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市残疾人文化生活调研报告.doc
12页市残疾人文化生活抽样调研报告作者:袁佑霆【摘要】:文化生活作为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需求和生命品质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对他们所进行的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有助于全民关注到这一常被冷落的群体正在遭遇的现实,它将为制定相关的残疾人公共服务政策,改善残疾人文化生活品质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关键词】: 残疾人 文化生活 需求 作为约占我国总人口比例8%的残疾人群体,有80%生活在农村,他们相比正常人缺乏配套的自我价值实现机制,普遍过得比较贫穷他们对文化生活的理解和需求,逐渐成为社会的盲点这种畸形的发展态势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保障并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全民共享改革成果,是摆在“十二五”建设时期的老课题、新难关此次以**市部分城区残疾人为抽样调查对象的“残疾人文化生活需求”调研工作,力求以科学方法还原真实信息,并对已知现象进行理论剖析,探求社会、人文、政策等多维角度下的解决之道一、 残疾人文化生活现状 1、在被抽样调查的残疾人群体中,不同年龄段和伤残级别,居住城区与住村郊山麓的残疾人,所关注或参加的文体活动区别明显:譬如在视觉功能较为正常且相对年轻,常住城区的残疾人,他们会较多地选择在家看电视剧、看影碟片(电影)、看新锐杂志等,如20岁以下和20-40岁的残疾人群,收看电视的比例均达到64%上下,对现阶段流行的影视作品、歌曲舞蹈、晚会演出、体坛赛事都不陌生,城区中相对完善的文化用品商店和大中型文化消费场所,为他们参与文娱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外部条件;40--60岁的残疾人朋友则倾向于收看传统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国产电影电视剧,占文体生活选项的60%,阅读报纸和收听广播也是日常消遣之一,合计比例达到52.7%。
他们对潮流文化节目的兴趣已开始降低,如看电影和上网合计刚过30%,但换做是生活在偏远乡村和身穷病苦的残疾人家庭,维持生活已捉襟见肘,书刊杂志、电视电脑、晚会演出等俨然是“奢侈”的文化消费;60岁以上的残疾老年人文化生活更趋单调,偶尔下棋、搓麻将,很多都无法进行文字类阅读,阅读书报者比例在4%上下,看电视也基本靠“听”,占到41.7%,大部分文体生活的选项都未超过30%从现场调研的情况看,休息、闲谈才是他们生活的主调,残障严重身体老迈的,根本无法参加任何文娱活动,起居饮食无不依靠他人料理随着近些年文化娱乐场所的普及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着深远改变四肢行动障碍不大且经济相对宽裕的残疾人会选择去电影院,观看国内外新上映的影视作品,有49.1%的人去过邻近城区或大城市的体育比赛会馆、综艺文娱晚会的现场进行观看,这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的残疾人群中,比例明显高于40岁以上年龄段体育运动方面,尚有运动能力的残疾人选择了适合自身负荷且具有肌体恢复功效的有氧锻炼方式,占总调查人数的21.7%,这中间也有极小部分以较大负荷量进行着运动员式的体能或技巧训练,根据身体残障程度和主观意愿的不同,选择锻炼的方式和强度因人而异。
总175人(男:90 女:85) 20岁以下 (17人) 20-40岁 (79人) 40-60岁 (55人) 60岁以上 (24人)看电视 11 51 33 9看电影 10 34 9 1上网 6 21 8 0看书报 9 26 17 1听广播 3 12 12 6看文艺演出 7 26 8 4看体育比赛 5 15 7 0健身锻炼 7 19 10 2看书画摄影展览 6 4 4 1其他 4 7 8 72、 备注:一人可选多种文体生活方式问卷中的看电影、看文艺演出等是指亲身到达电影院、演出现场进行实地体验,而非通过电视频道收看相关节目问卷中并未涉及残疾人居住地域和家庭经济状况、体育运动强度等细节的选项,调研报告是根据相关工作人员的现场采访、视频资料、残联备份数据等综合要素归纳得出。
3、 在外部环境上,问卷调查暴露出单位或社区/街道(村委会)为残疾人举办的文体活动始终不够丰富,过多集中在社区义演和露天电影之类的节目,分别占到残疾人反馈投票的39.4%和42.3%,但仍未过半数至于读书节、书画展、联谊会等开放性较大的活动,因参与对象缺乏针对性,残疾人的现场参与度和项目认知度都很低,“参与率”评分在一般以下高达53.1%相关文娱活动内容贫乏,活动场次有限,对公益集体文娱活动是否举办,选择“没有”和“说不清”的超过52%,远没有拉动不同层面的残疾人群,基本是仅仅将普通群众的活动添加了“残疾人”的名号了事久而久之,使得面向残障人士的公益文体活动难以发展,造成一种残疾人活动就是放老电影、看搭台演出,档次不高、质量不优的刻板印象,难以从根本上提供残疾人高品质、低成本、有吸引力的常态化公益文娱活动,普通百姓不关心,残疾人不热衷,处境略显尴尬3、抽样中的残疾人对目前的文体生活满意度普遍偏低——打分在2分及以下占到了55.8%,对文体设施的满意度不高——基本满意以上的仅占17.8%,对文体活动满意度较低——比较满意的只有12%整体数据体现了广大残疾人已经不再满足于老套的、单一的、形式化的文化生活现状,他们有苦说不明,有心愿没法提,一部分残疾群众流露出消极情绪——选择对文体活动参与需求“没有”和“无所谓”的已有57.1%。
尽管不少的软硬条件在逐年改善,政府和人民对残疾人的重视不断增强,但是调查中,大多数的残疾人依然没能感受到这些关注带来的实质变化,这警示我们的残疾人工作需要继续加大投入,讲求实效,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更新的工作模式二、 残疾人对文化生活意愿的反馈问卷反映出大部分残疾人都对可能改善的文化生活条件充满期待,他们盼望在病痛得到医治,住行有依,吃穿无忧的前提下,适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参与当下时尚多样的文化生活,能和正常人一样接受公正的待遇、和谐的相处、平等的服务,而不因为肢体的部分残障,使之与常人之间形成阻隔,乃至脱离社会发展譬如残疾人也希望能去一些演出或比赛现场,真实感受现场气氛,或者亲身去书画展厅,近距离观摩名家大作,和圈内人士、专业达人做面对面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对单位或社区/街道(村委会)开展针对残疾人的文体活动比较欢迎,但是提出了保质保量的愿望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残疾人最迫切的文化生活需求,是上网和学习科技知识基于网络沟通的多样性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残疾人对上网娱乐、搜索信息的欲望比较强烈同时,他们渴望社会提供更好的学习科技知识的机会,掌握电脑、炒股、驾车、网购等实用技能,弄得懂能上手,不做数码生活的旁观者。
而居住在欠发达地区的,生活在贫困线上的残疾人,对温饱疾困的担忧尚未解除,能看上频道较多、图像清晰的电视节目,已经构成了他们对现代文化生活的全部遐想,这是一个亟待政府和社会救助关爱的群体,文化的雨露尚未浸润他们贫瘠的土地三、残疾人文化生活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1、组织和参与文体生活的能力不高残疾人群投入了太多财力及精力去医治病体,恢复功能,经济状况多不理想残疾人月收入水平与全市月收入水平存在极大差距,接近低保线的残疾人比例过半,他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日常饮食开支,恩格尔系数接近于1残疾人的收入主要来自劳动所得、亲友资助和政府补助,而真正依靠自己劳动收入支付生活费用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0%,其中近三分之二的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而只能靠政府救济补助由于残疾人比普通人在医疗康复方面需要支付更多费用,与日剧增的子女教育费用又急剧抬高他们生活的成本——基于收益低而付出高的家庭经济情况,残疾人中存在高达74%的生活拮据群体,严重制约了他们参加或开展社会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2、社会环境的外部影响此次调研的残疾人生活社区里,有医疗站、活动室、福利院等设施的不到10%,残疾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基础设施尚且如此匮乏,更别谈专门设置的残障型文体活动场所。
相关的社区/街道(居委会),所能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品质欠佳,覆盖面有限,数量较少,渐成鸡肋而商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方面,尽管提供的服务类别丰富,却相对消费偏高,甚至个别场所歧视残疾人出入,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残疾人选择文化生活的心态,使其愈发边缘化 3、残疾人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据2008年我市残联对残疾人文化程度调查的情况看,4000多名持证残疾人,其中文盲占27.7%,小学占24%,初中占16%,高中(中专)占5.1%,大专占0.52%相对偏低的素质,致使残疾人的文化审美和精神需求层次不高,需求不强烈政府对残疾人培训教育认识不到位,投入力度小,康复残疾人身体成为了唯一的追求目标,弱化了他们的竞争力和文化品味并且大量残疾人生活在农村,薄弱的法律意识和宗族、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滞后了他们文化理念的形成不少生活贫困又缺乏教育的残疾人,误入偷盗抢劫等违法乱纪的迷途,受蛊于肤浅、腐朽的社会价值观,丧失了人伦道德而伪科学的散播,导致不少残疾人生病不求医,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添重病情增加费用,本可避免的家庭负担反过来打消了他们用这些资金消费文体生活的可能四、残疾人文化生活需求解读 1、参与文体活动充实生活,认识世界的需求。
人除了要满足衣食住行,还必须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文化作为文明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中文化的比重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残疾人对文化养分的汲取,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完全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满足了他们充实生命内涵,丰富精神世界的自觉要求 2、学习文化提高素养,实现社会价值的需求残疾人具备在社会舞台上体现和正常人同等价值的能力其一,残疾人具有功能补偿的机制,“失聪者目明,失明者心灵”,他们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和科技设备辅助,经过康复、教育、培训、就业后,即可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甚至取得远胜常人的突出成绩其二,残疾人的生命负重其实大多只表现在生理层面,其精神世界仍可维持高水准,所以司马迁、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声名显赫的残疾人,一样创造出丰硕的文明成果其三,对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或无法进行劳动的残疾人,依然不能拒他们于现代文明之外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没有人的生命的存在,人对社会或他人需要的满足和肯定,即人的社会效用价值就无从谈起”残疾人作为“人”的存在,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他仅存的生命也可以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尝试挽救和延续人的生命、创造医学奇迹的机会。
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诉求,绝不因肢体残疾而直接剥夺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服务,达到接近正常人生活的需求普通人可以轻松享有的服务,在不少残疾人面前就成了一堆摆设譬如没有手臂的人面对键盘一筹莫展,眼睛失明的人无法欣赏好莱坞大片但如今借助先进的科技辅助设备或特色服务机构,残疾人在满足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等其中的一项条件后,即有可能实现和常人差不多的身体机能例如收取一元跑腿费就提供几公里范围内超市、药店、菜场等地点商品代购的服务;一些公益、公立的学校和培训机构会为残疾人提供特色免费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的服务;经科学锻炼和设备辅助,失去小腿的皮斯托留斯也可以跑出11秒上下的百米赛成绩,甚至像霍金一样,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