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选择.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65343218
  • 上传时间:2022-03-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0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选择 开启文本图片集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刻的历史丰碑但它的落脚点选择却体验了一个艰苦曲折的决定过程当时,加入长征的共四路红军,每一路都体验了屡屡变化更加是中央红军曾先后体验了六次大的变化,最终选择陕北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根据全国形势的进展和敌我双方实际处境的变化逐步确定的,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宏伟决定激流归大海其他各路红军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先后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实现了党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的战略筹划,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更大局面奠定了坚实根基 抉择落脚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时,博古、李德等人原筹划去湘西落脚,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先放下行李,再实施战略反攻,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恢复中央革命根据地但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采取消极避战,一味西逃的方针,加上指挥笨拙,流失了大量战机,使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部队由启程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这时,蒋介石已经判明中央红军确定会由通道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因此,他在湘、桂、黔三省边境地区预置重兵,布阵以待,“请君入瓮”!博古、李德等人不察敌情变化,命令中央红军由通道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假设按照博古、李德等人的命令,中央红军持续北出湘西北,势必要与五六倍于己的敌军决战,将有全军覆没的危害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从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启程,从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启程,挺身而出,同博古、李德等人开展斗争,力主放弃北出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筹划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上,多数领导人赞成毛泽东的看法,随后,部队改向敌人兵力对比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这也是长征启程以来的首次政治局会议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看法,通过了《关于战略方针的抉择》抉择明确指出:“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抉择在目前已经是不成能的,并且是不适合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理应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理应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关于落脚点选择的第一次变化,即从根本上变更了博古、李德原定向湘西落脚的筹划,抉择向敌军兵力对比薄弱的黔北进军,在川黔边区创造新的根据地。

      在川西或川西北创造新的根据地 按照黎平会议的抉择,中央红军于1935年1月告成到达黔北地区,但却察觉该地区地瘠人稀,党的工作根基也对比薄弱,且蒋介石调集了148个团共约40万人的兵力围拢而来,红军在该地区难以立足进展因此,遵义会议采纳了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抉择放弃在川黔边创造新的根据地的筹划,北渡长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该地区创造新根据地刘伯承、聂荣臻都是四川人,他们对四川的处境对比了解这是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关于落脚点的选择的其次次变化,也是第三次决定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按照遵义会议的抉择,开头由遵义地区北上,打定北渡长江,向川西或川西北前进但是,由于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下,更加是川军以12个旅的兵力严密封锁了长江,北渡长江受阻,中央遂抉择暂时放弃北渡长江的筹划,改为在川黔滇地区举行机动作战,跳出优势敌军的包围圈,乘胜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造新的根据地据此,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确领导和指挥下,从1935年1月下旬至5月上旬,充分利用敌人相互之间的冲突,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势,采取生动机动的战略战术,并根据处境的变化,适时变换作战方向,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不断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失误,纵横驰骋于川黔滇宏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军重兵集团之间。

      四渡赤水,二战遵义,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乘虚进军云南,迫近昆明,巧渡金沙江,终究跳出了约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筹划,掌管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实现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渡江北上的战略筹划,取得了具有抉择意义的重大告成 确定在川陕甘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按照中共中央会打理议的抉择,持续北上,顺遂通过彝民区,渡过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于6月12日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在川西懋功地区告成会师 这时,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3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所谓中国破坏《塘沽协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并从我国东北调集了大批日军入关,直接要挟平津、要挟华北的安好,中华民族的危机更加严重,中日民族冲突急剧上升为主要冲突,抗日救国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共同要求但是,国民党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依旧顽固地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一面调集优势兵力持续“围剿”红军和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一面对日妥协退让,于6月10日公布了《敦睦邦交令》,宣称:“凡我国民对于友邦,务敦睦谊,不得有排斥及挑拨厌恶之言论行为,尤不得以此目的组织任何团体,以妨国交。

      并强调:“如有违背,定予严惩7月6日,他们全部承诺了日本帝国主义于6月9日提出的“觉书”要求,达成了卖国求荣的《何梅协定》,将华北的大部主权拱手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他们按照日本侵略军的要求,把驻河北的国民党东北军于学忠等部调往西北“剿共”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入侵和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抗日反蒋运动急速掀起新的高潮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救国的中坚气力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抗日救国看法,已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工农红军虽然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统治时期遭到严重损失,但自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化险为夷,夺取了战略转移的重大告成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战斗力大为巩固,士气更加旺盛红四方面军主力正位于岷江两岸之镇江关、片口、北川、茂县地区,可随时向东向北进展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红六军团和陕甘根据地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在反“围剿”斗争中都取得了很大告成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创造了鄂豫陕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留在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在极其艰苦困苦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游击战役,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敌军,在战略上有力地合作了主力红军的行动。

      蒋介石尽管还在竭力计划对红军发动新的进击,但是追击中央红军的几十万大军,经过半年多的繁重转战和长途跋涉,已经远离其中心城市,补给困难,士气颓丧,战斗力大为下降川陕甘地区之敌军派系繁杂,各有各的计划,冲突重重,协同作战特别困难全体这些处境都领会地说明,中国革命的形势照旧存在,并有急速进展的美好前景 根据上述处境,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6月16日致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提出:“为着把苏维埃运动之进展放在更稳定更有力的根基之上,今后我一、四两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并强调:“目前筹划那么兄方全部及我野战军主力,均宜在岷江以东,对于即将到来的敌人新的大举进击,赋予坚决的打击,向着岷、嘉两江之间进展至进展受限制时,那么以陕、甘各一部为战略机动地区因此,坚决稳定茂县、北川、威州在我手中,并击破胡宗南之南进,是这一筹划的枢纽 6月26日,中共中央为统一战略思想和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的一致行动,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细致地说领略松潘、理县、茂县一带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务必北上到川陕甘地区创造根据地的理由。

      报告指出:(一)川陕甘地区便于大部队机动,而松潘、理县、茂县地区道路狭窄,利于敌人封锁,不利于红军反攻二)川陕甘地区群众条件好,人口多,是汉人聚居区域,便于扩大红军,而松、理、茂地区人口只有20万,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利于红军扩展三)松、理、茂地区粮食、牛羊缺乏,而川陕甘地区物产丰富,便于解决红军给养红军陷于松、理、茂地区,将无进展前途报告强调指出:红军向南进展是不成能的,敌人已经占领了夹金山以南地区;向东过岷江也不成能,敌人已经集结130个团的兵力举行堵截;向西北是宏大草原,条件更繁重,只有向北进展,采取运动战,发扬红军英勇果敢精神,急速攻打松潘之敌胡宗南部,夺取松潘,操纵北上川陕甘通道,才是正确的选择为此,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要统一指挥,集中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分为左、中、右三个纵队共同北上,派6个团攻打松潘,对岷江东岸实行佯攻会上,包括张国焘在内,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报告,认为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是可能的同时强调:夺取松潘,打击胡宗南部,是实现中共中央确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枢纽战略方针的实现,主要靠打胜仗,歼灭敌人有生气力并强调两个方面军统一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集中领导和指挥下,对实现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据此,中共中央于28日做出《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抉择,明确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击,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稳定更宏大的根基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告成这是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关于落脚点选择的第三次变化,也是第四次决定 两河口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它正确地分析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全国政治形势和川陕甘、川康边的实际处境,适时地确定了两军共同北上抗日,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这不仅对中国革命和革命战役的进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全国抗日救国形势的进展、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张国焘的干扰和破坏,党的北上川陕甘抗日的战略筹划未能实现 寻求在中蒙、中苏边境养息生息, 今后东进抗日 1935年8月,中共中央率领右路军(即红一方面军第一、第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穿过茫茫水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打定持续北上这时,中共中央按照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抉择,命令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即红一方面军第五、第三十二军和红四方面军第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等部)东进,与右路军靠拢,共同北上抗日。

      但是,张国焘攫取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权的图谋被一再挫败后,开头铤而走险,公开反对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要求党中央和右路军随其南下中共中央为了鼓动他率领左路军共同北上抗日,电报频繁往来,苦口婆心,举行细心压服、教导但是,张国焘置若罔闻9月3日,他复电中共中央,提出“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之敌,左路军备粮后亦向松潘前进时机迫切,须即决即行”同时,命令已东进到墨洼邻近的红五军部队返回阿坝,打定南下5日,又命令位于松岗、党坝、卓克基等地的左路军部队中断前进,就地“筹粮待命”9月9日,他背着中共中央,电令陈昌浩等,以武力要挟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阴谋危害党中央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刻报告了毛泽东,在紧要关头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付出,为党立了大功毛泽东得知这一处境后,同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在红三军驻地阿西紧急磋商,为贯彻党的北上战略方针,推动抗日民主运动的进展和制止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抉择率右路军中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急速脱离险境,先行北上10日凌晨,红三军团及军委纵队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由阿西北上,向红一军团靠拢彭德怀、李富春电告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张国焘违背战略方针,令右路军南退,中央已去电申斥”。

      中央今日率3军全部及军委纵队开抵拿〔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