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役的战略影响 秦思 2022-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 科索沃战役是继海湾战役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役,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深入分析这场战役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专心总结战役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进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 科索沃战役的根本处境 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役,开创了武力干扰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役的由来 科索沃问题由危机蜕变为战役,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繁杂的内外背景其根本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 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冲突由来已久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
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步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数百年间科索沃 地位 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冲突,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进入20世纪40年头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屡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机要选出了自己的总统1994年阿族还成立了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到1998年7月该组织已进展到2万余人,一度操纵了科索沃近1/3的领土,导致科索沃危机不断升级需要指出的是,阿族分裂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从总结阅历教训的角度看,除外部因素外,南在民族政策上的某些失误,也是阿民族分裂势力加以利用和不断计划民族分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部理由。
三是美等西方国家拔掉南联盟这颗钉子蓄谋已久两极格局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把南联盟看作在欧洲彻底铲除共产主义和实施东扩战略的主要障碍尽管科索沃问题纯属南联盟内政,但美等西方国家却以阻拦南举行“种族清洗”为由,竭力推动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借机干扰南联盟内政1998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推动联合国通过决议,压南做出单方面让步1998年10月,北约国家大兵压境,以武力要挟逼其采纳了具有“城下之盟”性质的“霍一米协议”1999年1月16日,北约又借口南塞警察部队杀害拉察克村的45名阿族人(后经芬兰等国际法医小组表明死者都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而扬言对南动武朗布依埃和巴黎和谈期间,美等北约国家逼南签署有损南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朗布依埃协议”,遭到南的断然拒绝,北约遂以此为借口对南大打出手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将这场战役强加给南联盟,除有在科索沃问题上逼南就范的直接目的外,还有大量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美国的意图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需要:一是推行全球霸权的需要;二是“制南弱俄”、消化“冷战成果”的需要;三是“以乱治欧”,争夺欧安事务主导权的需要;四是推出北约新战略的需要;五是测验高新武器装备的需要。
欧洲国家甘愿登上美国的战车,既有维护与美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一面,也有维护各自战略利益的需要英国想借重“英美特殊关系”重振其日渐衰落的大国地位,巩固对欧洲事 务的影响法国欲通过参战,削减美对北约的领导地位,争夺对欧安事务的主导权德国在战后首次直接参战,除去国内需要之外,急欲摆脱战败国阴影也是重要考虑之一 (二)科索沃问题的前景 科索沃战役已终止一年,但该地区局势一向混乱不定,和平进程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化解阿、塞两族的冲突难南军撤出科索沃后,阿族非法武装针对塞族的暴力事情不断,致使科索沃20多万非阿族人中近18万人被迫逃离科索沃二是全面解除“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难科解”的5 000人虽被改编为“护卫团”并交出了片面武器,但受北约偏袒,仍留存了大量骨干分子和精良装备三是返乡难民安置难尽管滞留在境外的阿族难民不断返科,但由于国际社会供给的人道主义物资数量有限,无法得志实际需要,致使约50万返科难民的住房、电力供给和医疗服务难以保障同时,“科解”不断制造可怕事情,造成大批塞族居民背井离乡,形成新的难民潮四是临时特派团开展工作难由于组建仓促、警力缺乏、派驻人员到位率低,加之“科解”的干扰,特派团工作进展特别缓慢。
五是经济重建难受战役的影响,科1999年农业产量同比下降65%,小麦产量只能得志30%居民的需要,电力供给仅能保障2/3居民的日常生活于1999 年7月底举行的首次科索沃国际授援大会上,国际金融机构仅确定了科索沃重建急需的5.6亿美元,且许诺的经援迟迟未能完全到位,致使大量重建工程停滞不前科经济全面复兴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今后,科索沃局势可能呈现“不战不和、难分难合”的局面,科索沃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科索沃战役的战略特点 (一)战役动因中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因素的作用上升 科索沃战役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两大因素的影响更显突出 意识形态因素北约发动对南战役的借口和目的本身都具有浓重意识形态色调北约公开宣称的理由是“养护少数民族人权”,真正目的之一那么是变更南联盟国家的政治性质,摧垮欧洲结果一个“共产主义堡垒”克林顿主义”和“布莱尔主义”的理论核心即是以“明显的道义上的正值理由”对“不听话的国家”动用武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索沃战役是一场意识形态之战那种认为“高技术时代战役不再是政治的持续”的观点鲜明是不能成立的。
地缘政治因素北约对南战役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对主要对手俄罗斯举行“预防性遏制” 从美国讲,还意在推行其以“确保世界领导地位”为核心的全球战略,测验以“防区外干预”为核心的北约新战略,确立以“人权高于主权”、“北约高于安打理”为核心的“科索沃模式”,实践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所宣示的“夺取欧亚大陆操纵权”的战略企图,建立美国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 此外,国际安好机制和国际法准那么遭到破坏、国际社会制止战役的气力较弱、南联盟缺少能给敌以重创的“杀手锏”,亦是未能遏制战役爆发的重要理由;经济因素是北约发动战役的重要依恃,更是美国推动战役的重要动力 (二) 战役进程弥漫多个领域的综合对抗 多种对抗中,军事、政治、经济领域的对抗尤为强烈 军事上的对抗既有兵力兵器的“硬对抗”,又有战略战术的“软对抗”北约在“硬对抗”中给南造成惨烈损失,并最终取得了军事上的告成,根本理由是拥有兵力兵器的压倒性优势;南军虽英勇顽强,但始终被动挨打,“硬件”落后使然北约预计72小时的战役打了78天,问题主要出在战略判断错误上,在“软对抗”中陷入被动;南军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令强敌迟迟不能得手,靠的是战略判断正确,战术运用生动,充分利用了本地作战的优势。
政治上的对抗政治战贯穿始终,对战役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要影响北约开动舆论工具,全力把南联盟“妖魔化”,导致南在国际社会“得道寡助”北约广泛开展心理战,制造思想混乱和心理惧怕,对分化南内部起到确定作用南联盟长时间抗击世界最强大的军事联盟的高技术打击,并最终迫使北约作出确定让步,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充分发挥了反侵略战役的政治优势北约迟迟不敢作启程动地面进击的决策,重要理由之一是畏缩联盟政治分裂、畏缩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失分北约空袭南联盟后政治上陷入严重被动,对于北约最终走上政治解决道路, 所起的作用亦特别明显国际社会的外交斡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经济上的对抗北约始终将南联盟的经济设施作为打击目标,更加是在迟迟不能迫南就范的处境下,把打击重点转向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根基设施,其“点穴”式精确打击给南经济造成的破坏比夷为平地的大面积狂轰滥炸要严重得多北约还对南实施了经济封锁和石油禁运南最终作出实质性妥协,并非军事气力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