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概况.pdf
4页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概况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规律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约118.3 万平方公里 ,其地下水分布受气候的影响,明显有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带性同时因地下水储存地质条件与岩性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性内蒙古自治区多年降水量从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一带486 毫米向西至额济纳旗减至37 毫米,蒸发量相应由1000 毫米增至 3000 毫米以上从东到西跨越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气候带在自然景观上从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地下水沿此方向逐渐减少,含水层逐渐变薄,地下水资源逐渐贫乏干旱、半干旱地下水水质特征逐渐明显,如大陆盐化逐渐加重,地下水中Cl、SO4、Na离子与 F、 NO3含量逐渐增加,水质逐渐变坏等 地下水储存条件,因含水层岩性不同可分为以松散岩类为主的孔隙水、以碎屑岩类为主的裂隙孔隙水、以碳酸岩类为主的裂隙溶洞水、 以基岩为主的裂隙水它又可根据储水构造与地貌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类型 初步可划为十种类型第一类为第四系断陷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 西辽河平原与乌兰布和沙漠其特点是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是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开发最有远景地区 含水层主要是第四系冲洪积与冲湖积砂砾石与砂。
地下水水量、水质、水位埋藏有由山前向平原中部变小、变差、变浅的规律第二类为第四系断拗陷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境内几大沙漠区如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浑善达克沙漠 其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湖积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气候影响,地下水补给能力由东向西减弱,地下水富水性也由东向西变差因湖积砂透水性好,降水易补给,使各沙漠下部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尚有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含水层变厚、水量变富的规律,水质一般都较好,矿化度小于1.0 克/升局部洼地,水质较差,有的形成盐碱湖各沙漠区是自治区富水地段之一第三类是第四系河谷冲积平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河谷平原与大兴安岭东麓地段 由河谷冲积扇或河流三角洲组成含水层为第四系砂、砂砾石其地下水富水程度,初受侧向补给量影响外,主要受河流地表水补给的影响, 常因地表水径流量的多少而变化其含水层岩性、水量、 水位埋藏、水质有由冲积扇或三角洲顶部向边部变细、变小、变浅、变差的规律,是自治区富水地段之一第四类是河谷洼地地下水 呈零星线状分布于自治区全区,是自治区应用最广的主要供水含水层含水层由第四系冲洪积砂、 砂砾石组成其地下水分布受气候影响甚大,含水层厚度、水量、水质,均有随气候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变薄、变小、变差的规律。
第五类为第三系断拗陷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 含水层富水程度远不如第四系, 含水层主要为河流相与湖沼相砂岩、砂砾岩湖沼相砂岩、砂砾岩一般夹于厚层泥岩中,含水层薄,水量也小,水质相对也差河流相砂岩、砂砾岩含水层,无论厚度、水量、水质相应比湖沼相含水层厚,水量大,水质好第六类是以砂岩、 砂砾岩沉积为主的白垩系拗陷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 含水层厚度与富水性受砂岩、 砂砾岩胶结程度的影响,由于砂岩、砂砾岩胶结程度不同,不同地区的富水程度亦不同总体而言,由于含水层厚度大,胶结程度较差,水量较大是自治区白垩系含水层最富水地段第七类是以厚层泥岩中所夹的砂岩、砂砾岩含水为主的断拗陷盆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与阿拉善高原由于含水层薄,水量一般不大含水层有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颗粒变细,水量变小,水质变差的规律第八类是山间盆地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阴山山地及阿拉善高原山间盆地中其中以第四系断陷盆地地下水最丰富,其它依次为第四系断拗陷盆地、第三系断拗陷盆地、白垩系断拗陷盆地断陷盆地地下水相对较拗陷盆地丰富, 地下水分布规律也不同 断陷盆地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水量、水质有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变薄、变小、变差的规律;拗陷盆地含水层厚度、水量、水质则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变厚、变大、变差的规律。
第九类为石灰岩溶洞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发育区其水量变化甚大,大者单井出水量每日可达数千立方米,小者仅数十立方米,主要视溶岩发育程度、 地下水补给来源与汇水情况而定水质好,矿化度一般小于1.0克/升第十类为白垩系前基岩裂隙地下水主要分布于自治区内各山区与丘陵区,以裂隙水为主,水量大小受断裂与裂隙密度与大小的控制,也受气候的影响在自治区范围内,从东向西,裂隙富水程度变弱、水量变小,水质变差在西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带,基岩裂隙水由于垂直蒸发浓缩,矿化度可高达29 克/升,难以利用自治区地下水主要靠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年总补给量为327.2亿米3,其中降水入渗量297.1亿米3,占总补给量的 90.8%;引黄灌溉及河水入渗补给量30.0 亿米3,占 9.2%在补给资源分配上, 每年山区 157.50亿米3,占补给资源的 48.14%;高平原 24.58 亿米3,占7.52%; 平原区 83.30亿米3, 占 25.47%; 沙漠区 53.64亿米3, 占 16.40%;山间盆地 8.11亿米3,占 2.47%开采资源每年 155.44 亿米3其中山区 45.45亿米3, 占开采资源的 29.24%; 高平原 2.68亿米3, 占 1.72%;平原 83.33 亿米3,占 53.61%;沙漠 16.09 亿米3,占 10.35%;山间盆地 7.89亿米3,占 5.08%。
山区地下水大部分排泄于沟谷,常形成地表径流随着河谷地下水开采,有部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作为地下水开采资源自治区地下水,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文地质特征的差异性,可分为大兴安岭、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高原、阴山山地、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等七个水文地质区它们的地质结构、含水层岩性与时代、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与地形地貌上都有各自特点,在水文地质条件上有明显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