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归因分析及导控策略.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1737145
  • 上传时间:2021-12-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5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归因分析及导控策略 袁晓燕 潘军可 许赛一、研究目的与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网络集群行为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互联网空间放大的特殊产物,是信息垄断导致民众表达受限的结果课题将已有的关于网络集群行为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作如下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关于网絡集群行为的特征描述:这方面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强调网络集群行为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集群行为的区别在网络集群行为的诱因条件的考察方面:学界往往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侧重于对网络群体心理进行一般性的解析,另一种倾向侧重于对网络集群行为的非理性现象作出解释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网络集群行为“这一概念已经被众多研究者所使用,但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却很少对这类群体行为的”主体“作清晰界定和划分,实际上网络集群行为的”主体“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应该按照利益差异、行为差异、活跃度差异等标准对这个”主体“进行类型划分和再认识二)研究目的及应用价值大学生网民作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尚未完全定型的时期部分大学生网民在虚拟社会中迷失自我、盲目跟从、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认同。

      一旦出现意见领袖,就会千呼百应,产生网络集群行为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归因分析及其导控策略进行研究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具有很高的现实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一)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拟从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相关概念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然后,通过对其社会影响加以分析来推导出导控的必要性,回答为什么要对其进行导控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导控原则和策略,全面解决如何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导控的问题二)研究主要内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非常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无法导致其生成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权益2)网络技术因素:社会化网络架构使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生活和进行活动成为可能3)行为主体因素: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高校和家庭的迅速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时代背景二)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导控的策略(1)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导控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导控的目的: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导控,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网民的网络信息素养、维护高校校园秩序、培育健康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导控的基本原则:课题认为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导控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导控中要坚持预防在先、趋利避害和齐抓共管的原则2)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导控的方法坚持主流网络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培养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自控能力;建立大学生网络集群事件的应急机制三、预期价值理论应用价值:本研究拟突破国内外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研究的局限,紧密结合其他学科相关理论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最新的、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得出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现实应用价值:从微观层面看,可以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打造等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促进虚拟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维护国家安全与政权稳定等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四、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视野更加开阔并有所新的发现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最新的、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得出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参考文献[1]Park,R.E.&Burgess,E.W: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Sociology,ChicagoⅢ.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21,P.865.[2]Ligabo,A.,Haraszti,M.&Bertoni,E(2005),‘Internationalmechanismforpromotingfreedomofexpression:JointdeclarationbytheUNSpecialRapporteuronFreedomof OpinionandExpression.[3]Weckert,J..WhatissobadaboutInternetcontentregulation?Ethic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2000.[4][美]沃纳赛佛林,[美]小詹姆斯坦卡德,郭振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5][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6][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民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7]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8]郑永廷,昝玉林.论网络群体与人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陈文举,夏泉.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J].暨南高教研究,2010(2).[10]郭光华.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0(6).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