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推荐教材).doc
68页1 春 22 济南的冬天 53 雨的四季 84 古代诗歌四首 105 秋天的怀念 146 散 步 187 散文诗二首 228 《世说新语》二则 26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910 再塑生命的人 3211 《论语》十二章 3412 纪念白求恩 3813 植树的牧羊人 42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4615 诫子书 4916 猫 5017 动物笑谈 5418 狼 5619 皇帝的新装 5920 天上的街市 6321 女娲造人 6522 寓言四则 671 春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能力目标,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积累语言;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第1课时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思路.(重点)2.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他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二、教学新课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角度(或顺序)春草图,嫩、绿、多、软,由景到人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春风图,和煦、芳香与悦耳,触觉、嗅觉、听觉、视觉春雨图,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迎春图,春到人欢,由景及人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明确: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明确:示例一: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春到人欢才水到渠成.示例二: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草才能长势喜人,花儿才能更加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无固定答案,学生各抒己见)三、板书设计春第2课时1.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难点)一、教学新课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明确:(1)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2)拟人.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3)比喻.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4)排比.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赏析: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赏析:“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赏析: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3.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明确:不能调换.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有先后顺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明确: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明确: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示例: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哦,牵牛花开了!这些小花啊,一个个就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二、板书设计优美的语言 写景角度可取之处, 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足之处,1.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控制时间.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有些琐碎,有的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更严谨.2 济南的冬天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积累文中优美语句.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感目标,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第1课时1.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重点)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重难点)一、导入新课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二、教学新课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明确:阳光、山、雪、水.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明确:(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三、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第2课时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重点)2.品味准确的用词,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难点)一、教学新课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明确:用了比喻、拟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