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年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说明培训讲稿整理.doc
10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说明培训讲稿整理 文章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___5-13 9:09:31 阅读次数:962 目录: 1. 王 林:完善教学内容的过程性,进一步体现教学课程内容核心 2. 陈春圣:认数和计算单元的修订说明 3. 黄为良: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修订说明 4. 侯正海:解决问题的策略修订说明 王林:完善教学内容的过程性,进一步体现教学课程内容核心 苏教版教材的整体印象:实、新、细、活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本次调整的主要变化:开本大了,单元少了,体例变了,内容结构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要的是隐形的变化 一、完善知识结构,体现数学本质 1.注重体现乃至突出课程内容的实质如统计图取消箭头,保持一致性;几何部分从体到面,再到线点 2.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内容单薄的单元 3.加强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二、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丰盈数学教学过程 1.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如“平行”,将“在同一平面内”改变为“像这样” 2.丰富适切的素材以引发学生动机。
3.加强概念教学展开过程 4.加强直观和操作活动 5.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如“时间单位”教学后移,一年级不再教学了;“时、分、秒”集中移动到二下;“24时计时法”和“年月日”合并到三下五下“找规律”部分删除“图形的覆盖规律”策略,降低了难度 三、积极探索尝试,推进课程建设 1.“综合与实践”突出活动,适当加强综合性、实践性 “动手做”,培养实践能力 3.加强数学活动,数学学习的回顾与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调整探索规律的要求与内容用专题活动形式代替“找规律”单元,加强活动,加强规律的表示与交流,重在探索规律过程的展开,不在应用规律,减轻学生负担 5.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 6.关注过程性评价 7.发挥算盘在认识万以内数和多位数中的作用 陈春圣:认数和计算单元的修订说明 一、认数部分的主要修订内容 【整数部分】 1.调整编排结构 (1)整合千以内数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2)调整认数学习结构 原来先学习数的组成,接着学习读写现在先学习数数,之后安排写数,这样比较系统完整,便于理解数位上的意义。
2.重视数数,加强对数的感悟 (1)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2)经历由量到数的抽象过程,认识每个数的意义 (3)在过程中认识数量单位和数位的意义 3.合理安排用算盘表示数 4.加强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数感 【分数部分】 1.引导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强化对分数的感知和感悟重新修订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积分之一内容 2.增加实践活动,体会分数间的关系 【小数的认识】 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计算部分的主要修订 1.适当调整计算的单元和内容结构 2.加强算理的理解如两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小数除法的理解等 3.以多样、有效的活动展开算法探索 (1)直观思考(2)操作探索 (3)迁移应用(4)多法综合 (5)分析思考(6)合理推算 4.重视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估算要有问题的情境 (2)选择适当的单位包括计量单位和计算单位 (3)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 5.重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1)注意引导概括计算方法 (2)以层次合理的练习提升能力。
(3)以灵活的方法感受算法的合理、简介 黄为良: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修订说明 【统计与概率】 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轮教材修订中调整幅度最大的内容 “统计概念”修订为“数据分析观念” 2.“统计与概率”是小单元整合的重点领域 3.知识容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1)第一学段不教正式图表 (2)“平均数”由第一学段移到第二学段 (3)“中位数”、“众数”移到第三学段 (4)不要求对“可能性”进行定量表达 二、第一学段侧重引导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 1.回答有些问题时,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 2.收集数据的方法有调查、实验和测量 3.记录和呈现数据的方法有文字、符号、图形、表格等 4.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分类、汇总、分组和排序 5.分析数据的方法:极值数据、特定数据、分布情况 6.从不同范围获得数据存在的关联 三、第二学段侧重引导学生依据问题背景选择呈现数据的方式和分析数据的角度,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1.在相同的问题背景中认识和应用统计图表 2.通过一些有趣的统计活动,不断加深对数据分析价值的体验。
3.从关注个别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整体,不断提高数据分析的水平 “数据本身能够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 5.呈现数据的方式是多样的,也是可以选择的 6.由扶到放,逐步提高开展实际调查的能力 四、认识“可能性”的重点是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1.研究的对象仅限简单随机事件 2.事件的随机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 (1)事件生发前无法确定; (2)可以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但是无法确定每次发生的结果; (3)已经发生的结果不影响随后发生的结果 3.判断可能性大小的前提,是清楚地知道可能性的结果种数 (1)避免把生活概念混同与数学概念; (2)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数学理解 4.实际摸球、摸牌活动是为了验证此前的判断,并渗透数据的随机性 【图形与几何】 一、呈现更加清晰的数学活动线索,为形成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找边数相同的图形”引出对多边形的初步认识 2.重新设计引入周长概念的问题情境 原来是“游泳池”,要从游泳池上找到一个面,人为设置了障碍。
修改成“书签”,由某种物体某个面一周边线的长,到量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到自己找树叶,想办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3.联系图形的运动认识平角、周角以及各种角的大小关系通过动态演示,关系更加清晰 4.充分考虑知识经验,安排多边形的教学线索 (1)三角形的认识注意细微区别,关注学生已有经验 (2)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处理与三角形相似 (3)梯形的教学有些差异首先从某个面上抽象出图形;接下来画梯形,感受并明确梯形的特征;给出标准图形,揭示概念 5.重新设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过程,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原来的小棒长度由10、6、5、4改成8、4、5、2 原来设计可能带来的影响: (1)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不容易得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误差明显,选10、6、4,经常有学生说可以拼成三角形 调整后: (1)任意选择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任选两根和第三根相比,有什么发现? (3)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二、调整内容次序,优化内容结构 1.初步认识多边形之后,安排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先教学垂直,再教学平行,突出数学抽象和合情推理将“在同一平面内”删了,改成“像这样”,符合小学数学“阶段性”要求的准确把握 3.先探求三角形内角和,再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更加深入感受分类标准的合理性 4.重新整合观察物体教学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三、在测量、估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 1.通过分割与拼补,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不同策略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增加估计环节,进一步丰富圆周率的认识过程 四、强化动手实践,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例如:1.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不同的角度;2.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个部分3.画曲线(直和曲可以互相转化,关键在哪儿,产生探索的欲望 侯正海:解决问题的策略修订说明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修订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解决问题问题的策略”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内在地传达思考: 1.从解决问题策略本身的含义来看,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内涵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丰富 2.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策略是可教的,并且需要将策略的“无意识掌握”提升为“有意识运用”。
“中间地带” (二)重新规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内容册 次“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三年级上册基本策略: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三年级下册基本策略:从所求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四年级上册基本策略:灵活运用从已知条件出发和从所求问题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四年级下册常用策略:画图整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五年级上册常用策略:列举五年级下册常用策略:转化六年级上册常用策略:假设六年级下册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重视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当中的奠基作用 2.凸显常用策略的数学思想方法 3.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和灵活运用 (三)注意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他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1.结合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策略如“连乘”安排在策略后 2.在具体的某个策略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将各种策略体现出来 (四)适当调整难度偏大的习题 二、教学建议 (一)置身问题情境,萌生需要策略的心理感受 (二)探索解题方法,感悟运用策略的操作 (三)再现经典故事或经历过的学习活动,充实运用策略的经验。
(四)反思学习过程,积累运用策略的经验 (五)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