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网络向云原生转型.pptx
35页数智创新变革未来传统网络向云原生转型1.云原生架构的特征与优势1.传统网络向云原生转型的驱动因素1.云原生网络技术栈的组成1.云原生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对比1.云原生网络的安全考量1.云原生网络的应用场景1.云原生网络的实现路径1.云原生网络的前景展望Contents Page目录页 云原生架构的特征与优势传统传统网网络络向云原生向云原生转转型型云原生架构的特征与优势弹性可扩展性1.云原生架构通常基于容器和微服务,允许应用程序轻松地进行水平扩展和缩减2.通过自动扩展机制,应用程序可以根据需求自动调整其容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成本3.弹性可扩展性确保应用程序在流量高峰或工作负载激增时保持高可用性和响应能力松散耦合和独立性1.微服务架构将应用程序分解为松散耦合且独立的组件,允许各个组件独立开发、部署和维护2.这提高了应用程序的模块化和可维护性,使开发人员能够专注于特定功能而无需担心底层基础设施3.独立性还允许应用程序轻松地与其他云服务和其他系统集成,促进互操作性云原生架构的特征与优势自动化和编排1.云原生架构利用自动化工具和编排平台,简化了应用程序部署、配置和管理流程2.自动化脚本可以处理重复性任务,例如容器构建、部署和故障恢复,释放工程师的时间专注于战略性项目。
3.编排工具协调跨多个环境和云服务的应用程序和服务,确保应用程序的可靠运行和高可用性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1.CI/CD实践将开发、测试和部署过程自动化,允许变更快速可靠地交付到生产环境2.使用版本控制、自动化测试和持续交付管道,可以提高开发团队的效率和协作性3.CI/CD有助于快速检测并修复错误,防止它们对应用程序的稳定性和可用性产生影响云原生架构的特征与优势安全性1.云原生架构通常包括内置的安全机制,例如容器隔离、身份和访问管理以及网络安全策略2.容器化应用程序提供了额外的安全层,将应用程序与其底层环境隔离,降低安全漏洞的风险3.云安全工具和服务,例如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安全组,可以进一步加强云原生应用程序的安全态势可观察性和监控1.云原生架构提供强大的可观察性和监控功能,使开发人员和运营团队能够实时监控应用程序性能2.日志记录、跟踪和指标收集工具允许深入了解应用程序行为,帮助识别和解决问题3.可观察性和监控对于确保应用程序的高可用性、性能和及时故障排除至关重要传统网络向云原生转型的驱动因素传统传统网网络络向云原生向云原生转转型型传统网络向云原生转型的驱动因素1.传统网络架构僵化繁琐,难以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变化。
2.云原生网络灵活可扩展,可按需快速部署和扩展,满足敏态业务需求3.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缩短业务迭代周期云原生应用程序的兴起1.云原生应用程序通常部署在分布式环境中,对网络提出新的挑战2.传统网络架构无法满足云原生应用程序的弹性和可扩展性需求3.云原生网络为云原生应用程序提供动态、灵活的网络连接,满足其高性能和高可用性要求业务敏捷性传统网络向云原生转型的驱动因素提高效率和成本优化1.传统网络管理耗时费力,需要大量运维人员2.云原生网络实现自动化和编排,降低运维成本并提高效率3.云原生网络的按需付费模式降低了资本支出并优化了成本安全性增强1.传统网络安全机制难以应对云原生环境中的新挑战2.云原生网络提供内置的安全功能,如零信任、微隔离和可观察性3.云原生网络可利用云平台的原生安全服务,进一步增强安全性传统网络向云原生转型的驱动因素可移植性和多云支持1.传统网络架构限制了应用程序在不同云平台之间的可移植性2.云原生网络基于标准化技术,允许应用程序轻松跨越多个云平台3.云原生网络支持多云策略,为应用程序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技术革新和趋势1.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虚拟化(NV)和容器网络接口(CNI)等技术推动了云原生网络的发展。
2.云原生网络正朝着更多自动化、更简化和更全面的方向发展3.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正在被用于优化云原生网络性能和安全性云原生网络技术栈的组成传统传统网网络络向云原生向云原生转转型型云原生网络技术栈的组成云原生网络技术栈组成虚拟化网络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1.SDN将网络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解耦,实现网络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自动化,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2.SDN控制器提供了网络的可视化、配置和故障排查功能,简化了网络运维,提升了网络效率3.SDN技术支持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使网络功能可以作为虚拟机或容器部署在标准服务器上,降低网络部署成本容器网络CNI(ContainerNetworkInterface)1.CNI定义了容器与主机网络通信的标准接口,实现了容器网络的管理和配置2.CNI插件提供了各种网络功能,如网络地址分配、网络策略实施和服务发现,满足不同容器网络场景的需求3.CNI与SDN和Kubernetes集成,实现了容器网络的自动化和可编程性,提升了容器网络管理效率云原生网络技术栈的组成1.服务网格提供了监控、管理和保护云原生应用网络通信的基础设施,实现应用网络的弹性、可观测性和安全性。
2.服务网格代理部署在应用程序的每个实例中,负责处理网络请求转发、负载均衡、熔断等功能3.服务网格与容器编排平台和微服务框架集成,实现了应用网络的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应用网络性能和稳定性基于意图的网络IBN(Intent-BasedNetworking)1.IBN通过抽象网络复杂性,使用高层次意图描述网络行为,实现网络自动化和简化管理2.IBN利用机器学习和分析技术,将意图转化为可操作的网络配置,确保网络始终符合业务需求3.IBN优化了网络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简化了网络运维,降低了运营成本服务网格ServiceMesh云原生网络技术栈的组成1.CNS将云原生应用的安全性集成到整个技术栈中,包括容器、服务网格和云平台,实现应用的端到端安全性2.CNS提供身份认证和授权、网络安全策略、入侵检测和威胁响应等功能,保护云原生应用免受安全威胁3.CNS与云原生生态系统紧密集成,实现安全功能的自动化和简化部署,提升了云原生应用的安全性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1.可观测性提供了监控、日志和追踪等工具和技术,帮助运维人员了解和诊断云原生应用的运行状况2.可观测性数据可以用于检测异常、识别性能瓶颈、追踪请求路径,实现应用的主动运维和快速故障排除。
云原生安全CNS(CloudNativeSecurity)云原生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对比传统传统网网络络向云原生向云原生转转型型云原生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对比可编程性1.云原生网络采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允许通过API和代码对网络进行编程和自动化2.传统网络通过物理设备和手工配置进行管理,可编程性有限,导致部署和配置缓慢且容易出错敏捷性1.云原生网络基于容器和微服务架构,可以快速部署和扩展,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2.传统网络基于物理硬件,升级和扩展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阻碍敏捷性云原生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对比弹性1.云原生网络利用容器编排和服务发现机制,提供弹性的网络服务2.传统网络通常依赖于冗余设备和手工故障处理,弹性较差,导致服务中断和性能下降可扩展性1.云原生网络采用分布式云架构,可以弹性扩展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2.传统网络基于集中式架构,扩展受限于物理容量和复杂性,导致性能瓶颈云原生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对比成本效益1.云原生网络通过采用容器化和虚拟化技术,降低了网络基础设施和运营成本2.传统网络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和人工管理,运营成本高安全性1.云原生网络采用零信任安全模型,通过微分段、访问控制和其他安全措施增强了网络安全性。
2.传统网络通常缺乏全面且集成的安全解决方案,容易受到攻击和数据泄露云原生网络的安全考量传统传统网网络络向云原生向云原生转转型型云原生网络的安全考量传统网络向云原生转型中的云原生网络安全考量主题名称:微服务架构的安全挑战1.微服务之间通信的复杂性,可能导致额外的攻击面可被利用2.微服务快速开发迭代的敏捷性,可能导致安全漏洞的引入和滞后修复3.容器化技术的使用引入了新的安全风险,如容器镜像漏洞、容器逃逸等主题名称:云原生网络的可观察性1.云原生网络分布式、动态且复杂,缺乏传统网络的集中控制和管理方式2.网络可观察性工具需要能够跨越容器、虚拟机和裸机进行监控和分析3.实时监控和日志收集至关重要,以快速检测和响应安全事件云原生网络的安全考量主题名称:服务网格的安全1.服务网格作为云原生网络的基础设施,需要具备强大的安全能力2.服务网格应支持身份认证和授权、流量控制、安全策略等功能3.服务网格的安全应与微服务架构和云原生网络的其他组件紧密集成主题名称:零信任安全模型1.零信任安全模型强调对所有资源和服务持续验证2.在云原生环境中,零信任模型需要针对微服务、容器和虚拟机进行扩展3.实施零信任安全需要自动化工具和流程,以确保持续验证的自动化和效率。
云原生网络的安全考量主题名称:DevSecOps1.DevSecOps将安全考虑融入软件开发生命周期2.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流水线应包括安全测试和扫描3.自动化安全工具可以帮助检测和修复安全漏洞,加快安全响应时间主题名称:容器安全1.容器安全是云原生网络安全的关键方面,需要保护容器镜像、运行时和网络2.容器安全工具应包括漏洞扫描、入侵检测和容器沙盒等功能云原生网络的应用场景传统传统网网络络向云原生向云原生转转型型云原生网络的应用场景容器网络1.为容器提供网络连接、IP地址管理和服务发现等基础网络功能2.利用容器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自动化网络配置,简化管理复杂性3.支持容器间的网络通信,并提供安全的网络隔离机制微服务网络1.为分布式微服务架构提供高可用、低延迟的网络连接2.利用服务网格(如Istio)控制和管理微服务间的网络流量3.实现细粒度的流量控制、安全性和弹性,满足微服务的灵活性需求云原生网络的应用场景云原生安全1.提供基于零信任原则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保护云原生应用免受网络攻击2.利用服务网格和云原生防火墙等机制,实现动态的网络访问控制3.持续监测和审计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威胁。
多云和混合云1.实现跨不同云平台和本地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提供无缝的多云体验2.利用网络虚拟化(N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技术,简化跨云网络管理3.确保跨多云环境下的网络一致性和安全云原生网络的应用场景边缘计算1.将网络和计算功能延伸到边缘设备,支持物联网(IoT)和边缘应用2.利用网络切片技术,为不同边缘应用提供定制化的网络连接3.满足边缘计算对低延迟、高可靠性网络连接的需求5G和网络切片1.为5G网络提供基于网络切片的高性能、低延迟的网络连接2.满足不同5G应用(如增强现实、远程医疗)对网络性能和隔离性的要求3.促进多访问边缘计算(MEC)和网络边缘云的发展云原生网络的实现路径传统传统网网络络向云原生向云原生转转型型云原生网络的实现路径1.利用虚拟交换机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隔离和控制网络流量2.提供高可扩展性、灵活性,支持按需分配网络资源3.通过网络虚拟化平台,实现网络拓扑的快速修改和部署容器网络接口1.为容器定义网络接口规范,使容器在不同环境中具有网络连接能力2.支持容器之间、容器与主机之间安全可靠的通信3.提供网络隔离、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等功能虚拟化网络云原生网络的实现路径服务网格1.在微服务架构中提供服务发现、负载均衡、熔断保护等网络层服务。
2.解耦应用程序逻辑和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应用程序开发和运维效率3.可定制化和可扩展,满足不同微服务架构的网络需求云原生安全1.基于零信任原则构建网络访问模型,限制潜在威胁2.利用微分段、访问控制和威胁检测技术,保护网络资产3.与云原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