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课后训练强化卷 北师大版.doc
3页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课后训练强化卷基础·巩固·达标1.右图中的学校( )A.创建于辛亥革命中B.位于广州市区C.是国共合作的产物D.由孙中山任校长解析:信息来源于图片,从图片提示的信息中体会图片反映的史实我们以后要注意将课文中文字知识与图片信息结合起来答案:C2.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最大不同是( )A.聘用外籍教员B.学习西方的练兵方法C.建立在中国南方D.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法解析:黄埔军校建立在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是为了培养革命需要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而这一点是中国以往所有军校没有的答案:D3.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不包括( )A.创建兴中会B.推翻清朝统治C.领导新文化运动D.创建黄埔军校解析:抓住题干“否定性”,对选项进行层层排除搜集和整理与孙中山有关的主要的历史事件,然后进行筛选答案:C4.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 )A.蒋介石建立了反动政府B.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C.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解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第一次国民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而是失败了。
答案:C5.下列关于大革命历史作用的表述最全面的是( )①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③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 ④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①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错项北伐的三个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只有前两个被消灭,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被推翻是以1928年二次北伐和张作霖退出北京为标志的答案:D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反革命力量强大 ②陈独秀排斥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 ③北伐战争的指挥权被蒋介石篡夺 ④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②项陈独秀排斥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是错误项,正确的表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王明排斥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③项北伐战争的指挥权被蒋介石篡夺,同样是错项,蒋介石得到北伐战争的指挥权即作为北伐军总司令并不是篡夺的,且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没有直接影响答案:B7.黄埔军校是_______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_______为校长,_______任党代表,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
解析:本题是对黄埔军校建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领导人员的考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将人物和职务的一一对应答案:国共合作 蒋介石 廖仲恺 周恩来8.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_______勾结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是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考查,由于历史上这一时期的事件较多,需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答案:蒋介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9. _______年4月18日,_______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的反动统治解析:本题是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及性质的考查,要注意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答案:1927 蒋介石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综合·应用·创新10.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1924年,孙中山到一所学校视察,看到学校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孙中山看后非常高兴,称赞说:“好,军人应当如此(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2)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解析:从关键词“1924年”和“学校”入手即可知是黄埔军校,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1)黄埔军校;1924年(2)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为东征奠定了基础11.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初出茅庐的黄埔学生军教导团,尤出类拔萃,每战必克,每克必取……奋不顾身,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而其纪律,亦有足令人起敬者……行军所至,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鸡犬不惊,商民安墙入夜无公家空房,则扎营露宿东江人民父老,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真正革命军,真正卫国为民的革命——1925年广州《商报》(1)以上材料报道了上世纪20年代的哪一次军事行动?当时为何要进行这一战争?目的是什么?对象是谁?(2)这段报道反映出黄埔学生军在当时是一支怎样的队伍?(3)这次军事行动的结果怎样?有什么作用?解析:做材料分析题的关键是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以此作为我们答题的突破点,在本题中材料中的“黄埔学生”和“1925年”就是我们解题的关键,因为一次我们可以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北伐初期的历史参考答案:(1)北伐战争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股军阀势力(2)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战绩辉煌(3)北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中国革命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