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ppt
29页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 义(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资本的原始积累(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二重性(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v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 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产生v资本主义的萌芽: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途径:(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v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集 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随之产生 了行会,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 工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 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由 此发生剧烈的两极分化:作坊主最早的工业资本家 雇佣工人 欧洲封建社会城市一瞥(2)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v随着商人积累的财富的不断增加,一些大商人成了包买商割断了小生产 者与销售市场和原料市场的联系,逐渐控制了商品生产者。
商人或高利 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 :小生产者 (债务人)雇佣工人商人高利贷工业资本家《威尼斯商人》v《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早期 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 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 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 、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 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 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 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 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 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 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 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二)资本的原始积累v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2.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最典型的是英国 从15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的所谓“圈地运动”; (2)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v 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 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法国革命:攻打巴士底狱v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的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v(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生产(经济):满足自身或经济单位需要的物质资料 的生产自给 自足。
商品生产(经济):为交换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以交换 为特征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v何谓商品?商,交换也,商品,交换之物,物从属于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v⑴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 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v⑵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商品的使用价值≠物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 v交换价值:商品用于交换的属性v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v(1)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 和使用价值为基础;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为前提;有价值的东西 (是商品)一定具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不 一定有价值 v(2)对立性:卖(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买(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4、劳动的二重性 v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都包含着两类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两 类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撇开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v 质:商品都凝结着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可以交换量:不同商品价值的大小不同,交换的比例不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来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资本论》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 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 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 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商品的 价值价值规律v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 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v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最一般的规律,在一切商品经济形态中都 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 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 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 推 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 v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v货币的五种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 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 值 v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v1、基本矛盾的表现 :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劳动的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 ,商品生产者的经营活动具有独立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 ,都由生产者自己决定,因而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劳动的性 质。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劳动产品,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更多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每一商 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都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v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一切商品经济矛 盾的根源 v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作用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v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 定了基石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亚当·斯 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卡尔·马克思 (Karl arx)(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v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 新的界定v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 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v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 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v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圈地运动v《荒村》 —— 哥尔斯密 (英国)曾多少次 我在你那种种迷人的景色前停留 甜美微笑的村庄 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 这片土地正在遭遇厄运 它是来势凶猛的灾难下的牺牲 财富在积累,人口在凋零……英国圈地运动:永别了的土地 圈地运动v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构成英 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15世纪末,因毛纺织工业蓬勃兴起及羊毛价格上涨, 英国的新贵族用栅栏和沟渠圈占农民的土地,把耕地变为牧羊场被圈地区的村 庄房屋子被毁灭,农民破产,沦为乞丐和流浪者,或在法律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 者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曾将圈地运动比作“羊吃人” 殖民掠夺v“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 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捕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社会大分工进程v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人类脱离 动物界无剩余产品 生产力发展 偶有 剩余产品 用于交换 (商品)第一次 社会大分工 商品交换 发展第二次 社会大分工 出现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商人, 扩大了商品生产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v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
代表 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产业革命开 始时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在爱丁堡大学和 格拉斯哥大学讲授文学、逻辑学、道德哲 学一度游法,结识魁奈和杜尔哥等 1776年发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从人 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 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 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相当正确地 表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联,但 又把它的外表现象庸俗地加以叙述认为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价值的尺度,是他的 一大功绩;但又说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 租所构成,则为庸俗的生产费用说之滥觞 在分配论上,科学的成分和错误的见解 亦同时并存,既说利润是劳动者所创造的 价值的一部分,又说利润是企业主服务或 资本职能的报酬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 商主义,对英国经济政策曾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重要著作是《道德情操论》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v 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完成者曾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后参加当时经济问题争论,代表产 业资产阶级利益,反对英格兰银行发 行不兑现的银行券,要求稳定通货; 反对谷物法,和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 马尔萨斯相对立。
在经济理论上,制 定了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 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 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冲突, 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他 还不明确劳动的二重性和价值与交换 价值的内在联系,混淆了价值和生产 价格等,因而未能解决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论等所存在的 矛盾1819年曾被选为下院议员,极 力主张议会改革,鼓吹自由贸易主 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v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 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生于普鲁士莱 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父亲是纺 织厂主1837年中学未毕业就被迫经商 在不来梅供职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 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 上发表《伍珀河谷来信》,揭露虔诚派教 徒的伪善和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柏林大学旁听哲 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写了《 谢林和启示》等著作,批判谢林的神秘主 义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 特他父亲同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