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A) 含解析.docx
12页保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B)2024.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400km的高空完成任务后,于2024年4月30日(农历3月22日)18时左右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下图示意神舟十七号返回的主要阶段完成下面小题1. 神州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气温变化依次是( )A. 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B. 降低—升高—降低—升高C. 降低—降低—升高—升高 D. 升高—升高—降低—降低2. 2024年4月30日晚上,东风着陆场观测到月相是( )A. B. C. D. 【答案】1. B 2. C【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图中显示,距地面300千米处推进舱返回舱分离,此时返回舱处于高层大气,此处高层大气向下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向下依次经过平流层和对流层,经过平流层时,气温向下降低,经过对流层时,气温向下升高,因此整个过程经历的气温变化是降低—升高—降低—升高,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月相变化规律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而此时是农历22日,为下半月,故月亮在东面天空,凸面朝东,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低纬度厚、高纬度薄)、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 (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年日照时数是指在一年内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达到或超过120瓦/平方米的各段时间的总和,以小时为单位下图示意1979—2009年山东省月平均日照时数的季节分配完成下面小题3. 山东省春季日照时间较长,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天气状况 B. 地形地势 C. 昼夜长短 D. 纬度位置4. 1979年以来,山东省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 )A. 降水减少 B. 水汽增加 C. 风力加大 D. 植被增加【答案】3. A 4. B【解析】【3题详解】日照时数主要受昼长、天气和海拔的影响,山东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降水少,日照时间较长,主要影响因素为天气因素,A正确;地形地势和纬度位置不会随季节改变,因此不是春季日照时间较长的主因,BD错误;夏季的昼更长,但日照时间更短,说明昼夜长短不是春季日照时间较长的主因,C错误。
故选A4题详解】联系已学可知,山东位于沿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蒸发旺盛,向陆地输送的水汽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日数时数呈下降趋势,B正确;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但没有呈现减少趋势,且若降水减少,日照时数应呈上升趋势,A错误;风力、植被与日照时数关系不大,CD错误点睛】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有昼长、地势、天气状况等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人类在海边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下图示意2023年4月11日长江口附近潮汐水体流速、流向数据完成下面小题5. 该日低潮出现在( )A. 3时 B. 6时 C. 9时 D. 15时6. 15时左右,适宜在当地河口开展的人类活动是( )①赶海拾贝②船只进港③采集海带④休闲观潮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答案】5. C 6. D【解析】【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口涨潮时水流向河道即向西流动,退潮时时水流向海洋一侧即向东流动;从0时到3时左右、从9时后到15时,都是向西流,为涨潮,从3时到9时左右、15时后到22时左右都是向东即退潮,涨潮到最后潮位最高,退潮到最后潮位最低,故低潮出现在9时左右和22时左右,所以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15为涨潮的最后,潮位最高,潮间带被海水淹没,此时不利于赶海拾贝和采集海带,应选择在低潮时;潮水上涨船只进港不会搁浅,也适合观潮赏景,故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们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2024年太阳活动进入高峰期,北京时间10月8日8时至10日8时,太阳先后发生五次明显爆发活动,其产生的带电粒子以大约每小时240万千米的速度抵达地球,引发地磁暴,并产生美丽的极光完成下面小题7. 引发地磁暴和产生极光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A. 黑子和耀斑 B. 黑子和日珥 C. 日珥和耀斑 D.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8. 上述太阳活动类型分别发生在( )A. 光球层和色球层 B. 色球层和日冕层C. 光球层和日冕层 D. 均位于日冕层【答案】7. D 8. B【解析】【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为:光球层的黑子主要影响地球上降水;色球层的耀斑产生磁暴,干扰地球磁场,破坏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日冕层的太阳风在两极地区形成极光;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8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上述太阳活动为耀斑和太阳风,分别发生在色球层和日冕层,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干热岩地热资源是指埋深在3~10km,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的岩体下图示意北美莫霍界面等深度线分布(单位:km)完成下面小题9. A、B两地的地壳厚度相差可能为( )A. 4km B. 10km C. 16km D. 22km10. A区域的干热岩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11. 岩石圈( )A. 厚度较均匀 B. 和地壳范围一致 C. 包括软流层 D. 主要由岩石组成【答案】9. C 10. A 11. D【解析】【9题详解】读图,图中等值距为5,A位于高值中心,数值为(45,50)km,B位于低值中心,数值为(30,35)km,故A、B两地的地壳厚度差值为(10,20)km,结合选项,只有16km符合题意,C正确,排除ABD1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A位于北美大陆,而陆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所以可推知干热岩分布在地壳部分,A正确,BCD错误。
故选A11题详解】联系已学可知,岩石圈包括了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整个地壳,分布范围大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陆壳厚、洋壳薄,故岩石圈厚度不一,D正确,排除ABC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陆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洋壳薄平均厚度5-10千米广西某市郊区的现代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大棚开展生产,种植的蔬菜产量高、品质优,深受市场欢迎温室大棚的放风有一定科学依据,正确的放风时间和方式能大大提高蔬菜、瓜类的产量和质量,但若操作不当会影响作物生长下图示意大棚结构,a、b示意气流方向完成下面小题12. 温室大棚放风的主要目的是( )A. 采光、接受降雨 B. 降温、排湿 C. 降温、接受降雨 D. 采光、排湿13. 温室大棚放风时,a、b的气流方向为( )A. B. C. D. 【答案】12. B 13. C【解析】【12题详解】大棚的温室效应使棚内温度较棚外升高,植物蒸腾作用也增加了棚内湿度,高温高湿环境容易滋生病虫害、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温室大棚放风的主要目的是降温、排湿,B正确;大棚的透光性强,放风对接受采光的影响不大,AD错误;大棚一般在冬半年使用,此时降水少,放风对接受降雨影响小,C错误。
故选B13题详解】放风根据的是热力环流读图,a处为顶部放风口处:a处在顶处,棚内温度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从顶口流出放风;b处为底部放风口处,是水平方向上,棚内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低,棚外温度低,气流下沉,气压高,水平方向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棚外流向棚内,与C选项气流方向一致,C正确,排除ABD点睛】不同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度不同,利用放风调整温室内的温度,保证蔬菜健康生长再有,很多病虫害都是在高湿度的环境下爆发的,并且在高湿的环境中无论采用哪种防治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通过放风降低棚内湿度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宋书·天文志》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于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完成下面小题14. 与海水“浸不为溢”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 )A 降水 B. 径流 C. 蒸发 D. 下渗15. “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体现的水循环类型为( )A. 海陆间循环 B. 海上内循环 C. 陆地内循环 D. 以上都体现【答案】14. C 15. A【解析】【1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浸不为溢”的意思是多雨时河流流入海洋但是海水还是没有上涨溢出,即海水收支保持平衡,因此要保持海水水位不变,最重要的就是支出,而海水唯一的支出就是蒸发,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5题详解】诗句大意为河流发源于山地,最终流入海洋,联系了海陆,所以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点睛】水循环是自然界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有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其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目前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生命出现在35亿年前,直到25亿年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25亿年前到5.7亿年前,蓝藻大量繁殖,大气成分发生明显改变,生命得到进一步的演化和发展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发生的变化1)概括地球生命出现以来氧气含量的变化特征2)指出植物快速发展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答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