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个性化作文初探.pdf
1页教学 XIAOXUESHIDAI·JIAC~HI 文章,是一个人人格的外化,“作文的个性” 其实也就是“作者的个性”而一直以来,我们把 “个性”片面地理解为大胆、泼辣、果敢,把“另类” 理解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于是,我们会认为一 个泼辣张扬的学生有个性,而不会认为一个文静 内向的学生有个性;同样,我们会认为一篇尖锐 深刻的文章有个性,而不会认为一篇优美恬静的 文章有个性而实际上,个性,本来指的是这个人 内在的、不同于他人的气质,沉静者的个性是沉 静,泼辣者的个性是泼辣,标新立异者的个性是 标新立异,伤感者的个性是伤感,甚至,颓废者的 个性是颓废 学生作文个性的淹没是缘于当前作文教学 思想中最大的毛病——对“文以载道”的顶礼膜 拜因为我们所谓的“道”,是外在的、一统的东 西,而不是学生内在的、独特的个人感受,一篇作 文一旦载了那么沉重的“道”,它基本上也就废 了为了这个“道”,我们的作文只能“歌颂”与“赞 美”我们应提倡“文以写人”,文章应该是个性 的、个人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 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那么如何强化学生 的作文个性呢? 一、解放阅读,让每个学生拥有个人 的语文资源 有人说: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很大的一个原 因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太贫乏了。
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我说, 现在学生的生活是太“丰富”而不是太贫乏:永不休止的音 乐、太过斑斓的画面、提前进入的成人故事和滞后残留着的 卡通电视、唾手可得的纸上爱情和网上爱情……这一切怎么 可以说生活太单调、太贫乏呢?他们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 而不是生活他们手中的所谓“思想”,其实只是从节目主持 人和影视明星那儿拾得的一些牙慧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 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 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而阅读的丰富,不仅指他必须达到足够的阅读量,而且 还指他所读的,应该是体现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品只用一种 思想,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思想的,只有把各种思想放在一起, 尤其是把各种既矛盾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思想放在一起,学生 才可能学会自己思想所以我们的传统语文教材精读一篇、 泛读多篇的“举一反三”的编写思路很不利于学生学会思想, 真正能够教会学生思想的阅读应该是“举三反一”的,或者更 确切地说,真正的阅读本该既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又 是每个学生都有他个人的阅读倾向的鲁迅说过:“要像蜜蜂 采蜜那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关于个性化阅读,人们过于频繁地引用一句近乎真理的 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并不想否认阅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 如果所有的学生从小到大都读一样的书,都是这几本而且只 有这几本,那么我们想要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与思想,也就是 缘木求鱼了,更多的可能是他们最终也只会用同一种声音说 话了 小学时代·教师2010/3(总第16期) 二、解放语文课堂让思想在问题与问 题之间飞翔 正是语文课堂,让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得以深 入,而不只是浅尝辄止;也正是语文课堂,通过各 种观点的碰撞,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和产 苏 生,从而使学生在学会表达的同时,学会让自己的 思想独立飞翔 在思维碰撞的时候,让学生产生“高峰体验”: I巾 它不仅包含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度的情感愉悦, . 也包括由深度思考或刹那间顿悟所引起的思维快 中 乐它是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的生命中不能忘怀的 美妙时刻 学 一个并不否定的理论是:问题,是思维的发动 机;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有 姿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 却遗憾地看到:答案,成了思维的终结者;思维,在 刘 找到答案时停止了脚步 塞 有人把我们的这种“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 有问题走出教室”的教育称之为“去问题教育”;学生 为解答教师提问来学语文,“背”着教师提供的答案 离开语文课堂,这难道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吗? 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生出新问题去”,让 学生在离开语文课堂之后,不离开语文呢? 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珍珠鸟》一课时,在一 步一步诱导学生深入领会了文章的“信赖”主题之后,来个 360度的大转弯:“我”觉得这样真好(以为人与鸟之间创造了 真诚的信赖),笼中的大鸟也是这么认为吗?假使你是作者, 你放不放鸟?如果作者打开鸟笼,而你是珍珠鸟的“父母”,你 走不走?(走就一定能获得自由吗?)这个两难问题让学生带 着问号和更深入的思考走出了教室。
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劝告:“只有当教师给学生 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 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 教育者和指导者乐于思考的教师能够以自己生活的广度 和学习的深度,带领学生学会思考要知道,把学生培养成什 么样的人,往往不在于教师命令学生做了什么,而在于教师 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 一面镜子《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如果教师的思 考力已经赢弱得以至萎缩,我们就不能指望他的学生拥有强 大的思考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问题固然是思维的起点,而答案却不应 该成为思维的终点我们不应该让思维在答案出现时停止, 而应该鼓励它展开更为有力的翅膀,在布满问题的天空飞 翔而只有拥有了自己个人的思维与思想,我们才能在他们 的作文中,见到真实的个性 不要担心学生在面对真实世界时会彷徨、会迷失了方 向诗人雪莱说过:“如果你过分地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 们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能凌空飞 翔我们也不应过分呵护学生,让他们在远离现实的教育生 活里生长,否则,学生的个性和思考力就失去了土壤,他们向 上的道路就不会延伸得太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