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
6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是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 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竞赛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文学常识介绍:孟子与《孟子》(多媒体显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背诵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朗读指导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以天下之所顺(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3)注意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 天时不如地利论据 战争中需要“人和” 防御 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道多助 顺之结论 失道寡助 畔之3、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六、总结升华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生: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师: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在我们国家,拉帮结派属违法犯罪行为,是要受到打击的生: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师:说的非常好日本的这种做法违反了《国际法》,也必将为世界人民所不容生: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师: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生: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师: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符合《国际法》准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