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宣新闻翻译要旨及翻译策略.docx
7页外宣新闻翻译要旨及翻译策略 陆小玲一、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强有力的手段新闻翻译是应用文体翻译中的重要类别,既担负着传播新闻资讯的使命,又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架起桥梁,是国际间信息和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大家通过媒体的交流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多媒体之间的误解可以轻易制造和加剧国家之间的整体误解任何冲突都会在媒体的通道上发酵或过滤目前,不少国家舆论已将中国称为超级大国,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地区很有市场中国要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效地反击中国威胁论,就必须强化对外宣传工作,而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强有力的手段西方媒体掌握话语权的人其实大多对中国了解不够或误解偏见甚多,而中国媒体工作者很了解西方的人也不多,中外媒体之间更缺乏沟通和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的比例相当高,这与这些国家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中外双方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准确理解对方的文明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减少这种不适应应当是媒体的责任在这方面,新闻翻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中西方之间在全球平台上频繁地展开了英语新闻战和英语舆论战。
而在其中,新闻翻译在对外宣传中起着强有力的作用有学者(李希光2009)谈到西藏问题时提到:“中国人民最终能否赢得涉藏国际舆论斗争,扭转西藏对外传播的被动局面,关键在于政治立场坚定、新闻意识敏感、英文文笔流畅的涉藏新闻写作高手的培养如何全面准确的对外介绍自己很大程度上赖于对外新闻报道澄清被颠倒了的国际舆论,迅速传播中国的声音,树立良好形象,正是从事对外报道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二、外宣新闻翻译的政治性外宣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强有力的手段,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导向性译者必须熟悉和了解国内外时事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确保政治观点恰当如果因理解失准或表达不当造成信息的错误传递,轻者违背事实、误导读者,重则可能引起国际间的误会和纠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如说到统一台湾问题时,统一要译为 “reunification”,指台湾本来就属于中国,若翻成 “unification” 就意味着台湾本来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和中国对待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不符合中央台办、外宣办和中宣部曾下发《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对翻译涉台新闻时的用语有着具体的规定:2006年新华社还发表过《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语》,其中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港澳台的重要禁用语。
三、外宣新闻语言的使用问题美联社资深记者瑞内,卡彭在其《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中论述了新闻语言的特点:Prefer the short word to the long(宁要短的词,不要长的), Prefer the familiar word to the fancy(宁要通俗字词,不要花哨的),Prefer the specific word to the abstract(宁要具体的字词,不要抽象的),Use no more words than necessary to makeyour meaning clear(用词务求节省,达意即为上乘)总体来说,新闻语言要简短、通俗、具体、简约还要准确(转引自刘其中2009:273)一)外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大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影视文化传播、国外一些失实的新闻报道里的形象,对真实的中国缺乏了解如果对外宣传的译文不正确、不准确,世界就不可能正确、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真实面貌,不容易让其他对中国有固有偏见的西方国家理解和接受,有时还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例如在介绍《反分裂国家法》获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时,配图是计票器显示的计票结果,图片说明是“《反分裂国家法》0票反对获通过”,被译者处理成Unanimously approval of the ANTI-Secession Law。
这显然和图片信息不符,因为图片明确显示“赞成票2896票,反对O票,弃权2票,3人未按表决器”这种情况恐怕不能算是“全票”通过,应删去Unanimously1996年12月9号,悉尼《华东时报》发表了一则消息,说是澳洲社会要向华人道歉,其中有一句:“Come on Australia. We´ re better than that"该消息报道记者将此句译为:“来澳洲吧我们比那要好完全没有理解该句的实际含义,没有表达出任何道歉的意思,甚至会引起误解实际意思应为:“行了,澳洲!我们总不至于那么糟糕,连句道歉都不说吧!”(二)外宣新闻语言的简洁性简单准确是表达意图最核心的要求长期以来,中国存在诸多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和模糊认识国人在国际场合保持着内秀的风格,羞于自我表扬,更喜欢用比喻、象征等方式,含蓄地表达意图另外,汉语在表达上常常过度修饰,使用许多无用的字词和短语造成语义重复,没有实质意义,如“全面提高”,“认真执行”, “切实加强管理”.“一致好评”,“新的突破”,“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等事实上,对外报道的对象是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外国人,他们对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有兴趣却不了解;他们不习惯政治说教,不喜欢官话和套话。
上述表达语中无实际意义的修饰语如果照直翻译成英文,恐怕能耐心阅读下去的欧美读者为数不多因为英语则崇尚简洁明快,逻辑严谨,对语义重复、过度修饰是不能接受的在翻译时,要将适合原文读者的信息进行变通处理,压缩、解释或兼而有之,否则什么都翻译过来,就会造成内容繁杂,信息量广大,译文读者就无法理解,因而就无法把握其意义要旨如: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沙祖康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要求美国人不要口无遮拦的批判中国,要他们“Shut up”,但英译稿却使这种严厉的措辞变了味: Sha said other countries need not worryabout China´ s growing economic and militarymight, because “China basically is a peace-loving nation.” 副词“基本上”不仅多余,而且扮演了恶棍的角色,它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打了一个不该打的大折扣三)目的语读者接受性问题及翻译策略译稿的传播效果及其在译语读者中的接受度是衡量新闻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新闻翻译特性的主要体现宣传语文本往往多属于“感染文本”(appeal-focused text),带有本族语多重文化色彩和表达习惯,其翻译成功与否在于译文能否再造“直接引发所期待的反应的文本形式”。
‘51翻译若仅用于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准则来要求是不够的,特别是涉及到对外形象的树立译者应化解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语体风格、文化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理解上的困难,以目的与为归宿,使译文受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不遇到障碍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要让国际社会相信在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是一个确定的机会而不是一个不确定的挑战,相信中国所想、所言所行无论对于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都是极其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主动架起沟通的桥梁,从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出发,用国际社会能听得懂的语言表达中国的理想和事业这不是摒弃中国文化,而是为了更易沟通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尤其是随着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日益关注,任何人一个小小的过失或误解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产生曲解,造成不好的影响中外文化存在的广泛差异必然体现在语言上一方面,有些文化为中国所特有,在其他文化里没有对应的词语:另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外国人可能和我们有不同的理解在翻译一些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词语是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因素翻译方法上归化法,技巧上的意译、注解、增词法有助于理解如在介绍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按字面译为 “mealin a big pot”就未能很好的介绍其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内涵,外国读者就看不懂。
大锅饭”是中国特定时期特有的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因此,译文应配上相应的解释才有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外宣新闻翻译的基本原则包括:贴近中国的实际发展,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外宣新闻翻译时一方面公开声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在与西方交往时又要努力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参考文献[1]刘其中.汉英新闻编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中国翻译,2009 (5).[2]官忠明,浅谈经济改革新词语的应用[J].中国翻I译,2009 (4).[3]欧阳昱,翻译BP反译[J].中国翻译.2010 (3).[4]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Reiss, Christina. 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l.Helsinki: Oy Finn Lectura Ab,1989:105-115.[6]袁晓宁.外宜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 (1).(7]余心乐,对外汉语教材文化翻译例说[J].中国翻译,2009 (4).[8]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瘫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9 (4).(作者陆小玲: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副主任,副教授)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