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性别公平的效应研究.docx
5页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性别公平的效应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性别公平在总量上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达到公平本科层次的两性入学机会差异在逐步缩小,专科层次已达到公平在研究生层次上男女性入学机会的非公平仍然存在,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呈倒U字形曲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男女性机会差异不断扩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又转向逐渐缩小的趋势在学科层次方面,人文经管类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远远超过男性,理工类男女两性高等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所以发展文科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公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性别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教育公平能够使人参与公平竞争,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教育公平能够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并实现社会公平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能缓解人口的增长速度、降低生育率和母婴死亡率、为子女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等,这将给社会带来明显的外部性经济收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后,会更明智地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更合理地从事生产和消费,学会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和支配家庭的经济开支,从而能产生一定的教育分配效益。
同时,随着自身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并将导致个人收入的增长,从而缩小社会收入的差别,使社会收入的分配更加公平,为人类社会最终结束性别差异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大增加[1]据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从60年代中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开始,女性上大学的比例快速提高,到大众化末期的70年代中期,女大学生数已和男大学生数持平本文通过对大众化阶段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实证研究,验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性别公平的正向影响 《世界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发展与公平》定义的社会公平的两项原则:第一项是“机会公平”,即:一个人一生中的成就应主要取决于其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且这种才能与努力是可控的,而不是被种族、性别、社会及家庭背景、或出生国等其他不可控的因素所限制第二项原则是“避免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尤其是享受健康、教育、消费水平的权利[2]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发展与公平》的定义,将社会公平视为一种机会公平和分享发展成果公平的途径,通过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高等教育层次上的性别差异和高等教育学科选择上的性别差异这三个维度对中国高等教育性别公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一、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状况 1999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女性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迅速增长从1998~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中的女生数量从130.59万人增加为1007.68万人,增长将近8倍[3]比较1995~2008年间男女两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两性的入学机会都呈不断上升趋势:1995~1998年间男女两性入学机会的平均增幅都基本保持在约0.34个百分点左右;而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男女两性的入学机会都呈不断上升态势,2006年和2007年男性入学机会分别下降了1.58%和0.07%,而女性入学机会在2006、2007年仍然保持上升的趋势;2007年男女两性入学机会差异已经缩小到0.01%,2008年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首次超过男性,高等教育在性别上已经达到公平 本文定义的入学机会是在校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定义公式如下: 入学机会=普通高校在校生数/18~21岁适龄人口 二、高等教育层次上的性别差异状况 (1)普通本、专科教育层面的性别差异状况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在普通高校本、专科教育层面的性别分层中,不同的教育层面男女两性入学机会各不同,见表2。
从表2可知,2003年男女两性在专科层次的入学机会差距(0.17%)要大大小于他们在本科层次的入学机会差距(2.1%),这说明2003年男女两性在专科层次的入学机会要比在本科层次的入学机会更公平,但即女性在受教育层次上较之男性更多地集中在专科层次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本科和专科层次入学机会的性别公平均在提高,2008年,女性在专科层次的入学机会超过男性1.46%,而在本科层次与男性的差距仅有0.19%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男女两性在普通高校本次层次的差异在逐步缩小,而在专科层次已经达到性别公平 (2)研究生教育层面 研究生层面的性别公平反映了男女性在成就需求和进一步深造发展方面的差异[4]由表3可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使得男女两性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的入学机会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但男女性的入学机会差仍然较大在1999年扩招的初期,女性的研究生入学机会与男性间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2002年每百万人入学机会之差达到了62人的高点之后,近几年差距逐步缩小,2007年研究生层次性别差距降到历史最低点每百万人入学机会之差27人 三、学科选择上的性别差异状况 学科结构对女性教育公平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国家教育统计中没有分性别的在校生学科、专业分布数据,笔者以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分学院在校本科学生数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西安理工大学所招收的不同性别学生在学科选择上的状况,见表4。
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存在学科间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目前我国女性所学专业主要分布在中文、外语、师范等人文学科,学习理工类专业的女生明显少于男性,女性专业集中的性别趋向明显表4表明文科类学院如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女生比例高达80.63%、62.53%,经济与管理学院女生比例为47.09%,说明发展文科能促进女性教育公平 四、结论 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一致,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公平,目前在总量上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达到公平分层次而言,男女两性在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的差异在逐步缩小,而在专科层次已达到公平但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上男女性入学机会的非公平仍然存在,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呈倒U字形曲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男女性机会差异不断扩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又转向逐渐缩小的趋势在学科层次方面,人文经管类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远远超过男性,理工类男女两性高等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所以发展文科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公平 影响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因素,可大致分为社会性因素、教育因素、文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女性自身因素等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目前城市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已不存在性别歧视,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发展农村中等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为农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深化法律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给予性别公平的法律保障;增强女性的成就需求、自我认同、自信心、主体意识、男女平等意识。
〔作者简介〕陈爱娟(1957-),女,浙江仙居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和企业管理研究;邓朝辉(1978-),男,陕西宝鸡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研究;冀鸿飞(1985-),女,山西孝义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李文胜.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2]宋韬.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3]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4]王凌皓、杨冰.我国女性研究生教育的成就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9(7):211-21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