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doc
50页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1 深研辨证论治的焦树德 阎小萍整理 编者按:焦树德,河北省辛集市人,从事医疗、教学 50 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临床学家现任北京 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评委会 委员,全国科技图书评委会委员著有《用药心得十讲》 、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及学术论文 50 余 篇,荣获北京市科技之星光荣称号 焦氏早年幼承家学,后又亲聆老一辈中医名家教诲,学术根底深厚毕生深研辨证论治,并锐意创 新,深有心得临证强调辨证论治,力求辨证精确,立法精当,选方用药丝丝入扣既严格遵循传 统组方原则,又注重汲取现代研究成果提出临证四必须、五强调,实为其毕生经验总结处方用 药既重视成方活用,穿合化裁;又重视药物归经,恰当配伍文中选载8例疑难验案以佐证,其精 于辨证论治已见一斑 焦氏临床医疗擅治疑难杂证、危急重证,不但对功能性疾患疗效卓著,对器质性疾病也效果惊人 本文系统介绍其对痹、心痹、胸痹、咳、喘、哮、肝胆病、脾胃病以及高血压、神衰等病证的独 到见解、辨证论治经验和组创方药,很有特色 焦氏重视中医科研,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色,创新发扬的科研思路,主张继承与发扬 并举,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并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医科研不失为良好的思路。
总之,纵观全文,焦树德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确是我国当代学验俱丰又锐意创新的 中医名家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 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疾虽久, 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3 焦树德,男,1922 年 5 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古典医籍,对《内 经》 、 《难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反复研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并对《千金方》 、 《外台秘要》 ,以及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均有涉猎研究 1941 年在原籍开业行医,同时考入天津国医学院、西医专门学校函授学习,边干边学抗日战争 时期,利用行医之便参加抗战工作,为抗日干部和伤病员诊病疗伤1946年经冀中卫生局考试审 查合格,发给医师证书,1950 年悬壶于北京市同年参加中央卫生部高级医师考试及格,即于 1951 年冬,参加国家工作,任北京市立第二医院内科医师。
1955 年冬,到中央卫生部举办的西 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近三年,再次系统深入地学习祖国医学,亲聆了蒲辅周、黄竹斋、杨树千、 秦伯未等全国几十位中医名家的教诲,毕业时荣获银质奖章 1958年秋,分配到北京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达 27年之多,历任内科教研室讲师、副主任、副 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委员、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培养了三届硕士研究生1981 年当选为北京 市东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1984 年春,奉调到中日友好医院任中医内科副主任,筹备开院开 院后于 1984 年被评为全院先进个人,获奖金、奖状,并任专家室副主任,1986年荣获中华人 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此后,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 痹复康冲剂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被北京市科委、科协评为科技之星,并于 1992 年 4 月 30 日 《北京日报》头版,发表其先进事迹 焦氏曾主编《简明中医内科学下卷》 、 《痹病论治学》等书和《橘杏春秋》医刊;主审《老年 中医保健》和光明中医大学《中医内科学》讲义;参加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科学》和北京中 医学院《内科学》讲义、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 《中 医内儿科》等书的编写。
焦氏临床擅治内科疑难重病,对肝、胆、泌尿系结石注重增强肝、肾本脏功能;对萎缩性胃炎、溃 疡病等采用自拟的三合汤和四合汤,不但胃痛能愈,而且胃镜和病理检查也见明显好转,溃疡愈合; 对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采用心肺、胃、肾同治,理气活血,助阳化痰并用,颇有良效;对中风 证(急性脑血管病) ,常用中风三法,认为风痰阻络、风中于经常归于腑,必须清化阳明,通腑活 络;对再障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胃凉血、降气清热;对高热性疾病,谨遵见热莫攻热之训,活用 清、疏、滋、降、和解等法,力求治本,其热自解;对休克厥证,人事不省诸疾,用助阳开窍,宁 心醒神,辨证治本,效果颇佳;对诊治各种顽疾、危证,每每疗效卓著,深受患者拥戴 焦氏在学术上强调中医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特别重视辨证论治的灵活运用主张用整体系统观 念、动变制化思想分析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转归,力求理、法、方、药清楚,丝丝入扣 对咳嗽的辨治,提出宣、降、清、温、补、润、收等治咳七法,认为七法巧妙配合,变化无穷 对哮喘提出《治喘两纲六证三原则》 (又名治喘六麻) ,创拟麻杏二三汤、麻杏苏茶汤、麻杏蒌石汤、 麻杏补肺汤、麻杏六君子汤、麻杏都气汤等治喘效方。
对神经衰弱的阴虚肝旺证和妇女更年期综合 征,创用挹神汤对下肢淋巴管回流障碍的足(胫)浮肿,创有足消肿汤等等,广为临床医师 采用焦氏还创有表格式脉象标记法,不用标明寸、关、尺和左、右手,即可了解患者六部脉象的 特征如下图所示:(寸) (关) (尺) (左)弦滑弦略滑弦略沉滑(右)滑滑略弦沉滑[注:应用 时,带()的字均不写出来]此法于 1964~1966年曾被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规定用 于病历书写之中,全国通用中医病历书写格式中,也曾被采用日本京都高雄医院,也用此法 焦氏主张有目的、有选择、积极地吸收现代科研成果,促进中医药学按照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对中 医科研工作,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点、创新发扬的研究方法,该文曾在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召开的青岛会议上和《光明中医杂志》上宣读和发表,提倡具有中医特色的创新例如诊治类 风湿性关节炎,颇有心得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屈的痹病,创议痹病名,并提出 初步诊治规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病学组 1983 年采用这一病名和主要方药,组织 27个省市科研单位,进行了临床研究又与本溪第三制药厂合作,共同创制了痹冲剂,现已畅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4 销国内外,并获国优产品奖。
1986年领导中日友好医院七五攻关痹科研组再与该厂协作,通 过 5 年研究又研制出第二代痹新药———痹复康Ⅰ号、Ⅱ号,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 三等奖 焦氏曾多次应邀赴日本及美国讲学,被聘为日本中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和美国加州医师公会中国医 学研究院学术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学术顾问以及新加坡毕业医师协会永远学术顾问等职,受到国 内外医界人士的高度赞誉主要著作《用药心得十讲》和《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二书,均获人民卫 生出版社优秀作品奖,前者畅销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后者已被译成日文《病例かち学ぶ中医弁证论 治》在日本刊行 《焦树德医论医话精选》1990 年在美国出版后,受到中医界的欢迎,现正在准 备刊出第二版焦氏曾发表《治咳七法》 、 《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 《痹刍议》 、 《中药的临床运用》 等医学论文 50 余篇,日本《中医临床》和《新中医研究》杂志,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特刊》上 均有发表和转载 焦氏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称职审评委员会委 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审评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审评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科技图书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痹病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南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中 医杂志》 、 《中国医药学报》 、 《中级医刊》和《中日友好医院学报》编委、 《光明中医》副主编;中 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北京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国药材公 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河北省辛集市中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学术精华 一、深研辨证论治,提出四必须、五强调焦氏从医治学 50 余年,对辨证论治有深入的研究,曾将 经验和体会写成《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一书,颇受医界欢迎,日本医界译为日文《病例かち学ぶ中 医弁证论治》在日本刊行焦氏不泥于一般的常规,而是深入撷扼其精神实质,灵活机动地运用,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辨证论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和风格焦氏临床治病疗效卓著,其 原因不在于奇,而在于深入、准确、机动、灵活地运用辨证论治,直戬疑难病证的症结其处方颇 似平淡,少有生僻药物,却屡能见效,即使是疑难重证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概言之,焦氏要 求在辨证论治时,要做到四必须、五强调 (一)四必须 1.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祖国医学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部分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概括之,并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成为浑然整体 通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学说,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内外、上下、器质、功能、精神、物 质、机体、环境等统一为一个整体例如:心居于胸中,运行营气,主血(内) ;其华在面,发为 血之余(外) ;舌为心之苗,主神明,与脑有关(上) ;与小肠相表里,其经脉下络小肠(下) ;心 藏神,喜伤心(精神) ;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明李) ,色赤,主血脉(物质) ;行血, 藏神(生理)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病理) ;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气候与机体)等等。
外在环境与机体统一,如寒伤肾、湿伤脾、热伤心、燥伤肺、长夏善病洞泄、秋善病风疟等等把 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又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浑然一体的辨证思想,有效地指导着疾病的防治, 并对强身抗老、延年益寿,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中医的理论中,始终贯穿着整体观念,在临床实践中也必须用整体观念去分析病情如见到某一 局部症状(或某一精神症状、或某一脏腑症状) ,都要从整体的生理病理关系去考虑,进行详细辨 证,把局部看成是整体的局部,正如《内经》所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 气生,四时之法成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切脉动静而视睛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 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如在治疗骨质受损,关节变形,拘挛肿痛、活动不利的痹时,就 是从整体考虑认为寒重伤肾、肾主骨、肾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5 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故治疗上绝非单治局部的关节,而是从 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强壮筋骨治其本,养血祛风、利湿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
又 如治疗肠痈(阑尾炎) ,也不是将着眼点局限于阑门部位之痈肿而投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以消其 炎症,而是从人体各部为一有机整体来考虑认为肠者,畅也 大小肠属于六腑,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不通,肠道壅郁,蕴结化热,不能通畅传导,壅结成痈故 采用通腑泻热之法以畅其壅滞,活血解毒以散其壅结病现于局部,治则在全身再如治疗天行赤 眼(西医诊为急性结膜炎) ,也绝不着眼于治疗双目之红、肿、痛,而是根据患者出现的白睛红赤, 畏光流泪,涩痛难睁,兼见口苦咽干、渴不欲饮、脘闷纳呆、大便干、小便黄少,舌质红,舌苔黄, 脉象弦数等见症,本着肝开窍于目、风善行而数变、风性上达、肝主风的理论,选用清肝经之风热 为主的方药总之,在临证时,一定要时时注意坚持运用整体观念去认识、分析和治疗疾病,才能 够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取得良好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