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解剖学之消化系统.ppt
57页消化系统消化系统18/5/2024第三章第三章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 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粪便一)消化管 消化管始自口腔,终于肛门包括口、咽、食管、胃、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临床以十二指肠为界,将十二指肠以上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 (二)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腺、唾液腺等28/5/2024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消化管 口腔口腔 食管食管 胃胃 咽咽小肠小肠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空肠空肠 回肠回肠 大大 肠肠 上消化道上消化道 下消化道下消化道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38/5/2024二、消化系统的功能二、消化系统的功能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消化、吸收对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对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使其变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如单糖、氨基酸、甘油、性和化学性消化,使其变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如单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然后经小肠吸收入血液和淋巴营养全身,另一部分未消化脂肪酸等,然后经小肠吸收入血液和淋巴营养全身,另一部分未消化吸收的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吸收的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此外,还有免疫和内分泌功能消化管壁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构成此外,还有免疫和内分泌功能消化管壁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构成机体防御功能的第一道防线消化管的胃及小肠、大肠含有多种类型机体防御功能的第一道防线消化管的胃及小肠、大肠含有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激素的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激素三、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三、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消化管壁一般可分为四层(除口腔外),由管腔内面向外依次为消化管壁一般可分为四层(除口腔外),由管腔内面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2024/8/51.粘膜 是消化管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部分,又分为上皮、固有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层膜和粘膜肌层三层1)上皮 是消化管壁的最内层上皮的类型依部位而异(2)固有膜 由细密的结缔组织组成(3)粘膜肌层 为薄层平滑肌组成,内环外纵两层2. 粘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3. 肌层 口腔、咽、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一般为内环外纵两层4. 外膜 为薄层结缔组织58/5/2024第二节第二节 消化管消化管 一、口腔一、口腔 (一)位置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处,借口唇与外界相通,借咽峡与咽相续。
二)分部 口腔以上、下颌牙咬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68/5/2024(三)牙 牙是最坚硬最坚硬的器官,嵌于牙槽中 1.形态分部 牙按形态可分为牙冠、牙根、牙颈 2.构造 牙的构造包括牙质、牙釉质、粘合质牙质为主体,牙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粘合质也称牙骨质,包在牙根、牙颈周围牙的形态、构造牙的形态、构造 牙齿嵌于牙槽中牙齿嵌于牙槽中 共分三部冠根颈共分三部冠根颈 牙质构成牙主体牙质构成牙主体 根颈骨质包一层根颈骨质包一层 釉质覆于牙冠上釉质覆于牙冠上 瓷白光亮最坚硬瓷白光亮最坚硬 牙髓位于牙腔中牙髓位于牙腔中 根尖小孔牙槽通根尖小孔牙槽通 龋洞加深及牙髓龋洞加深及牙髓 三叉神经传剧痛三叉神经传剧痛 78/5/20243.牙的名称及排列 (1)乳牙的排列: 右上颌 Ⅴ Ⅳ Ⅲ Ⅱ Ⅰ│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上颌 右下颌 Ⅴ Ⅳ Ⅲ Ⅱ Ⅰ│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下颌 Ⅰ—乳中切牙 Ⅱ—乳侧切牙 Ⅲ—乳尖牙 Ⅳ—第一乳磨牙 Ⅴ—第二乳磨牙 (2)恒牙的排列 :右上颌 8 7 6 5 4 3 2 1│1 2 3 4 5 6 7 8 左上颌 右下颌 8 7 6 5 4 3 2 1│1 2 3 4 5 6 7 8 左下颌 1—中切牙 2—侧切牙 3—尖牙 4—第一前磨牙 5—第二前磨牙 6—第一磨牙 7—第二磨牙 8:第三磨牙 4.牙的萌出 牙的萌出牙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生后六月始萌发 一岁左右已有八一岁左右已有八 三岁以前要出齐三岁以前要出齐 六到八岁换恒牙六到八岁换恒牙 5.牙周组织 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四)舌 舌位于口腔底,以“ V”形界沟分为舌前2/3的舌体和舌后1/3的舌根舌的构造主要包括舌粘膜和舌肌 舌是肌性器官,分舌尖、舌体和舌根 88/5/20241.舌粘膜 舌粘膜淡红,表面有许多舌乳头轮廓乳头和菌状乳头主管味觉,丝状乳头接受触觉刺激98/5/20242.舌肌 (1)舌内肌:构成舌的主体,属骨胳肌骨胳肌 (2)舌外肌:为一对颏舌肌,一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双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前方舌的形态、构造舌的形态、构造 舌外粘膜舌内肌舌外粘膜舌内肌 V 形界沟分根体形界沟分根体 舌面粘膜乳头多舌面粘膜乳头多 各有功能要牢记各有功能要牢记 轮廓菌状主味觉轮廓菌状主味觉 触觉刺激丝丝系触觉刺激丝丝系 (五)口腔腺 口腔腺主要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 1.腮腺 位于耳的前下,腺管横过咬肌前, 开口于正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上 腮腺腮腺 耳廓前下有腮腺耳廓前下有腮腺 腺管横过咬肌前腺管横过咬肌前 开口上颌颊粘膜开口上颌颊粘膜 正对第二磨牙边正对第二磨牙边2.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体深面,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位于舌深面,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
108/5/2024二、咽二、咽 (一)咽的位置和形态 咽位于1~6颈椎前方,为一漏斗形肌性管道长约12cm (二)咽的分部与沟通 1.鼻咽 正对鼻后孔,并借此与鼻腔相通侧壁有咽鼓管咽口通中耳 2.口咽 软腭与会厌平面之间,前借咽峡通口腔,在与腭咽弓之间的隐窝内有腭扁桃体 咽峡咽峡:由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由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的分界4.喉咽 会厌与第六颈椎下缘之间,前对喉,借喉口与喉腔相通,下续食管 咽的分部与沟通咽的分部与沟通 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咽口咽和喉咽 鼻口喉腔相通连鼻口喉腔相通连 咽鼓管口通中耳咽鼓管口通中耳 六颈下缘续食管六颈下缘续食管 118/5/2024三、食管三、食管 (一)食管形态、位置、分部 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cm,沿脊柱前方下降,上续咽,下接胃的贲门可分颈、胸、腹三部 (二)食管的狭窄及意义 1.第一狭窄 位于食管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C6 2.第二狭窄 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约25cm,,T4。
3.第三狭窄第三狭窄 位于食管穿膈处,距切牙约45cm,,T10 狭窄的意义:是肿瘤好发部位和异物易滞肿瘤好发部位和异物易滞留部位留部位128/5/2024四、胃 两口、两壁、两缘、四部138/5/2024四、胃四、胃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1.形态 即两壁、两缘、两口两壁即前、后两壁,两缘即大弯和小弯,两口即上口贲门、下口幽门 2.分部 分四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幽门部临床也称胃窦,分幽门窦和幽门管两部二)胃的位置 胃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少部位于腹上区(剑突下) 注:二门部—贲门部、幽门部三)胃壁的结构特点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 食管的狭窄及意义食管的狭窄及意义 食管全长三处狭食管全长三处狭 异物肿瘤最好发异物肿瘤最好发 首在食管起始处首在食管起始处 次于左支相交叉次于左支相交叉 三过食管裂孔处三过食管裂孔处 侧算距离到切牙侧算距离到切牙 前俩十五二十五前俩十五二十五 最末四十才到达最末四十才到达 148/5/2024胃壁粘膜的结构特点胃壁粘膜的结构特点 粘膜粘膜 上皮上皮 :分泌粘液(阻止胃液内的盐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自身消化)分泌粘液(阻止胃液内的盐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自身消化)固有层:含胃腺固有层:含胃腺 粘膜肌层:粘膜肌层:胃底腺胃底腺贲门腺贲门腺 幽门腺幽门腺胃底腺胃底腺主细胞(数量较多):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主细胞(数量较多):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分解)酶,参与蛋白质分解)盐酸:杀菌和激活胃蛋白酶原盐酸:杀菌和激活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壁细胞:内因子:促进回肠对内因子:促进回肠对VitB12的吸收的吸收分泌碱性粘液和溶菌酶分泌碱性粘液和溶菌酶158/5/2024五、小肠五、小肠 (一)形态位置 小肠长5~7米,位于腹腔中下部。
上接幽门下续盲肠 (二)分部 小肠全长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小肠黏膜的结构特点小肠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组成,其特征是:1. 腔面有许多环状皱襞和肠绒毛环状皱襞 是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环状或半环状结构;肠绒毛 是在环状皱襞或粘膜表面由上皮和固有膜向肠腔突出的指状突起2. 具有发达的肠腺:由上皮下陷入固有膜中形成的单管腺,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亲银细胞、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168/5/20241.十二指肠 (1)上部:起自幽门,指向肝门起始处称十二指肠球,粘膜平滑,是溃溃疡好发疡好发部位 (2)降部:沿脊柱右侧下降,后内侧壁有十二指肠纵襞,末端为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大乳头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3)水平部:向左横过第二腰椎 (4)升部:末端向下弯曲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韧带)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也是临床外科手术识别空肠起端的标志178/5/2024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上部:十二指肠球上部:十二指肠球降部: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水平部:肠系膜上动脉水平部:肠系膜上动脉升部:十二指肠悬韧带升部:十二指肠悬韧带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系指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188/5/20242.空肠和回肠 空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回肠下端连于盲肠,二者借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盘曲于腹腔中、下部,没有明显分界没有明显分界。
1)空肠:腹腔左上部,空回肠空肠:腹腔左上部,空回肠前前2/5,管径较大,管壁较厚,,管径较大,管壁较厚,血供丰富血供丰富 (2)回肠:腹腔右下部,空回肠回肠:腹腔右下部,空回肠后后3/5,管径略小,管壁较薄,,管径略小,管壁较薄,血供稍差血供稍差198/5/2024 Meckel 憩室憩室区别区别 空肠空肠 回肠回肠位置位置 左腰区左腰区,脐区脐区 脐区脐区,右髂区右髂区,下腹区下腹区长度长度 近侧近侧 2/5 远侧远侧 3/5外观外观 粗粗,粉红粉红,血管多血管多 细细,粉灰粉灰,血管少血管少淋巴滤泡淋巴滤泡 孤立孤立 集合集合血管弓血管弓 级数较少级数较少 级数较多级数较多空肠空肠 与回肠与回肠 回肠(内面观)回肠(内面观)肠系膜肠系膜空肠(内面观)空肠(内面观)环状襞环状襞孤立淋巴滤泡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208/5/2024六、大肠六、大肠 大肠起自回肠,终于肛门。
约1.5米米,呈“门框”状包绕在小肠周围可分为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盲肠和结肠表面有三个特征性的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结肠带共三条,交汇于阑尾根部功能:吸收水分、分泌黏液、形成粪便排除体外1.盲肠 左接回肠,上续结肠,下连阑尾2.阑尾:长6~8cm,末端位置不定根部固定,恰是三条结肠带交汇处,是临床手术寻找阑尾的重要标志其体表投影为麦氏点麦氏点,即脐与右髂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 3.结肠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218/5/20241. 盲肠盲肠位置位置: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肠称回盲口回盲瓣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228/5/20242. 阑尾阑尾位于右髂窝内,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位于右髂窝内,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 三条结肠带的汇合处三条结肠带的汇合处,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标志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标志。
阑尾根部体表投影:阑尾根部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1/3交点处,称交点处,称麦氏点麦氏点238/5/2024结肠起自盲肠上端,结肠起自盲肠上端,至第至第3 3骶椎平面移行为骶椎平面移行为直肠,分为升结肠、直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状结肠4 4部分3. 结肠结肠结肠结肠袋袋结肠结肠带带肠脂肠脂垂垂盲肠和结肠表面有三个特征性的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肠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248/5/20244 4.直肠.直肠 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门,约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门,约15cm15cm全长有两个弯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全长有两个弯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以盆膈为界分为盆部和肛门部以盆膈为界分为盆部和肛门部 盆部:下份膨大,称直肠壶腹,内有盆部:下份膨大,称直肠壶腹,内有2~32~3个直肠横襞,结肠镜检时应避免损个直肠横襞,结肠镜检时应避免损伤258/5/2024◆◆直肠壶腹:直肠壶腹: 直肠下段肠腔扩大形成直肠下段肠腔扩大形成◆◆ 直肠横襞直肠横襞 中间的直肠横襞中间的直肠横襞大大而明显,位置恒定,而明显,位置恒定,距肛门距肛门约约7cm7cm, ,可作为可作为直肠镜检定位标志直肠镜检定位标志。
直肠横襞直肠横襞◆◆ 乙状结肠或结肠镜乙状结肠或结肠镜检时:检时:要注意各部的要注意各部的弯曲或横襞弯曲或横襞结肠镜检结肠镜检268/5/20244.直肠.直肠 矢状面上两个弯曲矢状面上两个弯曲:骶曲:骶曲凸向后骶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会阴曲:会阴曲凸向前会阴曲凸向前272024/8/55.肛管.肛管 上为盆膈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上为盆膈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4cm4cm,平时处于收缩状态平时处于收缩状态 肛管:主要结构有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等齿状线由肛柱下端和肛瓣边缘围成,线上线下的神经来源、动脉供应、血液回流均不一样,线上是粘膜,线下是皮肤线上形成痔是内线上形成痔是内痔,线下形成痔是外痔,内痔不痛外痔,线下形成痔是外痔,内痔不痛外痔痛 齿状线构成、区别、意义齿状线构成、区别、意义 肛柱下端肛瓣缘肛柱下端肛瓣缘 连成锯齿环形线连成锯齿环形线 线上粘膜下皮肤线上粘膜下皮肤 供血回血分两端供血回血分两端 线下神经属躯体线下神经属躯体 线上粘膜内脏管线上粘膜内脏管 内痔不痛外痔痛内痔不痛外痔痛 辛辣不吃酒莫沾辛辣不吃酒莫沾 288/5/2024肛肛柱柱肛肛瓣瓣肛肛窦窦齿状线齿状线肛柱肛柱肛瓣肛瓣肛窦肛窦齿状线齿状线298/5/2024内痔内痔外痔外痔308/5/2024第三节第三节 消化腺消化腺一、唾液腺(一)大唾液腺的位置(二)唾液腺的组织结构结缔组织被膜深入腺实质将其分为许多叶和小叶。
腺组织分为腺泡和导管1.腺泡 是腺体的分泌部,呈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构成,按腺细胞的形态和分泌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三型①浆液性腺泡 由浆液性腺细胞构成,该细胞多呈锥体形,其内粗面内质网丰富,顶部含许多酶原颗粒,分泌物为稀薄而清的液体,富有酶物质(淀粉酶)和少量粘液②粘液性腺泡 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胞质顶部充满粘原颗粒,核常被挤到基部压成半月状或扁平形,当分泌物排出时,核又复圆或椭圆形其分泌物为粘稠液体,主要为蛋白多糖③混合性腺泡 由浆液性腺细胞和粘液性腺细胞两种细胞构成,其分泌物兼有粘液和浆液318/5/2024唾液腺唾液腺 (一一)腮腺腮腺 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二二)下颌下腺下颌下腺 位于下颌骨体内面位于下颌骨体内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导管开口于舌下阜(三三)舌下腺舌下腺 位于舌下襞内位于舌下襞内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腮腺管腮腺管腮腺腮腺舌下襞舌下襞舌下阜舌下阜舌下腺小管舌下腺小管下颌下腺管下颌下腺管舌下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下颌下腺328/5/20242.导管 是分泌物排出时所经过的管道,称排泄部。
为上皮性管道,可分为闰管、分泌管和排泄管闰管 是与腺泡直接相连的最细的一段,较短,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分泌管 又称纹状管,与闰管相延续,管径粗,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核位于细胞上部排泄管 由分泌管汇集成小叶间导管,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管径较粗,管壁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成一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332024/8/5(三)三对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结构近似,但各有一些特点1. 腮腺为纯浆液性腺,闰营较长,有分泌管,间质中常见脂肪细胞分泌物中淀粉酶多,粘液少2. 颌下腺为混合性腺,大多为浆液性腺泡;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较少,闰管短,分泌管较长,分泌物含淀粉酶少,粘液多3. 舌下腺为混合性腺,以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为主,少数为浆液性腺泡,无闰管、分泌管不明显分 泌物以粘液为主(四)唾液腺的功能 ①分泌唾液,湿润0腔粘膜,滑润食物;②分泌淀粉酶,能水解淀粉;③唾液有清洁口腔和杀菌作用348/5/2024二、肝二、肝 (一)形态 肝是最大的消化腺,呈楔形褐红色1.膈面 以镰状韧带为界分为左、右两叶 2.脏面 有两纵一横沟,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
(1)左纵沟: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 (2)右纵沟:前为胆囊窝,后有下腔静脉通过 (3)横沟:又称肝门,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 358/5/2024 肝上面称肝上面称膈面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被镰状韧带分为—肝肝左叶、肝右叶左叶、肝右叶368/5/2024 肝的下面称为肝的下面称为脏脏面面,有个,有个H H形沟,其横形沟,其横沟称沟称肝门肝门,有,有肝固有肝固有动脉、肝管和肝门静脉动脉、肝管和肝门静脉等进出肝等进出肝肝左叶肝左叶肝右叶肝右叶方方叶叶尾尾状状叶叶378/5/2024(二)肝的位置 肝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少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1.肝上界 与膈穹隆一致 2.肝下界 右侧与右肋弓基本一致,剑突下可达3~5cm,平静呼吸时上下共有2~3cm的移动度 388/5/2024 肝大部分位于右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延至左季肋小部分延至左季肋区区成人只在剑突成人只在剑突下下3 3--5cm5cm处可触及处可触及肝398/5/2024肝外胆道肝外胆道 组成组成::包括肝左管、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与胆总管囊管、胆囊与胆总管40三、胆囊和胆道 1.胆囊 (1)位置:胆囊位于右季肋区,肝的下方胆囊窝内。
(2)形态分部:似梨形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四部 (3)主要功能:暂时储存和浓缩胆汁 (4)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稍下方 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胆囊似梨形胆囊似梨形 位于右肋中位于右肋中 胆囊窝内藏胆囊窝内藏 底体接管颈底体接管颈 右锁交肋弓右锁交肋弓 胆囊底投影胆囊底投影 结石或炎症结石或炎症 此处有压痛此处有压痛 418/5/2024胆囊三角胆囊三角 (Calot 三角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脏脏面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其内可见胆囊动脉经过428/5/2024胆总管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胆总管行向下与胰胆总管行向下与胰管合为管合为肝胰壶腹肝胰壶腹,开,开口于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 由由肝总管与胆囊管肝总管与胆囊管锐角汇合而成锐角汇合而成 438/5/2024((2 2)胆汁的排泄途径)胆汁的排泄途径::肝细胞肝细胞胆小管胆小管左、右左、右 肝管肝管胆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胆囊胆囊胆囊管胆囊管小叶间胆管小叶间胆管肝总管肝总管肝胰壶腹肝胰壶腹2.胆道 是将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的管道。
(1)胆汁产生部位:肝细胞 448/5/2024胆汁排出途径胆汁排出途径458/5/2024四、胰四、胰四、胰四、胰 腹上区腹上区腹上区腹上区 左季肋区左季肋区左季肋区左季肋区 L1,2L1,2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 后:下腔静脉后:下腔静脉后:下腔静脉后:下腔静脉 胆总管胆总管胆总管胆总管 肝门静脉肝门静脉肝门静脉肝门静脉 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右:十二指肠右:十二指肠右:十二指肠右:十二指肠左:脾门左:脾门左:脾门左:脾门胰头胰头胰头胰头 钩突钩突钩突钩突 胰体胰体胰体胰体 胰尾胰尾胰尾胰尾 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 (一)、胰的位置与毗邻(一)、胰的位置与毗邻(一)、胰的位置与毗邻(一)、胰的位置与毗邻(二)、胰的分部(二)、胰的分部(二)、胰的分部(二)、胰的分部胰管胰管胰管胰管 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大乳头大乳头大乳头副胰管副胰管副胰管副胰管 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钩突钩突钩突钩突胰头胰头胰头胰头胰体胰体胰体胰体胰尾胰尾胰尾胰尾胰管胰管胰管胰管副胰管副胰管副胰管副胰管468/5/2024四、胰四、胰 (三)构造 1.外分泌部 分泌胰液,由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2.内分泌部 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 胰的位置、分部、构造胰的位置、分部、构造 胰在胃后一二间胰在胃后一二间 头周包绕十二环头周包绕十二环 胰体胰尾向左伸胰体胰尾向左伸 分泌胰液入胰管分泌胰液入胰管 内分泌部称胰岛内分泌部称胰岛 控制血糖不简单控制血糖不简单 478/5/2024◆◆ 副胰管:副胰管: 开口于十二指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肠小乳头◆◆ 胰管:胰管:开口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于十二指肠大乳头乳头◆副胰管胰管488/5/2024498/5/2024第四节第四节 腹膜腹膜脏腹膜壁腹膜腹膜腔508/5/2024一、腹膜与脏器的关系一、腹膜与脏器的关系(一)腹膜内位器官(二)腹膜间位器官(三)腹膜外位器官518/5/2024二、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二、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一)韧带1.肝的韧带2.脾的韧带528/5/2024(二)系膜(二)系膜1.肠系膜2.横结肠系膜3.阑尾系膜4.乙状结肠系膜538/5/2024(三)网膜及网膜囊(三)网膜及网膜囊1.小网膜2.大网膜3.网膜囊548/5/2024(四)隐窝和陷凹(四)隐窝和陷凹肝肾隐窝 ,直肠膀胱陷凹,直肠子宫陷凹558/5/2024练习题1 1 试述食管的狭窄。
试述食管的狭窄2 2 试述十二指肠的分部试述十二指肠的分部3 3 试述阑尾的位置和体表投影试述阑尾的位置和体表投影4 4 何谓内痔、外痔、混合痔?何谓内痔、外痔、混合痔?5 5 试述胆汁的产生与排出途径试述胆汁的产生与排出途径6 6 名词解释:牙式、名词解释:牙式、VaterVater壶腹、壶腹、OddiOddi括约肌、括约肌、TreitzTreitz韧带、韧带、 McBurneyMcBurney点、肛点、肛管、第一肝门、第二肝门、管、第一肝门、第二肝门、 GlissonGlisson系统、系统、 CalotCalot三角、十二指肠大乳头三角、十二指肠大乳头56568/5/2024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点:1 1 十二指肠分部十二指肠分部2 2 结肠的特征结肠的特征3 3 直肠与肛管的区别直肠与肛管的区别4 4 肝脏的结构和功能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难点:难点: 肝脏的结构和功能肝脏的结构和功能 GlissonGlisson系统系统 肝段肝段57578/5/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