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与内容解读.doc
5页专题讲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与内容解读本专题将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进行解读,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自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实验稿之后,经过1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和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调研修改,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于2011年底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2011版比较2001与2011两个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基本架构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仔细阅读,明显感觉新旧两个版本在文字条理性、概念准确性方面更加突出,文体的表述和框架也更趋概括与合理比如,2001年颁发时视实验稿为“制订”,2011年是“制定”,一字不同,份量有别以下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理念、基本架构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谈一谈我对中小学美术课程定位和基本特征的理解一、认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定位美术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站在一定的高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进行定位,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即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2001年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
2011版美术课标则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很明显,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制定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但是如何发挥美术功能体现出课程的人文性,却有着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的过程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与我们平时理解的“术科”、实践课程,与专业美术课程区别何在?如何认识与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性质?围绕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定位大家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2001年颁布的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2011版的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
2011版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毫无疑问,视觉文化时代文化内涵会越来越多地通过视觉形象彰显,视觉文化意识的形成须借助于视觉形象的学习,这些都可以通过中小学美术课程来实现同时,修订后的美术课标围绕课程性质进行全面阐述,立足于美术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学生的美术学习经验,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围绕美术课程人文性质,课标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理念是美术教师实施教学的行为准则,保证了美术课程目标的最大化实现2011版美术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相比之前的课标由5点变成了4点,表述更为简练和清晰,突出关键词课程理念突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特点,强调课程落实到教学中的全体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具有指导意义相比2001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2011版课标对于美术课程性质定位更清晰、认识更丰富、表述更完整课程定位和理念的清晰,为美术新课程的设计奠定了基础之所以采取学习活动的方式搭建课程框架,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探究性,都是基于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发展的思考。
中小学美术课程以前按照专业划分为绘画、工艺、设计三类,出现这么大的变化确实与课程定位有关一般认为课标的前言部分都是务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必要的务虚其实不可缺少二、把握中小学美术课程目标体系自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框架确立了以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组合呈现的三维目标体系美术课程标准也不例外,以美术知识与技能作为基础目标,以美术的过程与方法作为核心目标,以美术活动中传递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作为优先目标三维目标在表述时会有先后,但是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特别是作为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美术课程目标,在表述上采取了融合贯通的整体方式,在一段完整表述中包含了目标的三个维度,以利于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整体把握美术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于过程和方法之中包含知识和技能,最终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总目标的四句表述:“学生以个人和集体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最后汇总“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可见美术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何其重要,没有这个过程和方法的体验,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都不能落实,也不能最终达成学生内在审美心理的建构。
所以,在美术教师的教学追求中,对于美术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应该有整体的、空间的认识,不能平均对待,更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但是,各学习领域的分目标又是从三个维度分开表述的,这样会不会造成教师对于课程目标理解的混乱?2011版美术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这恰恰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2011版美术课标将每个学段每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表述,放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之中,表述方式再次回到美术过程与方法包含知识与技能,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比如第一学段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表述为:“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美术课程标准中采用了合、分、合的文体表述,建构了非常完整详实的课程目标体系,有利于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
三、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及其评价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说到底是教学内容,即落实到教师具体面对学生时的教学内容选择,这是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的最终选择和组织应该说在最终选择之前还有两次选择,一次是课标制订者的选择,然后是教材编写者的选择反过来说,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因此,新课标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对课程目标具体化,也体现教材编写者和美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的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最大的改变就是打破了专业设置界限,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由过去的“绘画、工艺、欣赏”三大课业形式改变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体现以综合为形式、以探究为方法的课程设计思路,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有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中小学美术新课程设置,完全跳出专业划分,以开放的课程内容设置实现了美术领域中不同专业的跨界这一思路给予教材编写者和美术教师灵活空间,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更大的发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内容的介绍既简明扼要又完整周全首先针对每一学习领域进行具体说明,分别从学习领域名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阐述,既有学习领域的追求目标,也有教学效果的观察指标具体到每个学段,又分四个学习领域,分别从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三个方面描述修订后课标的“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又抓住课程要素,为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提供了标杆,具有明晰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注意每个学段分学习领域的描述,目标采用了三维课程目标综合呈现,而评价要点则对应于目标,一般是根据目标三个维度分别提出评价指标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在不断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以免出现偏离课标的情况而“学习活动建议”则给予教学活动和教材编制灵活空间,视觉文化时代可供美术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实在是数不胜数,“学习活动建议”更注重启发性和导向意义这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占有一半的篇幅,这既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抓手”,以保证美术新课程的目标设计能够落实到现实的教学之中那么,在新课标中最后的“实施建议”的作用何在?四、深入领会美术课标的实施建议如前所述,课程内容说到底是教学内容,那么课程设计说到底是教学实施。
再好的课程标准能否落实到教学实施,可以说是课程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将制定的课程标准看作“课程理想”,而把教学的具体实施视为“课程现实”,要尽量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不能不关注如何实施的问题美术课程标准专门撰写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选择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四个重要方面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切实有效的建议比如:教学方面的8条建议,涉及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方面和教材编写方面各列出4条建议,除强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和编写美术教材外,还分别从评价对象、评价方式和具体方法以及美术教材组织方式方面进行提点;最后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7条建议,明确了开展美术教学的基本条件和配置,从校内和校外、自然和社会、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不同角度启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特别强调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前面提到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实施建议”是围绕课程目标的落实,而我们说三维目标体系中“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因此,也可以将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看作落实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的具体化,将“过程与方法”视为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学建议”中开宗明义进行了特别强调:“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将教学实施推到了首要的位置,课程理想转化为课程现实,因为仅有好的理念和想法是不够的,有待于课程执行者即美术教师的不断实践美术教学实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不仅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要把握好艺术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既有明确的方向感,又独具创造性,切实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视觉艺术体验,切实达到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我国课程标准的颁布影响和决定着现实的课程面貌,通过美术课程标准从2001年的实验稿到今天的2011版的修改,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对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基本认识,比如:美术课程不仅仅是技能技巧学习和单纯技术训练,提升视觉文化素养才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之本;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积累视觉经验;美术课不能只有抽象理论学习,需要直觉形象和具体实践;美术课程不是严肃古板的学习课程,而是充满艺术性、情趣性、奇妙色彩和智慧光芒,是轻松愉快的互动课程自世纪之初美术新课程启动推进以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确实出现了很大变化可以预计,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印发,必将带给广大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的崭新认识,美术教学也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五、基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思考10年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实践和探索,使《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