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吴永刚教授运动区密集型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观察.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89360241
  • 上传时间:2022-05-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9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吴永刚教授运动区密集型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吴永刚教授运用运动区密集型针刺运动区下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上述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以House-Brackmann(H-B)、临床疗效为指标,针刺2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用吴永刚教授密集型针刺运动区下点方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关键词:针刺;面瘫;头针Keywords:acupuncture;facialpalsy;scalpacupuncture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炎症所致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有关因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大部分患者1-2月内可以完全恢复,2月以上则恢复缓慢或不能恢复[1]临床上一般将3个月以上仍不能恢复的面瘫称为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以下简称顽固性面瘫)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及分组所选26例患者采用SAS8.0软件随机分2组,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

      其中治疗组6个月以上4例,伴外耳道疱疹者2例其中6个月以上5例,伴外耳道疱疹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治疗前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根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2]:起病急速;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皱眉;患侧眼睑不能闭合、眼裂变大;患侧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示齿口角向健侧偏斜1.3纳入标准⑴符合诊断标准者⑵就诊时发病在3个月以上者⑶年龄在18-70岁之间1.4排除标准⑴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桥小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外伤、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或腮腺炎等⑵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⑶病程大于2年者⑷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及75岁以上的老年人⑸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对酒精等过敏者2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以双侧运动区下点为中心,取其左右各一寸处为针刺部位,同时在该三穴上1寸处再取3穴共6穴,即通过增大头针针刺面积以加大针刺强度运动区下点根据焦氏头针分区法,相当于大脑中央前回下部皮质脑干束的起点取法:在颧弓中点引一条与其垂直的直线,它与眉枕线连线的交点上1.5寸处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取0.30×40mm毫针平刺上述穴位,快速捻转2-3分钟后留针,每次30分钟。

      留针期间嘱患者做面部活动,如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30分钟后再行局部针刺治疗对照组:按照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3]面瘫的取穴:取患侧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等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上方法1天1次,15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观察疗效两组患者在此期间均口服神经营养药物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4]痊愈:面部所有区域均正常,分级评价为Ⅰ级;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面部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裂轻用力能完全闭合,口角有轻度的不对称,分级评价为Ⅱ级;有效:面部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静止时面部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裂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角明显不对称,分级评价为Ⅲ级;无效:静止时面部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裂用力不能完全闭合,口角仅有轻微的运动,分级为评价Ⅳ-Ⅴ级5结果表1经统计学分析,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2显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讨论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理一直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吴永刚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总结出一套临床行之有效的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方法,吴永刚教授认为头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可能性机理即通过刺激头部穴区产生了一定的生物磁场,这种生物磁场可以直接穿透高阻抗的颅骨作用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2/5,即皮质脑干束的起点,经内囊膝部与大脑角下部下行至桥脑作用于对侧面神经核,提高面神经核的兴奋性,产生动作电位而促进面神经的恢复[5]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但临床上缺少大样本统计及基础动物实验研究,日后应从动物实验入手,从神经电生理学角度阐述头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机理,从而为头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参考文献:[1]陈濪珠实用内科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98[2]贝正平,等主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7:711[3]孙国杰,等主编针灸学第五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40[4]吴江主编.神经病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9[5]孙忠人.头皮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1994;(6):16-1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