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西方童话的差异.doc
6页浅谈中西方童话的差异[摘耍]由于中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 异,使得中西方童话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本文将从儿童观、创作出发点和 着重点、人物形象、情节构思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童话的差异[关键词]中西方童话差异一、 引言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 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简称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虚构故 事它最贴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具有开启思想、扩宽 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培养美感和陶冶性情的作用,由此可知童 话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社会的经 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西方童话存在明显的差 异性相对而言,西方童话重视儿童天性的发挥,内容显得丰富多彩;而 中国童话则强调对儿童的教化作用,内容显得贪乏单调本文将从儿童观、 创作出发点和着重点、人物形象、情节构思几个方面來分析中西方童话的 差异二、 中西方童话的差异1. 童话背后所反映的儿童观的差异近现代西方国家对“人”本位的探讨、对人性的追寻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儿童为中心,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 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成长的儿童观萌发,因此,他们的儿童受 到的更多的是理解与尊重,拥有更大的精神空间和自由度。
这种儿童观的 形成得益于他们一系列的历史演进与社会变革:从浪漫主义到儿童的发 现,从卢梭到蒙台梭利,从卡洛尔到林格伦,从杜威到塞林格,从单纯的 观念、理念到《儿童权利公约》与西方将“儿童”视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相反,我们却是将“儿童” 视为一个低级的不健全的缺乏判断力的群体,潜意识里把写“儿童喜欢” 的东西当成幼稚其至是低俗的,总是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总想把他 们成长的进程牢牢地框定在口己设定的轨道长时期以来教育特别强调教 导者的权威,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将儿童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 传统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难免出现童话作品中脱离“儿童本位”的现象2. 童话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着重点不同关注儿童,张扬儿童个性,弘扬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是西方童话 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心理学和人类学方面的飞速发展使得西方儿童文学逐渐从最初的“教 育性”向“游戏性”转变,西方童话也更多关注到儿童的心智发展特点 儿童对文学的内在需要得到了普通的重视,对儿童的理解、挚爱及使Z快 乐的动机使得童话创作充满了童趣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美国儿 童文学初期的代表作《汤姆?索亚丿力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丿力险记》 等童话故事都流露出作者对儿童世界的认同和童年崇拜的情绪。
这些关注 儿童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的作品,令西方儿童文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也促进了哲学家、教育家对儿童观、游戏精神的研究,使得西方出现了更 多“冃的是娱乐而非自我改造,是感情的抒发而非灌输知识”的童话作品 西方童话的着重点在于它替儿童说话,站在儿童的“本位”为儿童争取权 利,强调个性发展相反的,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对儿童进行精神教化的功能,童话创作 的出发点是教育育人,旨在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特征在2000多年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儿童文学的树人使命口然与生俱来,教化成 为其基本功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 作用和对人才的培养作用,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教育对民族心理形态构建 的重要性,教化情结成为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 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彰显着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引导着童话 创作的出发点与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不同,我们宣扬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在对 儿童进行品徳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如《三个和尚》、《宝葫芦 的秘密》、《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具有浓重的“文以 载道”的气息,《狐假虎威》《贪婪的老虎》等童话故事都更多地侧重于教 育儿童要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等思想品德。
三、童话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的差异1 •西方童话中的主人公形象丰富,复杂多变如艾丽莎、拇指姑娘、 匹诺曹、汤姆、皮皮等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安徙生的艾丽莎、拇指姑娘等 都是美的化身,心灵美和外表美的统一;科洛狄的匹诺曹是个“活泼的小 坏蛋”,幼小儿童的美好天性和尚待克服的缺点和谐统一的小木偶;马克? 吐温的汤姆是个地道的顽童,一个聪明淘气,爱幻想,爱恶作剧,追求新 奇的孩子;20世纪,林格伦的皮皮则是个非凡的、狂野的女孩,一个善良、 富有、热心肠的各种天性都获得正常发展的孩了而且这些人物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如《三个强盗》中三个强盗 从刚开始的只为好玩地抢钱到后来用这些钱来帮助他人,人物形象在情节 中得以发展相对来讲,中国童话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单一,且较为稳定人物形象 一旦定下,就不会轻易随着情节发展而改变如《自私的小象》中,从故 事一开始,小象的“自私自利”形象就已经定下了而且中国童话对于主 人公的评价也趋向于“纯”褒和“纯”贬两类,仅仅凭借其某一思想品格 上的闪光点就将其大肆宣传,将人物视为完美无缺的化身这种在塑造人 物形象时貝着重于她在某一方面的某种品格的方式,自然造成了人物形象 的单一化。
2•中西方童话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性别和年龄特征方面也存在差异与 西方普遍存在的浪漫唯美的价值倾向相吻合,西方童话中女性人物形象的 数量大大多于男性,但人物形象更具“儿童化”童话中的小女孩和少女 大都是有着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幸福,追求光明同时, 这也流露出西方社会民主平等、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中国童话中人物形象以男性居多,尤其是早期的神话故事,主人公 多为神灵英雄式的成人形象圣君贤臣、首领人物总是有力量惩恶扬善、 主宰世界,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性本能的张扬意识,男性成为战胜自然的神,寄托了中国人征服自然、变革现实的愿望而女性人物多与“贤慧、能干、自我牺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即使是较少的儿童形象也表现 出“孝顺勇敢”的特点,这种“妻贤子孝”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 伦理原则的重视 3.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所强调的人格特性的差 异:西方童话更多的是宣扬“善良、天真、纯洁、诚实、追求自由”等的 本性;而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强调“坚强勇敢、聪明机智、不畏艰险、坚毅 不拔”等精神品质四、童话情节构思上的差异童话环境大多被虚化,具有想象、幻想的特点幻想是童话的最本质 特征但不同的是西方童话较中国童话大胆,童话创作的主观性更强。
他 们许多童话是完全远离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的,以致于我们无法从中窥探出 主人公的原型,它具体的社会地位、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故事情 节可能全凭作家天马行空的幻想童话成了作家审美理想的一种描绘,带 有一种乌托邦色彩如《三个强盗》中三个善良、劫富济贫的强盗并非是 我们传统观念上的强盗情节构思上的大胆创新使得西方童话更具有感性 色彩而中国童话虽也具有虚幻色彩,但夸张中却隐约地带有浓厚的现实色 彩,反映其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更多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憧憬或者不 满如《牛郎织女》中牛郎织女明显是代表着平民阶级,王母娘娘代表的 是权贵阶级,故事情节也反映出了平民与贵族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童话是作家对现实的感慨甚至可以说是发泄,带有一定的现实色彩,这就 使得中国童话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理性之光五、结语中西童话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差异中国童话突出地表现了教 育的功能、强调共性的发展、体现了理性色彩;而西方儿童文学的童话则 表现为崇尚自然、肯定人生欢娱感,张扬个性和富于幻想、感情奔放,富 有浪漫感性色彩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了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撞击的世界新文化格局中, 中国儿童文学在新时期出现了全新的变化,与西方儿童文学相比,出现了 越来越多的相似点。
[参考文献][1] 杨健,郭成.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的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 学.2004, 27 (4) 871-873[2] 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3] (皮亚杰教育论著选》,转引口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少儿出版社1卯5年版[4]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5]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 外国短篇童话选•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 版社,1983[6]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7]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级学前教育广东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