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经济与行政手段的福州农产品价格长效调控机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344550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7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经济与行政手段的福州农产品价格长效调控机制基于经济与行政手段的福州农产品价格长效调控机制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一直是政府物价管理领域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国家,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不仅影响总物价水平的稳定,更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秩序和居民家庭消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反复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大前提下,要对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农产品价格实现有效调控,这是新时期赋予价格调控的更高要求笔者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对福州市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传统农业转型特殊时期的新要求,从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两个角度提出市场规律下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的优化构想一、价格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价格水平的上涨,尤其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牵动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价格调控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价格调控主要包括经济调控手段和行政调控手段一)价格调控的经济手段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从调节总需求的角度来看,价格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或存在较大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预防价格水平的上升。

      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运用方面,当价格总水平快速上升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抑制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进而抑制总需求扩张,有效压低价格利率工具的运用与准备金率相似,在价格总水平快速上升期间采取上调基准利率的方式抑制总需求扩张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央票发行、正回购操作等方法,向市场回笼流动性,减少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压低价格的效果目前,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市场价格水平(见图 1)二)价格调控的行政手段价格调控的行政手段,主要是针对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如重要的农副产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政府经常会采取临时性价格政策进行干预,起到稳定物价、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功效由于重要农产品具有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具备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等准公共品的特性,为维持其价格稳定,政府往往会采取支持价格、限制价格、价格补贴等价格调控政策对其进行价格干预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的行政手段主要包括直接调控(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的直接定价、物价管制、农产品市场调节基金等方式)和间接调控(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进口调剂、收购调节等方式)。

      例如,2008 年 1 月 1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启动了以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为主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涉及品种范围包括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等重要商品二、基于经济调控手段的福州农产品价格变动分析(一)近年来福州居民消费价格形势回顾2011 年 1 月至今,受国际国内经济因素影响,福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最明显的通胀期发生在 2011—2012 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CPI)在 2011 年 2 月突破 104,达到 104.2,且其后持续较快上升,到 2011 年 8 月达到峰值 106.2;到 2012 年 2 月,CPI 同比指数逐步回落到 103.7在 2013 年 10—11 月,又出现另外一轮短期的通胀期,CPI同比指数再次突破 104(见图 2)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因素中,食品价格都是最重要的拉动因素如,2011 年,食品价格上涨 10.7%,拉动当年 CPI 上涨 3.27 个百分点,对 CPI 上涨的贡献率达到 68%二)福州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实证分析从上文分析可知,用于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政策的调控主要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来调节价格水平。

      为深入分析经济调控手段对福州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农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鲜菜、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环比指数,同时选取了货币供应量环比数据,以此分析货币供应变动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从鲜菜、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环比指数与福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货币供应量环比数据对比来看(见图 3—图 5):一是货币供应量与福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走势较为平稳且基本一致,两条曲线在部分时点甚至出现重合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对福州居民消费价格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二是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环比指数与货币供应量环比数据在大多数时点的走势是一致的,表明经济调控手段对上述两类消费品的价格有一定效果三是与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相比,鲜菜价格环比指数存在更大的波动,鲜菜价格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其价格形成具有一定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经济调控手段即货币政策对福州价格总水平的调控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第二,部分农产品价格(如鲜菜)自身存在一定特殊性,其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受短期供需因素影响明显,货币政策对其调控效果相对较弱三、基于行政调控手段的福州农产品价格变动分析由于部分农产品(如鲜菜)价格波动较大,易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为进一步实施对影响民生的主要副食品市场价格的有效监管,保持价格稳定运行,2010 年 12 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福州市应对主要副食品价格异动协商机制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价格协商机制)。

      一)福州价格协商机制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在市场主要副食品价格异常波动期间,由商贸部门牵头、相关部门会商,与指定的副食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协商确定主要副食品协商批发价和协商零售价批发企业必须按照协商批发价向零售企业供应副食品产品,零售企业不得高于协商零售价销售主要副食品批发企业进货价格高于协商批发价时,价差部分由经营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例如,近期空心菜价涨幅较大,市场价格涨至每公斤 4 元,启动协商机制后,政府和零售企业永辉超市协商确定零售价为每公斤 3 元,永辉超市就必须按不高于每公斤 3 元的价格销售空心菜,中间的 1元差价由政府补贴全部或部分目前,该政策只针对福州市区,下辖的县(市)还没有启动主要副食品价格协商机制涉及的主要副食品品种包括蔬菜、猪肉和禽蛋二)执行以来的总体情况分析价格协商机制启动以来,福州市区主要副食品价格异动协商机制先后启动了 4 次,调控的品种基本只针对蔬菜,只在 2011 年 1—2 月有同时启动猪肉协商价格,但交易量不大,所以总体来说,可以把福州市区主要副食品价格协商机制总结为蔬菜价格协商机制,其调控的蔬菜只有 6 种,具体为上海青、白菜、包菜、豆芽、白萝卜、天津白。

      协商机制启动情况见表1三)行政调控手段对鲜菜价格指数的影响分析由于福建省只有福州市区启动了鲜菜价格补贴机制,为分析鲜菜价格调控的效果,本文把 2011 年 1 月—2014 年 3 月福建省鲜菜价格环比指数和福州市区进行对比(见图 6),结果显示:第一,福州市区和福建省鲜菜价格环比走势基本一致,整体上看,福州市区鲜菜价格环比涨幅比福建省全省涨幅略高第二,协商价格期间,福州市区鲜菜价格环比指数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更多的月份出现环比涨幅高于福建省全省如 2011 年 9 月—2012 年 3 月期间,福州市区启动了对上海青等六种蔬菜实行协商价格批发与零售,但这 7 个月中有 4 个月福州市区鲜菜环比涨幅大于福建省全省涨幅,价格协商机制对市区鲜菜价格总指数的影响并不明显(见表 2)四)福州价格协商机制相关结论1.调控的品种降价明显,但对总指数影响不大在协商价格启动时期,有补贴的上海青、白菜等六种蔬菜价格降幅明显,但由于补贴品种不够多(只补贴了六种蔬菜,鲜菜 CPI 指数纳入了 20 余种蔬菜),协商价格对鲜菜价格总指数影响不明显2.财政投入较大,存在监管隐患仅仅福州市区的六种蔬菜价格补贴,每次启动花费的财政支出基本都在百万以上(除 2013 年 1 月只启动 10 天耗费较少外),所以这种模式不能普及到其他农副产品价格异常波动期的干预。

      在协商价定价过程、价格补贴监管过程也存在一些盲区,出现过协商定价缺乏市场依据、发放补贴过程成交量核定出现困难的情况3.带给菜农间接经济损失由于协商定价主要和部分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合作,对于菜农而言,经济损失十分明显因为政府的价格干预行为会让这 6 种蔬菜的整体价格下行,原本可以出售更高价格的蔬菜只好降价销售,同时没能拿到价格补贴,预期收入降低4.只限“高”,不限“低”,难以保障农民利益价格协商机制虽然名义上是在价格异常波动时期启动,但实际上,都是在价格走高的时候启动,在价格异常低的时候,并没有相关的价格政策,来保证农民利益福州市区的蔬菜主要由周边的菜农就近提供,其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天气,天气好,供应量充足,价格就相对较低,由于没有最低收购价等价格保护政策,在蔬菜大量上市期,多次出现过“一元菜”等超低价,菜农种植成本无法保障四、当前农产品价格调控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上文福州市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现行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总体基本有效,但部分农产品价格调控成本和代价过高,局部还有待完善一)调控“随意性”较大,市场调研不够充分由于部分重要农产品价格已经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米篮子”、“菜篮子”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重要农产品价格一旦出现较大波动(有可能是正常的市场周期波动或短期的供需波动),政府就会急于平抑价格,违背市场规律进行价格调控,调控随意性比较大,扭曲了市场价格,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调控主体不健全,市场组织参与度低在价格调控公共资源配置上,由于缺少制度性安排,相关政策制定和出台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决策的程度较低,部分掌握话语权的部门或群体以部门利益或集团利益代替公共利益,导致价格调控利益部门化,政府管理的少数国有企业掌握了大量的调控资源,一定程度上垄断了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权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民营加工和流通企业,很少有机会参与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市场组织的价格调控功能未得到充分重视三)调控手段不尽合理,财政负担较重目前对重要农产品的价格调控,最为广泛运用的是短期价格直接补贴政策和收储吞吐政策,这两项政策对市场价格直接影响大,效果在短期内容易凸显,所以备受各级政府青睐然而对农业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性、根本性措施却相对缺乏重视,导致价格调控往往走过场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粮棉油糖猪等重要农产品的政府收储价格越来越高,已显现日韩小规模高价农业的端倪,超过国际价格逐渐成为常态国内外差价越拉越大,抬高了加工企业成本,导致低价进口农产品大量冲击国内市场,降低托市政策效果,产生政府储备与进口同步增长的扭曲状态,正在重蹈发达国家早期直接不限量收储农产品的高财政负担覆辙。

      四)部门职能交叉,调控效率不高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涉及不同部门,这些部门对生产、管理、调控的相关问题经常会出现看法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由于缺乏内在协调机制,调控政策的出台和执行,要经过许多部门的层层审批,反复协调,影响了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此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缺乏协调,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上分级互动的良性局面仍没有形成,以生猪价格调控为例,当不少养猪大省生猪价格已进入三级响应一段时间,全国猪粮比价还未跌破 6:1;当全国处于三级响应范围时,这些养猪大省已进入一级响应一个多月,但中央政府却不能及时对这些省实施一级响应的补贴政策五、农产品价格调控长效机制的优化构想当前,我国正处在结构转型、经济调整的重要时期,农业生产也面临从粗放型作业向集约型量产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价格调控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从上文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