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论文罗明慧408170136.doc
7页分类号: 学校代码: 12621 密 级: 学 号: 408170136学年论文(设计)题 目:论余华从先锋写作到现代写实系别班级: 文学系 专业方向: 08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408170136 学生姓名: 罗明慧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1 年 5 月 30 日内容摘要余华是当代先锋派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前期的作品比较注重技术性,往往用一种强悍冷漠的语言去表现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 ,血腥味、暴力色彩很浓厚,很残酷但 90 年代以后,余华的作品转向一种朴素的写实模式,慢慢放弃了先锋派的实验后期的作品虽然内涵中还保留了人性的卑微、命运的绝望感等之类的东西,但叙述语言却变得体恤性很强,质朴、简单,转向悲悯的感性情怀,充满了人道主义和温情主义关键词:余华 先锋派 转向 写实主义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论余华从先锋写作到现代写实第 1页论余华从先锋写作到现代写实在中国,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在“后一切”的社会氛围中,出现了一种批判性的文学自觉意识,在文学形式上大胆创新,试图在艺术形式上开创一段新的道路,称为先锋派。
作为一种文学运动,中国先锋派的生命周期是短暂而引人关注的余华被认为是最激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写于 1980 年代晚期,被称为先锋派小说的典范但 1990 年以后,余华的小说由激进的先锋派叙述模式转向一种平铺直叙、朴素平易的写实模式,慢慢放弃了这种先锋派实验主题由暴力、血腥、死亡、苦难慢慢转向悲悯情怀,由激进的先锋叙事转向民间叙事余华成功地完成了自我艺术的转变,冷漠尖利的语调转向温情的话语,冷静理性置身事外的立场向感性的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过渡90 年代以后,余华全面放弃了“暴力化”的叙事倾向,不再充当“暴君”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民主的叙事者”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兄弟》 ,余华成功地实现了作家自我的艺术变换,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由青春期向中年期的各个时段过渡的心理状态,余华曾谈到他的写作意图:我一向是为自己的内心需要而写作多年来,我的写作都出于内心和现实的矛盾,我总是怀着敌意看世界日子久了,我内心的愤怒也减弱了,我开始意识到,作家的使命不仅仅是谴责和揭露,而是在理解一切之后同情地看待这个世界 《八问余华》余华的早期作品对生活中的恐怖、暴力给以猛烈的谴责和抨击,所以早期的故事的叙事方式充斥着碎裂的叙事,扭曲的句法,怪异的意象和隐喻,带有很强烈的启蒙叙事色彩和“暴力化”倾向。
余华将人们置身于日常生活场景中,让人们遭受各种“欲”和“力”的伤害,用冷漠平静的语调来描写暴力的场景、灵肉的伤痛以及死亡的恐惧,意在通过某种有关欲望和暴力的叙事,来颠覆这种历史理性,来解构这种文化语码,从而使得个体的生命和存在得以从这种权力的重压下解放下来在余华的早期作品《现实一种》中最后的解剖场景中,没有任何的注视被转移开,而是直接地盯着整个肢解过程,叙述者和他的角色们好像都镇定自若地看着,清晰、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论余华从先锋写作到现代写实第 2页直接、毫不怜悯、毫不犹豫,以一种极端的视觉暴力来颠覆传统叙事,连读者也被逼加入,仿佛将个体肉体性的肢解不是暴力,只是一种最为简单不过的工作因此,余华的《现实一种》可以阐述为一种完全失去人性、个性主体分崩离析的描写,其整体荒谬怪诞,放任自由的风格完全是对传统理性文学的全部抵抗1991 年,余华写出了他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的先锋派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之后,他的风格就急剧转变为朴素平实的民间写实主义余华早期笔下的人物只是某些缺失的叙述符号:“80 年代,我在写作那些‘先锋派’的作品时,我是一个暴君似的叙述者,那时候我认为小说中的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他们都是叙述的符号,都是我的奴隶,他们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里因此那时的作品都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描述,因此这些人物并没有特定的生活环境 ”90年代后,余华的言论很少流露出他早期先锋派小说中所常有的叛逆性和反抗性他的风格开始稍稍转向传统的“心理分析”叙述,余华希望用一种更强烈的人生来叙述现实主义,用朴素平实的笔调去体验人类普遍存在的个体生命过程和日常生活状态到了 90 年代,我在写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时,我发现笔下的人物开始反抗我叙述的压迫了,他们强烈地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屈服了,然后我的文学世界出现了转变,我成为了一个民主的叙述者我此后的写作就是不断地去聆听人物自己的声音;我不再去安排叙述中的人物,而是去理解理解福贵或者许三观的一言一行,让他们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我指定的人生道路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写下了活生生的中国人 ”余华在 90 年代之后的写作,虽然并未放弃某些先锋派的特色,仍保留了人性的卑微、命运的绝望感等之类的东西,但作品中所渗透的悲悯情怀仍然贯穿始终,只是叙述手段更为隐蔽 《在细雨中呼喊》是通过孤独和无助来寻找和发现悲悯的重要,《活着》是通过“眼泪的宽广”来展示悲悯的价值, 《许三观卖血记》则是通过爱与温情来表达悲悯的救赎作用,而在《兄弟》中,悲悯依然在人物内心深处不断被激活,并构成了一种消解荒诞生活的重要元素。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苦且悲的悲剧命运是福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论余华从先锋写作到现代写实第 3页贵一生的写照他的人生悲剧是从他的堕落开始,先是将祖业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此气急攻心的从粪缸掉下来摔死,接着是母亲病死,儿子有庆捐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工作被砸死,小外孙苦根吃太多豆子被撑死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柔弱的福贵竟然在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依然坚强的活着,默默地承受着生命之重而无怨无悔的活着,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表述出作者余华的一个经典:“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在我们对福贵不幸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之时,不得不赞叹福贵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懂得尊重的一个人 ”总之, 《活着》在表达“活着就是人生最基本的要求和信念”中,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变幻莫测和无助,还感受到了生命在苦难中的特殊温情。
余华尽量让现实生活本身说话,让人物走自己的道路,充分表现出余华在向写实主义回归之路迈出的坚实步伐从《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 ,到《许三观卖血记》 ,再到《兄弟》 ,余华不仅跨越了从纯粹的理性主义向感性主义回归的鸿沟,还是回到现实的底层,回到生命的存在,回到悲悯的情怀这是余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所显示出来的一个重要艺术转变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体恤情怀的作家,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的作家,正在用他的悲悯的笔锋,为那些善良而又普通的生命寻找着苦难的救赎方式余华对生命存在的高度尊重,正是生命人性美的集中体现,是一种质朴而崇高的生命之美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 论余华从先锋写作到现代写实第 4页参 考 文 献 [1]叶立文,余华 .《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小说评论》2002 年第四期.[2]王达敏.《 论余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9 月.[3][丹麦]魏安娜,吕芳译.《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文学评论》1996年第 6 期.[4]余华,黄少云.《八问余华》.《女友》1999 年第 7 期,第 9 页.[5]洪治纲.《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以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04 年第 6 期.。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