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可修改).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297513903
  • 上传时间:2022-05-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2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及翻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 :陆游 〔宋代〕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创作背景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译文及解释 译文 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解释 诉衷情:词牌名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戍(shù):守边 梁州: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关河:关塞、河流。

      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 此词描写了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赏析二 陆游48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振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最难忘的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7 / 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