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编辑)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汇总.docx
17页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附 word 下载)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一、实验目的: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了解细胞的结构;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三、实验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 5X 、10X 、40X )四、方法步骤: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1) 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2) 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 0.5X0.5cm) 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3) 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2、观察切片:(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3) 使用 5X 物镜观察切片, 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 换成 10X 物镜, 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4) 换成 40X 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 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4、 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五、考点提示: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4、如何调节焦距?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 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 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 脂肪、 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 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 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 NaOH 溶 液和 CuSO4 溶液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分子内没有, 为非还原糖 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只能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 CuO 2 沉淀。
如:— 2+O ↓(砖红色) + HO + Cu 加热 葡萄糖酸葡萄糖 + 2Cu + 4OH 2 22+被还原成 CuO ,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即 Cu 2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变蓝色(直链)或紫(红)色(支链) 2、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统称为脂类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 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在病理检验中, 脂类染色法最常用以证明脂肪变性, 脂肪栓子以及肿瘤的鉴别 脂类染色使用最广泛的染料是苏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及油红 O 等脂肪被染色,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现染料的颜色 经研究认为组织中脂质在液态或半液态时, 对苏丹染料着色效果最好根据这一原理,适当提高温度( 37℃ -60 ℃)对组织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处的脂类染色,用冰冻或石蜡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剂封固,如甘油、明胶和阿拉伯糖胶等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橙红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胆脂素呈淡红色,脂肪酸不着色,细胞核呈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 2+作用, 产生紫色反应 ) Cu 性 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 3~4 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4、淀粉的鉴定:马铃薯匀浆四、实验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 、试管夹、试管架、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五、实验试剂: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 mL NaOH 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 0.05g/ mL CuSO 溶液) 4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3.双缩脲试剂(包括 A 液:质量浓度为 0.1g/ mL NaOH 溶液和 B 液:质量浓度为 0.01g/ mL CuSO 溶液) 44.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溶液5. 碘 液 蒸馏水 6.六、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注 意 问 方 法解 释题操 作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 组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 1. 制备组织样液。
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 制备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生的颜色掩盖2mL 取向试管内注入 1 支试管, 2.组织样液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 Cu ( OH ) 生成的混合保存时, 使用 配制、分别 储存,乙液 0 下分解成黑色 70~ 90C 在 2 乙液等量混匀成 前才将甲、3. 向试管内注入 1mL 新制的斐林 和水; CuO 斐林试剂;试剂,振荡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乙液分别加入将甲液、 切勿 Cu OH 无组织样液发生反应,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 0 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 C50 -65 温水的大部, 4. 试管放在盛有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 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烧杯中, 加热约 2 分钟,观察到溶 造成烫伤; 者砖红棕色 → 液颜色: 浅蓝色 → 缩短实验时间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 色(沉淀)加热二、脂肪的鉴定释解 问 题意作操 方 法 注切下一些去皮、花生种子浸泡、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 3~4 干种子要浸泡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子叶薄片, 长,组织较软,切片不易成形。
切片要尽 小时,新花生的浸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滴中,可能薄些,便于观察泡时间可缩短染色时间不宜过 2~3 滴苏丹Ⅲ 在子叶薄片上滴 长 1 分钟 或苏丹Ⅳ染液 ,染色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 同时, 酒精是脂用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 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 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50% 解成油滴滴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 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滴蒸馏水, 盖上盖玻片1~2 上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时间一长, 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橘装片不宜久放 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最薄处,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三、蛋白质的鉴定释解问注方操 作 法 意 题天,容易研磨成浆, 至 12 黄豆浸泡 制备组织样液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也可购新鲜豆浆以节约实验时间2+于试管中, 2ml 鉴定加样液约 与蛋白质反 Cu 溶液,为 NaOH 先加 液也要分开 B 液 和 A.,摇匀;再加加入双缩脲试剂 A 液混装、 B 配制,储存鉴定时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 A 2+摇匀,滴, B 液 3~4 入双缩脲试剂 Cu 变成 。
或同时加入,会导致 Cu 先 加 A 液 后加 B 液溶液变紫色 溶液不能多 CuSO 沉淀,而失效 ( OH ) 42加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 CuSO否则 4 颜色如果稀释不够, 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 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蛋清要先稀释 可用蛋清代替豆浆 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 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附:淀粉的检测和观察待测组织样液, 向 2ml 用试管取 以免影响颜色观察 碘液不要滴太多 滴碘液, 观察颜色 2 试管内滴加变化七、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 果糖、 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 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答: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答: 混合后使用; 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答: 浅蓝色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答: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 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 另一部分模糊, 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答: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答: 洗去浮色9、双缩脲试剂 A、 B 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 A 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答: 不能混合;先加 A 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实验三: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一、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对 DNA 亲和力强, 使 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 RNA 的亲和力强,使 RNA 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3、盐酸的作用①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② 盐酸使染色体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便于 DNA 与染色剂的结合二、实验材料: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三、实验用具: 大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四、方法步骤:1、取材① 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② 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③ 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④ 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① 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 30ml 质量分数为 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② 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 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 5 分钟3、冲洗涂片① 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 10 秒钟;② 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4、染色① 染:用 2 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 5 分钟;② 吸:吸去多余染色剂;③ 盖:盖上盖玻片5、观察① 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