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尔夫奖.doc
5页沃尔夫奖菲尔茨奖授予 40 岁以下的年轻人,意在鼓励获奖者继续探索,努力创造,但不能对一 个数学家医生的成就给予评价从 1978 年开始颁发的沃尔夫奖则与菲尔茨奖互为补充,交 相辉映,弥补了这一缺憾 沃尔夫奖是由沃尔夫基金会资助的奖项捐设基金的沃尔夫(Wolf, 1887—1981)是一个 传奇式的人物他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化学博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山移居古巴, 致力于从炼钢废物中提取金属的工艺研究近 20 年,获得成功并致富他是卡斯特罗领导的 古巴革命的早期支持者之一,1961 年出任古巴驻以色列大使,1973 年古巴和以色列断交后, 沃尔夫决定留在以色列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1976 年沃尔夫以其家族的名义捐赠 1000 万 美元成立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是“促进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以造福于人类” ,设化学、农业、 医学、物理学、数学奖,从 1978 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从 1981 年起增设了艺术奖每个 领域的奖金都是 10 万美元,由获奖者均分章程规定获奖人的遴选应“不分国家、种族、 肤色、性别和政治观点” ,评奖委员会每年聘请世界著名专家组成,颁奖仪式在耶路撒冷举 行,由以色列总统授奖。
获奖者的极佳的学术水准,使沃尔夫奖的声誉越来越高6 名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接 着就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另有 3 位沃尔夫奖获得者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 沃尔夫数学奖的选定是根据对候选人数学成就的综合评价,获奖者几乎都是蜚声国际 数学界所年的大数学家迄今 41 名获奖者的年龄平均在 60 岁以上,年龄最小的是 1996 年 获奖的 43 岁的怀尔斯我国数学家陈省生于 1984 年获沃尔夫奖附:历届沃尔夫奖得主简介附:历届沃尔夫奖得主简介[1] Gefand, Izrail Moiseevich (1913.9.2—) 工作遍及数学众多领域,特别是泛函分析、群表示理论、代数拓扑、微分方程及应用 数学他创立赋范环(即 Banch 代数)和 C*数理论继 Wigner 之后,开拓了非紧群的无 穷维表示理论,首先给出 Lorentz 群全部酉表示,继而研究 SL(n,c)及 SL(2,k)(K 为局部域) 的表示,并相应发展积分几何学他大大发展广义函数及其应用,合著《广义函数》6 卷 (1958-1966) 在拓扑方面,他引进 Gelfand-Fuks 上同调,给出 Pontrjagin 示性类的组合公 式,给陈类及陈-Simons 类等拓扑不变量以明显表示。
他发展逆散射方法成为解 KdV 方程 的有效工具他首先引进椭圆方程(组)的知识,启动后来的 Atiyah-Singer 指标定理,近 年来还提出统一求解线性及非线性演化方程的方法他还对超几何函数论、广义随机过程 理论、计算数学以及数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2] Siegel, Carl Ludwig (1896—1981)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数论、二次型理论、多复变函数论、天体力学等在丢番图逼近 与丢番图方程方面有重大突破,特别是证明亏格 >0 的代数曲线上只有有限多个整点在 超越数理论方面系统地构造了一大批超越数他发展了代数领域的渐近结果Siegl 发展了 二次型理论和多元模函数数论,并应用来研究多复变函数论著有《天体力学讲义》 (与 Moser 合著,1971)等静电著作[3] Leray, Jean (1906,11,7—)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代数拓扑学、偏微分方程、多复变函数及泛函分析等他率先开创拓扑及泛函方法在微分方程上的应用主要是 30 年代初与波兰数学家 JSchauder 合作用 不动点定理证明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以及把映射度理论推广到 Bnaach 空间,1954 年,他 引入层的上同调成为多复变函数以及代数集合研究的工具。
同时他引进的谱序列成为同伦 论及同调代数有效的计算方法在多复变函数论中还得出多复变的积分表示的 Leray 公式, 他对 Navier-Stokes 方程组的存在性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0 年代对 Maslov 指标进 行深入探讨[4] Weil, Andre (1906, 5, 6—1998) Weil 的数学领域极广,主要是数论、代数几何学、微分几何及复几何、李群及其不连 续子群、拓扑群理论以及数学史他在数论中的突出贡献是指出 Weil 猜想并证明其特殊情 形他推动丢番图几何的发展他引入了阿德尔玉河数等概论把二次理论系统化,他提 出椭圆曲线的重要猜想以及高度理论,并发展 Hecke 理论Weil 为抽象代数几何奠定了基 础,给出代数簇的内在定义并推广到任意域,而且发展了一般 Abel 簇理论他还引入了陈 (省身)-Weil 同态建立 Kähle 流形理论,他引入一致性结构,建立群上的调和分析,他 对数学史特别是数论史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数论,历史的论述》以及《Eisenstein 及 Kronecker 对椭圆函数的研究》等专著[5] Cartan, Henri (1904.7.8—) H. Cartan 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单复变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代数拓朴学、同调代数、 位势理论等。
在博士论文中他证明 Blach 猜想的不等式他最早研究多复变函数论1932 年首先证明全纯域可用全纯凸性刻画1950 年引进 Leray 的层的概念使之成为现代多复变 函数论的有效工具他和 J-P.Serre 得出 Stein 流形基本定理 A 和 B他还把复流形概念 推广成解析空间,证明正规解析空间的嵌入定理在位势理论中引入能量及精细拓朴等概 念,为其公理化奠定基础他在代数拓朴学中证明吴文俊提出的上同调运算的H.Cartan 公式以及 Adem 关系他计算K(,n)的同调群,以及齐性空间的上同调环,他还把同调代数 系统化他与Eilenberg 合著的《同调代数学》标志这门学科正式诞生[6] Kolmogrov. Andrei Nikolaevich (1903.4.25—1987.10.20) Kolmogrov 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三角级数及正交级数、测度与积分理论、数理逻辑、 拓朴学、泛函分析、经典力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信息论及应用数学等主要贡献包括 造出L函数具有几乎处处发散的 Fourier 级数对 Hilbert 的分问题的研究导致该问题彻底 解决建立 KAM 理论,独立提出上同调、直觉主义逻辑等。
他使概率论成为一门独立学 科,不仅给出公理化理论,而且建立一整套解析方法,把 Markov 过程与微分方程联系起 来,他对极限定理以及平稳的研究也是划时代的在数理统计中,他引入 Kolmororov 分布 函数以及无偏估计量,在动力系统理论中引入 Kolmogorov 熵并研究遍历理论在 60 年代, 他建立信息论的算法理论他在流体力学方面建立的端流理论也是著名的[7] Ahlfos. Lars Valerian (1907.4.18—1996.10.11) Ahlfos 主要工作领域是复分析战前工作主要是单复变函数论他于 1929 年证明 Denjog 于 1907 年提出的猜想:如果整函数的阶为 p,有限渐近值个数为 n,则 n2p1935 年提出覆盖面理论由此可推出著名的 1925 年的 Nevanlinna 理论,并对值分 布论的几何意义予以明确的阐述他发展了 H.Weyl 的亚纯曲线理论战后工作围绕 Kiemann 曲面的参模理论由于参模空间难于处理,问题转向研究其覆盖空间 Teichmiiller 空间为此 Ahlfors 发展了拟菱形映射理论用来对其结构进行研究,特别是证明它具有复解析结构。
[8] Zariski. Osear (1899.4.24—1986.7.4) Zariski 主要研究代数几何学他通过交换代数使代数几何学现代化1939 年对代数曲 面奇点解消给出纯代数证明1944 年证明特征为0的域上三维代数簇的奇点可解消1940 年证明代数簇的局部单值化的存在定理,并应用于线性系代数对应理论他给意大利学派 的代数曲线理论给予严密论述并发展1964 年起他开创同奇性理论/模型理论及饱和性理 论早期对代数几何学的拓朴问题特别是基本群也有很重要的工作[9] Krein. Mark Grigorievich (1907.4.3-1889.10.17) Krein 主要研究泛函分析,主要研究课题涉及 Banach 空间几何矩量问题、算子理论、 核函数、算子扩张理论、积分方程理论、散射理论,具有不定度量空间的算子理论以及泛 函分析在许多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具有半序结构的线性空间和凸集理论以及线性非空伴 算子理论等方面的工作大为著名[10] Whitney. Hassler (1907.3.23—1989.5.10) Whitney 是微分拓朴特别是微分映射理论的奠基人,他还对代数拓朴学和几何积分论 以及图论做出重要贡献。
他早期引进拟阵,现已成为组合论的专门分支1936 年他给出微 分流形的内蕴定义定义其上的微分结构,并证明浸入及嵌入定理1935 年他首次定义纤 维空间,并独立得出 Stiefel-Whitney 示性类,并提出 Whitney 和公式1935 年,他率先引 入上同调理论,大大推动代数拓朴学的发展,特别是导出同调和同伦的关系40 年代 , 他首先研究微分映射的奇点,特别是 1955 年他对平面微分映射的奇点类型进行分类,开创 了奇点理论其后,他又开创了分层理论1946 年到 1957 年,他建立了几何积分论,给 拓朴概念一个解析的解释其理论总结在《几何积分学》 (1957)一书中[11] 陈省身(Chen. Shiing-Shen, 1911.10.26—) 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1944 年他用内蕴方法证明广义 Causs-Bonnet 公式,继而发展陈示性类的理论,开拓超度及陈—Weil 同态,其后又进而引 入二阶性类-Simons 类,这些在现代数学中已成不可或缺的工具陈省身把几何结构系统 化为G-结构理论他和 Mose 发展了C 中实超曲面的理论他把单复变函数的 Nevanlinna 值分布理论推广到多复变情形。
最近又在 Finsler 几何上取得新进展陈省身还 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 流开、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 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12] Erdos. Paul (1913.3.26—1996.9.20) Erdos 主要研究领域是数论、组合学、概率论、集合论等他发表论文 1500 篇以上, 合作者 300 位以上,居世界之冠,主要贡献包括独立地给出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1949) , 应用概率方法于数论,证明 Erdos-Kae 定理(1940)以及整数序列及堆垒数论的研究他 是 Kamsay 理论奠基人之一证明 Erdos-柯召—Rado 定理,开拓极值图论他在数学分 析(三角逼近)何学和复流形理论他证明代数曲 面的 Riemann-Roch 定理,证cer 把 Riemann 的参模理论推广成高维复结构的变形理论,其后又进一步推广[14] Milnor ,John Willard (1931.2.20—) Milnor 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拓补与微分拓补学,微分几何 与代数,也曾涉及动力系统 理论和对策论1956 年他证明了 7 维球面上存在多种微分结构而引起轰动,由此开创微分 拓补学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