定深度的锤击数作为圆锥动力触探的试验指标第三节第三节 仪器设备、试验方法仪器设备、试验方法 及技术要求及技术要求一、仪器设备一、仪器设备二、试验方法二、试验方法三、技术要求三、技术要求一、仪器设备一、仪器设备 1.轻型动力触探 包括导向杆、穿心锤、锤垫、探杆和圆锥探头五部分,见图4-2重锤的提升有人力和机械两种 第第三三节节 试试验验技技术术要要求求 2.重型动力触探 重型、超重型设备与轻型设备相似,只是在尺寸和重量上有差别。
另外,重型动探试验一般都采用自动落锤方式,在锤上增加了提引器提引器可分为内挂式和外挂式两种1)内挂式提引器:利用导杆的颈缩,使提引器内的活动装置(钢珠、偏心轮或挂钩)发生变位,完成挂锤、脱钩及自由落锤的过程2)外挂式提引器:利用上提力完成挂锤,靠导杆顶端所设弹簧锥或凸块强制挂钩张开,使重锤自由落下 二、试验方法二、试验方法(1)将穿心锤穿入带钢砧与锤垫的触探杆上;(2)将探头及探杆垂直地面放于测试地点;(3)提升穿心锤至预定高度,使其自由下落撞击锤垫,将探头打入土中;(4)记录每贯入30cm(或10cm)的锤击数;(5)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预定试验深度 三、技术要求 1.为确保恒定的锤击能量,应采用固定落距的自动落锤装置2.锤击时应保持探杆的垂直,锤击过程应防止锤击偏心、探杆歪斜和探杆侧向晃动 因此,要求探杆连接后的最初5m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1%,大于5m后的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每贯入1m,应将探杆转一圈半,使触探能保持垂直贯入,并减少探杆的侧阻力贯入深度超过10m后,每贯入0.2m即旋转一次3.每一触探孔应连续贯入,只是在接探杆时才允许停顿4.对轻、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10、N63.5正常范围是3~50击,对超重型N120的正常范围是3~40击。
当击数超过正常范围,如遇软粘土层,可记录每击的贯入度;如遇硬土层,可记录一定击数下的贯入度5.当N10>50即可停止试验;当N63.5>50,可停止试验改用超重型试验6.我国一般采用贯入锤击速率为15~30击/min7.贯入深度的一般限制: 对轻型,一般应<4m,主要用于测试并提供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参数;检验建筑物地基的夯实程度;检验建筑物机槽开挖后,基底以下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等 重型<12~15m,超重型<20m,超过此深度应考虑侧壁摩阻力的影响主要用于查明地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均匀程度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成果的主要因素影响成果的主要因素 二、杆侧摩擦的影响二、杆侧摩擦的影响 一、杆长的影响一、杆长的影响 三、上覆压力的影响三、上覆压力的影响 一、杆长修正一、杆长修正 第第四四节节 试试验验影影响响因因素素分分析析 对杆长的影响,我国各个领域的规范或规程不尽相同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均不进行杆长修正2)铁道部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规定需进行杆长修正。
因此,在进行成果整理时,应根据岩土参数与动力触探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时的具体条件,决定是否对试验指标进行杆长修正 采用牛顿碰撞理论,建立杆长修正公式: N=αN’ 可以对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结果进行修正N——经修正后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实测的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 表4-2,4-3分别给出了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的杆长修正系数表4-2 N63.5的杆长修正系数表4-3 N120的杆长修正系数二、杆侧摩擦的影响二、杆侧摩擦的影响 (1)中密-密实砂土,尤其在地下水位以上,由于探头直径比探杆直径大,可不考虑侧壁摩擦;(2)软粘土和有机土,侧壁摩擦对击数有重要影响3)在一般土层条件下,重型触探在深度15m范围内,超重型触探在20m深度范围内,可不考虑侧壁摩阻的影响在此深度之外,可采用泥浆或加套管以消除侧壁摩阻的影响 三、上覆压力的影响三、上覆压力的影响 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土的有效上覆压力和侧压力都会增加实验也表明,上覆压力对触探贯入阻力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但对于一定相对密实度的砂土,上覆压力对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存在一个“临界深度”,即锤击数在此深度范围内随着灌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超过此深度后,锤击数趋于稳定,并且临界深度随着相对密度和探头直径的增加而增大 对于一定密度组成的砂土,动力触探击数N与相对密度Dr和有效上覆压力σ’v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即: N/Dr2 = a + bσ’v式中,a,b为经验系数,随砂土的粒度组成变化或者采用标贯试验深度影响修正公式: N63.5=CN N’63.5 CN=1-1.25lgσ’vCN——修正系数;N63.5——修正后的击数;N’63.5——实测的击数;σ’v——实测N’63.5处土的有效上覆压力第五节第五节 试验资料整理与成果应用试验资料整理与成果应用 二、成果的工程应用二、成果的工程应用 1. 1. 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 2. 2. 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3. 3. 估算地基的变形模量估算地基的变形模量估算地基的变形模量估算地基的变形模量E E0 0 4. 4. 预估单桩承载力预估单桩承载力预估单桩承载力预估单桩承载力 一、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1. 绘制动力触探曲线绘制动力触探曲线绘制动力触探曲线绘制动力触探曲线 2. 2. 划分土层界限划分土层界限划分土层界限划分土层界限 3. 3. 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一、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第五五节节 试试验验资资料料整整理理 1 1.绘制动力触探.绘制动力触探.绘制动力触探.绘制动力触探N—hN—h或或或或N’—hN’—h曲线图曲线图曲线图曲线图 绘制锤击数沿深度的变化曲线,不论是实测的N还是修正的N’,处理方法都相同。
以锤击数为横坐标,贯入深度为纵坐标对轻型动力触探按每贯入30cm的击数绘制N10—h曲线,重型动力触探每贯入10cm的击数绘制N63.5—h曲线或N’63.5—h曲线2 2.划分土层界限.划分土层界限.划分土层界限.划分土层界限 划分力学分层的原则:考虑动贯入阻力在土层变化附近的“超前反应” 超前反应指的是当探头从软层进入硬层或从硬层进入软层之前,动贯入阻力就已感知土层的变化,提前变大或变小,反应的范围约为探头直径的2~3倍 实际中可以这样处理:当击数由小变大(软层进入硬层)时,分层界限可选在软层最后一个小值点以下2~3倍探头直径处;当击数由大变小(硬层进入软层)时,分层界限可选在软层第一个小值点以上2~3倍探头直径处 3 3.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计算各层的击数平均值 按单孔统计各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及变异系数,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统计时,应剔除个别异常点,且不包括“超前”和“滞后”范围的测试点 二、成果的工程应用二、成果的工程应用1 1.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评定地基土的状态或密实程度 根据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可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的锤击数N63.5评定碎石土的密实度,见表4-4。
注:(1)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50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 (2)表内N63.5为修正后的平均值 表4-4 碎石土的密实度 2.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利用动力触探的试验成果评价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主要是依靠当地的经验积累,以及在经验基础上建立的统计关系是 我国原来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曾以附表的形式给出采用动力触探锤击数估算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值的有关成果,但在新规范中(GBJ50007—2002)中删去了,主要原因是用一个经验关系式很难概括不同地区的经验和成果 (1)用N10估计粘性土和素填土的承载力标准值,见表4-5 (2)用N63.5估计中、粗、砾砂及碎石土的承载力标准值,见表4-6 (3)用N120估计碎石土的承载力标准值,见表4-7原水利电力部试验规程)表4-5 N10估计粘性土和素填土的承载力标准值表4-6 N63.5估计中、粗、砾砂及碎石土的承载力标准值表4-7 N120估计碎石土的承载力标准值 3 3.估算圆砾、卵石土地基的变形模量.估算圆砾、卵石土地基的变形模量.估算圆砾、卵石土地基的变形模量.估算圆砾、卵石土地基的变形模量E E0 0 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基于在四川、东北、广西、甘肃等地的试验资料得N63.5和E0的关系,见表4-7。
4 4.预估单桩承载力和确定桩基持力层的位置.预估单桩承载力和确定桩基持力层的位置.预估单桩承载力和确定桩基持力层的位置.预估单桩承载力和确定桩基持力层的位置 动力触探试验与打桩过程极其相似,因而用于桩基勘察时,对打入式的端承桩效果较为显著,可用于确定桩基持力层的位置和单桩承载力1)确定桩基持力层的位置 利用N—h曲线,结合钻孔资料,可以较准确地编制出勘察场地的工程地质剖面,据此选择桩基持力层,确定在勘察范围内各部位的桩长 持力层位置的确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经验值如成都地区,对300mm*300mm方桩,N63.5应大于15~20击/10cm,此卵石层的厚度不应小于2.0~1.5m(2)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主要用于确定桩端承力为主的短桩(因为动探测试无法实测地基土的极限侧壁摩阻力)由桩的静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标准值与桩尖平面处的动力触探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单桩承载力公式:a.沈阳地区经验 通过N63.5与桩的载荷试验的统计分析,得以下经验关系式:式中,Rk——单桩承载力标准值(kN); L——桩长(m); h——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m); sp——桩最后10击的平均每贯入深度(cm); s——在桩尖以上10cm深度内修正后的重型动力触探平均每击贯入度(cm); α——经验系数。
b.成都地区的经验 一般桩基持力层为卵石土,由35组资料统计,得: Ru=299+126.1N120式中,Ru——桩尖平面处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kPa N120——桩尖平面处上下4D(桩径)范围修正后的击数平均值(/10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