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的形体结构.doc
17页1汉 字 的 形 体 结 构关于结构,有两个意思:(1)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例如:文章的结构 、语言的结构、原子结构等 (2)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构造:如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里,我们所讲的结构指的是第一种意思我们要认识汉字的形体结构,也就是要了解汉字形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怎样搭配和排列的,它们是按什么方式搭配和排列的也就是说要重点掌握汉字的造字方式、方法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我们除了介绍传统的“六书说”、唐兰的“三书说”和陈梦家的“新三书说”外,还介绍近年来王宁先生提出的“汉字构形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汉字结构功能”分析法一、 “六书说”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也就是说汉字的构成可以分为六种构字的情况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一) “六书”的来源“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具体细目(也就是具体项目) ,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不同: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的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关系,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也是刘歆的学生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是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是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综合起来, “六书”指的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 “六书说”的原意及例析我们知道,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著“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许慎在《说文》中探索了文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有关汉字结构原则的“六书说” 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 》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
后人理解“六书” ,主要根据的是许慎“六书说”的原意下面我们就对六书的原意作具体的探讨1、象形 《说文解字·后叙 》中谈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2形而曲折字的笔画, “日” 、 “月”就是这种字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点:(1)是独体字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饰画例字:人:像人体的侧视形女:像交手曲膝跪坐的妇女形目:甲骨文像人眼形小篆改横为直,形已失真臣:像竖目形字形画顺服的奴隶注视主人的一只眼睛,本义指奴隶自:甲骨文像鼻子形后加声符成“鼻” ,以表其本义牛:甲骨文像牛头正视形羊:甲骨文像羊头正视形木:甲骨文像有枝干根梢的树形水:甲骨文像流水形申:甲骨文像闪电形,本义是电眉:甲骨文像眼目上的眉毛形 果:甲骨文像树上结有果实形小篆将甲骨文木上的三个果实省为一个,同时加上饰画“十” 从“人”到“申” ,各字的结构,全部像物形;从“眉”到“果” ,各字的结构,则将物形附于另一物形上,以后者为限制性条件,来让人能判断前者之所像。
段玉裁说:“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象形 ”(段:《说文解字注》卷十五上)就是指的“人”和“眉”这两类结构不同的象形字然而凡是一物,体积无论大小,或独立,或附于它物之上,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构成的象形字都是独体字,故对象形字作“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的分类实无必要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 “上”和“下”就是这种字指事字有如下特点:1、是独体字2、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例字:本:金文木下用点或横指出树根之所在,本义指树根末:金文木上用一横画指出树梢之所在,本义指树梢朱:甲骨文木中用横指出树的主干之所在,本义指树干后加木旁作“株” ,表其本义亦:甲骨文,在正面人形(大)的两腋下加两个点,以指明人的臂腋之处,本义为3腋 “腋”是从肉腋声的后起形声字,其声符“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寸:小篆,又下用一横指出中医所谓寸脉或寸口之所在林义光《文源》:“又,象手形,一识手后一寸之处 ”本义为寸脉、寸口因其距手的距离,后借以表示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孔:金文子上加一符号,指示小儿头盖骨上有孔隙,也称囟脑门儿。
《说文》训孔为通,应为词义的引申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意思是,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 “武” 、 “信”就是这种字会意字的特点:(1)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2)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会意字有以形会意(包括异文会意和同文会意)和以义会意两种以形会意”例字 :析:甲骨文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形本义是破木,即劈开木头伐:甲骨文从戈从人,表以戈刃砍人的头本义是砍杀及:甲骨文从人从又,表一只手把前边的人抓住本义是追赶上光:甲骨文从火在人上,表人头顶上有火光照耀本义是光辉秉:甲骨文从又持禾,本义是手持禾束男:从田从力,力像耒形表示用耒在田间耕作的人本义为男子妇:甲骨文从女持帚帚为采集的整棵植物,表示从事采集劳动的女性本义为妇女步:甲骨文从二止以一前一后的两脚表示徒步行走本义是步行友:甲骨文从二又,以两只右手在一起表示友好相助以形会意”例字:劣:从少力,本义是羸弱少力耷: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歪:从不正,本义是偏斜不正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嵩:从山高,本义是高山。
后借以表中岳山名昶:从日永,永有长义本义是日长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4字)来跟它合成新字, “江” 、 “河”就是这种字由此,可以看出形声字的特点:(1)是合体字2)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考察形声字的形符,会发现它表示字义有两种情况:A、表示形声字的本义例如: “辉” 、 “爸” 、 “斧” 、 “狗”等字的形符“光” 、 “父” 、“今” 、 “犬”的意义,就是它们的本义B、表示形声字字义类属例如:在从玉的形声字中,据《说文解字》 , “璧”本义是瑞玉环, “璜”本义是半壁, “瑛”本义是玉光, “玲”本义是玉声, “理”本义是治玉各字字义不同,但都跟玉有关, “玉”作为形符,表示出它们的字义类属在形声字中,前一种字数极少,绝大部分属于第二种形声字的声符,是给形声字标音的,即用它独立成字时的读音来标示形声字的读音,然而由于汉字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创造的,因此进入了汉字系统的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功能有的能保留,有的会减弱,有的甚至已失去如以上的“爸” 、 “斧” 、 “璧” 、“璜” 、 “瑛” 、 “玲” 、 “理”的声旁仍能表音,但如“辉” 、 “狗”等声旁已不能表音。
必须指出,有些形声字的声符还有表义示源功能因为在早期的形声字中,声符是由本源字直接转化成的,自然具有表义示源功能例如:“溢”字,甲骨文像器皿中有水漫出,隶定为“益”字,本义是水漫出后在“益”字旁加形符,成为从水、益声的形声字,以表其本义像此类字声符具有表义示源功能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除了“考”和“老”二字以外, 《说文解字》在释九千多字中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转注字,许慎定义又过于简略,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因此从古到今对转注的不同解释很多,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根据许慎的定义,转注字应有两个条件:( )有同一的部首 )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不同部首,虽能互相注释,不得叫转注如“问”与“讯” 、 “杀”与“戮”是一般的同义字,而“木”与“杨” 、 “福”与“祸”则是有相同部首的“同类字” ,均非转注转注字例如下:顶、颠:《说文》 “顶,颠也,从页丁声 ”又:“颠,顶也,从页,真声”按:“顶” ,金文从页贞声,丁、贞上古同音《易·大过卦》: “过涉灭顶 ”虞翻注:“顶,首也《尔雅· 释言》 :“颠,顶也 ”(《说文》 “页,头也,从 ,从儿。
”本义为头演变:页,读 xie (鞋),本义指头,与“首”为同一个字每个头都有一张面孔,故又读(夜) ,5借作“葉” (叶) ,用为量词,表示书册的一张等 )依、倚:《说文》 “依,倚也,从人衣声”又“倚,依也,从人奇声 ”《国语·晋语二》:“未有所依 ”韦昭注:“依,倚也 ”《史记·屈原要生列传 》:“祸会福所倚 ”《正义》:“倚,依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假借字是语言中词文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据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这个词的词文,“令” 、 “长”就是这种字后人多认为,许慎关于假借的定义已经表述清楚了,假借只是从音同或音近出发,本义与假借义之间在意义上是毫无联系的可是“令” 、 “长”这两个字例却不切合因为“长”的本义不是久远,甲骨文中, “长”字形象一个长发策杖的老者,本义当为“年长、尊长”,引申为一县之长可见“令” “长”涉及的是词义引申的问题,用来做借字表音的假借字例是不合适的,而后来的学者有认为假借在“依声托事”之外,还有词义的“引申” ,则混淆了字和词的界限,是不合理假借字例现举如下:耳·《说文》:“主听也 ”本义是耳朵,古籍中或假借为句尾语气词,如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 “技止此耳! ”“耳”是“而已”的合音,相当于现代的“罢了” 。
“耳”本义不废,与假借义并行我·《说文》:“我,施身自谓也 ”王国维说:“我字疑象兵器形,训余为借义”(《甲骨文字集释》第十二卷引)甲骨卜辞均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本义已废自 《说文》 “自,鼻也 ”按:“自”为“鼻”的本字, 《说文》在分析“皇” (皇)字时说:“自,读若鼻” ,可见“自” 、 “鼻”古音相近甲骨卜辞有“疾自”的记载,用的是本义,指鼻子生病古籍中常借为代词、介词并成了常用义,就另造从自、界声的“鼻”字表示本义三) “六书”的贡献及局限“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六书说”抓住汉字“ 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第二, “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体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下面是影响较大的各种学说二、 “四体二用”说6四体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