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393321
  • 上传时间:2018-06-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7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近来,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光照射技术及膜过滤技术已形成三大水处理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引人注目的是膜分离法污水处理技术[1]膜分离是通过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作用的差异,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混合物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水处理先进的技术,具有清洁、高效、无污染等优点,已在海水淡化、城市给水处理、纯水和超纯水制备、城市污水处理及利用、工业废水处理、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作为新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方法,与传统分离操作(如蒸发、萃取、沉淀、混凝和离子交换树脂等)相比较,过程中大多无相变化,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投资小等特点膜分离技术应用到污水处理领域,形成了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它包含微滤(M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纳滤(NF)、和反渗透(RO)等,本文仅对反渗透(RO)膜法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探讨1 反渗透膜发展概况膜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别是生物体内人类对于膜现象的研究源于 1748 年,但是人类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则较晚。

      1748 年,Abbe Nollet 观察到水可以通过覆盖在装有酒精溶液瓶口的猪膀肌进入瓶中时,发现了渗透现象然而认识到膜的功能并用于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 200 多年的漫长过程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30 年代微孔过滤;40 年代透析;50 年代电渗析;60 年代反渗透;70 年代超滤和液膜;80 年代气体分离;90 年代渗透汽化[2]在国外,其发展概况为:1953 年美国的 Reid 提出从海水和苦盐水中获得廉价的淡水的反渗透研究方案,1960 年美国的 Sourirajan 和 Leob 教授研制出新的不对称膜,从此 RO 作为经济的淡化技术进入了实用和装置的研究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用 RO 法处理电镀污水,首先用于镀镍污水的回收处理,此后又应用于处理镀铬、镀铜、镀锌等漂洗水以及混合电镀污水1965 年英国首先发表了用半透膜处理电泳涂料污水的专利此后美国 P.P.G 公司提出用 UF 和 RO 的组合技术处理电泳涂料污水,并且实现了工业化1972-1975 年 J J .Porter 等人用动态膜进行染色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实验1983 年 L.Tinghuis 等人发表了用 RO 法处理染料溶液的研究结果。

      1969 年美国的 J . C. V Smith 首先报道了处理城市污水的方法30 年来,反渗透(RO)技术先后在含油、脱脂废水、纤维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放射性废水等工业水处理、苦咸水淡化、纯水和高纯水制备、医药工业和特殊的化工过程和高层建筑废水等各类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新型的膜法污水处理技术逐一问世,如膜蒸馏、液膜、膜生化反应器、控制释放膜、膜分相、膜萃取等[3]在我国,膜技术的发展是从 1958 年离子交换膜研究开始的1958 年开始进行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并对电渗析法淡化海水展开了试验研究;1965 年开始对反渗透膜进行探索,1966 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电渗析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1967 年海水淡化会战对我国膜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0 年代相继对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膜及组件进行研究开发,1980 年代进入推广应用阶段1980 年代中期我国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1985 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首次研制成功中空纤维 N2/H2分离器,主要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指标,现己投入批量生产,每套成本仅为进口装置的 1/3。

      进入 90 年代以来,复合膜的制备取得了较大进展[2]2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基本理论反渗透膜分离法的基本特点是其推动力为压力差(1-10MPa),传质机理一般认为是溶剂的扩散传递,透过膜的物质是水溶剂,截留物为溶质、盐(悬浮物、大分子、离子),膜的类型为非对称膜或复合膜反渗透的选择透过性与组分在膜的溶解、吸附和扩散有关,因此除与膜孔大小结构有关外,还与膜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密切关系,即与组分和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4]2.1 反渗透原理渗透现象早在 1748 年已由 Abbe Nollet 首次得到证明,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家们才开始利用反渗透或超滤作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有效分离方法,并使其成为一种实验室技术渗透是指一种溶剂(即水)通过一种半透膜进入一种溶液或是从一种稀溶液向一种比较浓的溶液的自然渗透但是在浓溶液一边加上适当的压力,即可使渗透停止,此时的压力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若在浓溶液一边加上比自然渗透压更高的压力,扭转自然渗透方向,把浓溶液中的溶剂(水)压到半透膜的另一边稀溶液中,这是和自然界正常渗透过程相反的,此时就称为反渗透这就说明,当对盐水一侧施加的压力超过水的渗透压时,可以利用半透膜装置从盐水中获取淡水。

      因此,反渗透过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一种高选择性和高渗透性(一般指透水性)的选择性半透膜,二是操作压力必须高于溶液的渗透压2.2 反渗透膜的透过机理关于反渗透膜的透过机理,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许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各种不对称反渗透膜的透过机理和模型,现介绍如下:2.2.1 氢键理论[3]这个理论是由里德(Ried)等人提出的,并用醋酸纤维膜加以解释这种理论是基于一些离子和分子能通过膜的氢键的结合而发生联系,从而通过这些联系发生线形排列型的扩散来进行传递在压力的作用下,溶液中的水分子和醋酸纤维素的活化点——羰基上氧原子形成氢键,而原来的水分子形成的氢键被断开,水分子解离出来并随之转移到下一个活化点,并形成新的氢键,如是通过这一连串氢键的形成与断开,使水分子离开膜表面的致密活化层,由于多孔层含有大量的毛细管水,水分子能畅通流出膜外2.2.2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理论[4]索里拉金等人提出了优先吸附-毛细孔流理论他们以氯化钠水溶液为例,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膜的表面能选择性吸水,因此水被优先吸附在膜表面上,而对氯化钠排斥在压力作用下,优先吸附的水通过膜,就形成了脱盐的过程这种模型同时给出了混合物分离和渗透性的一种临界孔径的概念。

      临界孔径显然是选择性吸着界面水层的两倍基于这种模型在膜的表面必须有相应大小的毛细孔,根据这种理论,索里拉金等研制出具有高脱盐率、高脱水性的实用反渗透膜,奠定了实用反渗透膜的发展基础2.2.3 溶液扩散理论[3]朗斯代尔(Lonsdale)和赖利(Riley)等人提出溶解扩散理论该理论假定膜是无缺陷的“完整的膜”,溶剂和溶质透过膜的机理是由于溶剂与溶质在膜中的溶解,然后在化学位差的推动力下,从膜的一侧向另一侧进行扩散,直至透过膜溶剂和溶质在膜中的扩散服从(Fick)定律,这种模型认为溶剂和溶质都可能溶于均质或非多孔型膜表面,以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常用浓度差或压力差来表示),分子扩散使它们从膜中传递到膜下部因此,物质的渗透能力不仅取决于扩散系数,而且取决于其在膜中的溶解度溶质的扩散系数比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小得越多,高压下水在膜内的移动速度就越快,因而透过膜的水分子数量就比通过扩散而透过去的溶质数量更多目前一般认为,溶解扩散理论较好的说明膜透过现象,当然氢键理论、优先吸附-毛细孔流理论也能够对反渗透膜的透过机理进行解释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扩散-细孔流理论,结合水-空穴有序理论以及自由体积理论等也有人根据反渗透现象是一种膜透过现象,因此把它当作非可逆热力学现象来对待。

      总之,反渗透膜透过机理还在发展和完善中2.3 有机物去除机理对于有机溶质的脱除机理最初认为纯属筛网效应其脱除率主子量大小和形状有关后来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膜与有机溶质的电荷斥力对脱除率的影响有时不容忽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膜对有机溶质的脱除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膜孔径的机械筛除作用;二是膜与有机物间排斥力的作用,这种排斥作用的大小与膜材料和有机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参数有很大的关系这些物理比学特征参数及其对分离度的影响(不考虑膜孔径的机械筛除作用)介绍如下[5]2.3.1 极性参数[5]极性效应表征的是有关分子的酸性或碱性以下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均可以给出极性效应以定量的量度1)△Ms(酸性)或△Ms(碱性) △Ms(酸性)是溶质(ROH)在 CC14和醚溶液中测得的红外光谱中 OH 谱带最大值的相对位移,△Ms(碱性)是溶质(CH3OD)在苯中测得的红外光谱中 OD 谱带最大值的相对位移△Ms(酸性)或△Ms(碱性)的数据分别与质子给予体或质子接受体的分子的相对氢键键合能力相联系氢键键合能力愈大,表示一种酸(如醇或酚)给予质子的能力愈大或一种碱(如醛、酮)接受质子的能力愈大由于质子给予能力与质子接受能力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因此△Ms(酸性)的增加值等于△Ms(碱性)的减小值。

      一般来说,有机溶质的△Ms(酸性)增加,表示有关分子与膜的氢键键合能力增强,这种增强的结果就会减小膜与有机溶质间的排斥力因此,随着△Ms(酸性)的增加,有机物的分离度减小或者说,随着△Ms(碱性)的增加,有机溶质与膜的氢键键合能力减小,因此膜与有机溶质间的排斥力增大,有机物的分离度增加但当△Ms(碱性)值超过随某一化合物的种类而异的值时,随着△Ms(碱性)的增加,溶质分离度的增加甚微2)解离常数 Ka或 pKa (PK=-logKa )解离常数是水溶液中具有一定离解度的溶质的的极性参数离解常数给予分子的酸性或碱性以定量的量度,pKa减小,对于质子给予体来说,其酸性增加;对于质子接受体来说,其碱性增加对于酸性有机物来说,随着 pKa的减小,一方面,有机溶质与膜的氢键键合能力增强,相当于溶质与膜间的吸引力增加,因而分离度下降;另一方面,它离解成为离子的倾向增加,相当于增强了该有机物与膜之间的静电斥力,从而分离度升高上述两种作用的相伴相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决定着分离度高低的走向因此,对于酸性分子来说,酸性的大小和 pKa共同影响着溶质分离度与酸性有机物有所不同,对于碱性有机溶质来说,随着 pKa的减小,有机溶质与膜间的静电斥力增加,去除率升高。

      3)Hammet 数或 Taft 数Hammet 数 σ 是表示芳香族间位或对位取代基的极性常数,Taft 数 σ*是表示芳香族邻位化合物或脂肪族化合物中取代基的极性常数σ 和 σ*两者定量表示取代基对有机分子的极性效应的影响;σ 和 σ*具有加和性;取代基的 σ 和 σ*值愈低,它的电子收回能力(或质子给予能力)愈小因此对一给定的官能团,σ 和 σ*值的降低相当于分子的酸性降低或碱性增加一般来说,无论是酸还是碱,有机溶质的分离度随着 σ 和 σ*值的减小而增加2.3.2 位阻参数(Es)Es 是表示有机物原子之间或原子与官能团之间相互排斥力的常数,ΣEs 为所有官能团的 Es 之和ΣEs减小,表明有机溶质的位阻障碍增大,因而去除率增加ΣEs 正常用来表示对醚的分离度的影响ΣEs降低,溶质的分离度趋于增加2.3.3 非极性参数(Small 数或修正 Small 数)[6]Small 数 S 是表示非极性有机分子间凝聚力的常数,又称摩尔吸引常数:修正 Small 数(ΣS*)是表示非极性有机分子疏水程度相对大小的常数,它是松蒲和 Souriragan 等利用溶质的溶解度数据对凝聚力进行修正后而得到的,故称修正 Small 数。

      Small 数或修正 Small 数常用来表示对碳氢化合物分离度的影响碳氢化合物的的溶解度越高,修正 Small 数越小溶质的 Small 数或修正 Small 数增大,意味着疏水或非极性增强松蒲等人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对于同一张膜来说,ΣS*值增加,溶质的分离度趋于增加2.4 无机物去除机理关于反渗透膜去除无机物的原理有多种理沦,现将几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