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92页邻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月I目 录第一篇 总体要求 01第一章 规划背景 01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01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形势 05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07第三章 发展目标 09第二篇 重点任务 12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添发展新动力新活力 12第一节 以创新型企业为载体,培育创新发展增长点 12第二节 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提升支持创新发展能力 12第三节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13第四节 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充分激发创新者动力活力 14第五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形成经济增长新业态 14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16 第一节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16 第二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6 第三节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17 第四节 促进要素市场健康发展 17 第五节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18第六章 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20 第一节 实施中国制造2025邻水行动计划 20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1 第三节 加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 22 第四节 加快园区转型升级 23第七章 建设现代农业强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5 第一节 全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25 第二节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26 第三节 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28第八章 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县,推动服务业集聚创新 30 第一节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县 30 第二节 改造升级商贸服务业 31 第三节 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 33 第四节 培育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34第九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化支撑体系 36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6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9 第三节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40 第四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1第十章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开创经济发展新格局 43 第一节 打造县城核心功能区 43 第二节 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极 43 第三节 做大做强经济支撑点 44第十一章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46 第一节 统筹城乡规划,构建城镇发展新体系 46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6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城乡发展活力 47第十二章 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49 第一节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49 第二节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50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51 第四节 强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53 第五节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54 第六节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55第十三章 实施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57 第一节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57 第二节 深入推进渝邻合作 58 第三节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60第十四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人民生活新期待 61 第一节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61 第二节 大力推进健康邻水建设 63 第三节 努力建设文化强县 65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7 第五节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68 第六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69 第七节 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70第十五章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2 第一节 加强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 72 第二节 合理实施生态扶贫和移民搬迁 73 第三节 强化社会保障政策性扶持 73 第四节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74第十六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尚法守制新邻水 76 第一节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76 第二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77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8 第四节 深入推进依法治县 78 第五节 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 79第三篇 实施保障 80第十七章 加强政策引导 80 第一节 形成政策合力 80 第二节 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80第十八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81 第一节 健全规划体系 81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 82 第三节 完善目标考核 83第四节 规划实施监督评估 83附件:名词解释 84邻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和《中共邻水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系统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引领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总体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县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推进邻水由全省经济大县向全省经济强县跨越的关键期立足我县所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未来五年面临的发展环境,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发展机遇,发扬邻水精神,保持“快节奏、高速度、超常规”的工作状态,努力推动邻水迈入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快车道第一章 规划背景 准确研判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把握未来发展态势和发展机遇,找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谋划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克服特大洪涝灾害等带来的严重影响,立足县情精准施策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实力大提升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97.5亿元,年均增长12.1%,总量居全市第一转方式调结构取得较大进展,工业经济实现突破发展,规上工业总产值由“十一五”末的100亿元增加到241.2亿元,装备制造业成为首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经开区成功创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城乡面貌大改观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信息等骨干工程,县城西出口、南出口建成通车,向阳桥水库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全面升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907公里城镇化步伐加快,北部新区、西部新城初具规模,南部产城互动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黄桷树公园、邻州广场、宏帆广场、体育场等全面建成,丰禾、九龙等特色集镇加快建设,全面完成新村建设任务,城镇化率较“十一五”末提高8.4个百分点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1.1%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绿化模范县、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改革开放大突破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投融资制度、园区体制机制、社会事业、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区域、领域实现“双拓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与成渝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与渝北区缔结为友好区县,“渝广共建机电产业园”“重庆空港园区配套产业园”落户邻水,“3+N”招商模式全省推广,签约项目710个,到位资金928.6亿元民生事业大改善省市县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就业人口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1,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城乡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万余人,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全国文化先进县”顺利通过第四次复查验收,“国家一级文化馆”成功创建,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和“全省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
民主政治大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县进程加快,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法纪“双七进”活动成果丰硕,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2010年实际2015年规划规划年均增长(%)2015年实际完成实际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5.527017197.512.1旅游总收入(亿元)8.41353334.33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17.8208.622.6固定资产投资(亿元)75.9—2018819.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00.140032241.219.2外贸出口(亿美元)0.180.310.81.244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3.6901881.613.4城镇化率(%)26.645—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87—8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3012580012.526003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321975013.51111715.9全县总人口(万人)102.41050.4102.450.0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次)34.940.5340.32.9城镇登记失业率(%)3.84.5以内—3.56—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5.56.439.7112.0森林覆盖率(%)38.640以上—41.1—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达到市要求—达到市要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市要求—达到市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市要求—达到市要求—耕地保有量(万公顷)—达到市要求—达到市要求—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形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体没有变,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倒逼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我国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时期,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发展动力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从全国看,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城市群等战略,在稳定需求的同时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