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3-4课知识结构.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39987155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0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三条线索:①中央集权的发展,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线索;②君主专制的演进,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线索;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人事任免的问题2、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的矛盾)(1)汉朝——郡国并行制背景:①错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②汉初经济困难,不足以控制辽阔的疆域后果:七国之乱措施:推恩令(全国设13州,设刺史来监察地方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2)唐朝——设节度使现状: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独立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影响: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 背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措施: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来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利)②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弊)③对地方控制过于严密,使地方丧失了自主权和积极性(弊)4)元朝——行省制度背景:①元疆域辽阔,要有效地进行统治②吸取了北宋的教训(地方无权、人浮于事、三冗两积)措施:①河北、山西、山东,宣政院辖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③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④西藏地区归宣政院管辖(宣政院还管理宗教事务)⑤在琉球(台湾)设澎湖巡检司⑥行省的职责范围:由皇帝任命,下设路、府、州、县⑦行省的权利:经济大权和军事大权⑧元朝行省边界划分原则:打破了依山川形便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模式,以犬牙交互的形式来划分,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非常重要):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③元朝行省制解决了宋朝地方权力太小没有地方自主权,做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从元朝到今天,地方行政区划基本采用了元朝行省体制3、君主专制的演进(君、相之争)(1)汉朝背景:丞相位高权重措施: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和侍中,参与军国大事,成为实际上的决策机构(中朝) 而原来三公九卿朝仪则成为执行机构影响:以小驭大,削弱相权2)隋唐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措施: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门下省属于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影响(非常重要):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有明确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④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它完善的原因是:运行机制最合理,相对而言能避免失误,形成严密完整的封建官僚体系后续发展:三省废除于明朝,而六部一直到明朝灭亡才废除3)宋朝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影响:分化事权,削弱宰相职权,加强了君主专制4)元朝措施: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4、选官用官制度(1)夏商周时期——世袭(世卿世禄制或世官制)(2)战国——军功爵(3)汉朝——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选官标准是品德或德行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品评官有世家大族担任,选官标准是门第5)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非常重要)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形成的标志);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宋元明清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影响(非常重要):积极影响:①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②把选拨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④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⑤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四书五经,文体只限于八股文,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阻碍了社会进步,束缚了思想,压制了创新二、明初措施: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地方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设立布政司(管理地方行政事务)都指挥司(管理地方军政事务)按察司(管理地方监察事务),合称三司,隶属中央有关部门 三、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原因):①君权相权固有的矛盾(根本原因)②吸取前代教训,尤其是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过大,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③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宰相的职权相应的扩大④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2、标志: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4、补充:历史上宰相是皇帝主要助手,他的权利范围是:①参与最高决策②总领最高行政权,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有制约作用。

      5、宰相制度的利弊:废除宰相,对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也造成了皇权过分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皇帝无能昏庸,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宦官专权四、内阁的设立1、背景: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付 2、设立的过程: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时期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文渊阁,其职能是随侍皇帝,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期阁臣拥有票拟权;明英宗时期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权压众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内阁的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宰相与内阁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总领最高行政权,地位十分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而内阁权力不是来自于制度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信任,一旦失宠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5、内阁的地位: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五、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的情况: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得皇权受限;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军机处设立相关知识:①时间:雍正朝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直接原因),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 ③前身:军机房 ④人选:亲臣或重臣 ⑤职责: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⑥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特点:简、速、密 3、军机处设立的意义:①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②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君主专制加强,并达到顶峰 4、补充: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够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原因就在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