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docx
8页资料来源:来自本人网络整理!祝您工作顺利!试论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悠久传统,代表了西方哲学的特质虽然西方哲学经受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从认识论到语言的转向,本体论好像失去了在哲学舞台上的中心位置,然而细加推敲,无论是在认识论中,还是在语言哲学中,本体论问题仍旧构成了这些哲学争论的或隐或显的背景,对于本体论的爱好始终贯穿于其中,只不过以一种不同的相貌、在一种不同的层面、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图景中,在经受了短暂的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后,本体论问题又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回潮在英美分析传统中,就出现了诸如对于"存在是否是一个真正谓词,蒯因的"本体论承诺,斯特劳森的描绘形而上学等一系列的争论这种情况凸显出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本体论情结,而这种情结之所以在西方思想中挥之不去,究其根本,那么在于本体论表达出来的西方思想中的根本思维方式,即规律的思维方法因为,"本体论范畴的意义在于它的规律规定性本文即试图主要在现代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对本体论问题的这一特征做初步讨论 一、事实不行能、规律不行能与对"存在的理解 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BEing,对于这一概念应当如何理解有不同看法。
国内学界过去经常将之理解为"存在,而近来提倡将其理解为"是的呼声又很高但在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对于本体论问题的争论中,却经常径直在"存在(existence)的意义上来议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这里,笔者暂且不去争论"Being的翻译问题,而挺直从我们议论"存在的用法上做一些思索 首先要引入两个概念,事实不行能和规律不行能"必定、"偶尔、"可能、"不行能这几个概念是现代分析哲学经常会提到的话题,根据克里普克的看法,这几个概念都是属于形而上学范围的,于是也是和本体论相关的而在谈到"不行能时,经常有两种意义上的不行能,"事实不行能和"规律不行能对于"事实不行能,我们尽管说它不行能,但还是可以想象假如它可能的话会是什么样比方说,"一个三岁的小孩把握罗素的类型论,这在事实上不行能,但我们可以想象假如他把握了罗素的类型论会是个什么样子,比方说他会告知我们类型论的根本内容、会运用类型论讨论问题、解决悖论等等而对于"规律不行能,我们就不能想象它可能的状况比方说"一个三岁的小孩是一个大人,除非你把"是理解成"像是、"自称是等等,否那么,假如坚持"是的正常用法,你就无法想象这个命题假如可能会是个什么样子,这并非是你的想象力达不到,而是这在规律上就是不行能的。
用格赖斯和斯特劳森的观点来说,所谓规律不行能,就是不行理解因为你完全知道"三岁的小孩不是大人是个什么意思,但你却不能知道"三岁的小孩是大人是个什么意思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我想像不出反过来是什么样子的 以此我们来看关于对"存在的表达在当代分析哲学对"存在问题的争论中,一个常常提到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大卫皮尔斯认为,类似"某物存在、"某物不存在这样的表达式,其特别性在于,前者指称重言的,后者是指称冲突的这也就是说,前者在规律上是永真的,后者在规律上是永假的前者于是便是必定为真,后者必定为假也就是说"不存在这样的命题规律上是不行能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说某物不存在,这是不行理解的,你无法有意义地说某个东西不存在 但是,这明显与我们的日常直觉是抵触的因为我们在日常语言中是可以有意义地议论某个东西不存在的皮尔斯就举出了三个例子:(1)对于虚拟世界中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说它不存在比方说,"飞马不存在,这意味着"飞马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2)对于过去的东西,可以说它如今不存在比方说,"阿房宫不存在了3)对于幻觉中的东西,可以说它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比方说,"海市蜃楼不存在。
当然,我们或许还可以想起其他一些状况,但无论如何,以上的例子已经说明我们在日常语言中的确可以有意义地议论某物不存在,这并非是规律上不行能的也就是说,我们此时议论的"存在概念并没有到达一种规律上的规定性 我们留意到,在上述例子中,我们之所以可以有意义地议论不存在,是因为我们有推断存在和不存在的标准、一种参照系、一种语义条件,比方真实性、时间等等,正是这种语义条件使得"存在这一高度抽象的概念仍旧没有完全摆脱阅历的因素 二、"存在、"是、"变元和本体论 正如上一局部我们所看到的,日常理解的"存在仍旧具有阅历上的规定性,比方,时间上的规定性、空间上的规定性王太庆不赞成用"存在来翻译"Being的一个理由就是认为存在和时间、空间不行分但不行否认的是,"存在即使不是最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过去把"Being翻译成"存在,也正是基于这个概念的这种高度抽象性此外,即使是"Being这个词的希腊文原文,除了系词用法以外,也的确有存在用法所以,从"存在到"是,是我们理解本体论的一个关键对此,笔者有两点看法 其一,从"存在到"是是本体论最终排除阅历规定性而到达规律规定性的一个过程。
诚如王太庆所言,"存在经常是和"时空联络在一起的而时间和空间,自康德以来始终到斯特劳森,都被认为是阅历的框架,阅历所及的任何东西,都是在时空之中的"存在正是依凭它和时间、空间这样一种概念上的联络而仍旧与阅历保持着最终一点关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仍旧有意义地来议论某物不存在的缘由而要到达本体论上的规律规定性,就必需连这最终一点点的阅历关联也一并排除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巴门尼德那里,就要论证"是的不变性,因为:"希腊人的观念,变包括变异和空间的运动巴门尼德正是从这两方面来说明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巴门尼德的论证,正是要排除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定性此外,依据语言学的讨论,希腊文"是的印欧语词根之一是bhu,有"生成的意思,而在柏拉图那里,他便有意识地把"是中的这层意思剔除出去了而到了黑格尔那里,他更是明确地把"是界定为纯粹的无规定性,"在它无规定性的挺直性中,它仅仅等于它自己它是纯无规定性和空 在现代分析哲学中,由于现代规律的打破性进展,出现了新的谓词规律,"存在虽然仍可以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语法谓词,但却不是一阶规律意义上的谓词,在一阶谓词规律中,"存在成为一个量词美国分析哲学家蒯因那么更是在此根底上提出了"存在就是成为变元的值(to be is to be the value of a variant)的本体论承诺学说。
从外表上看,这些分析哲学家从现代规律的角度对"存在的争论好像与传统哲学本体论对"是的争论不一样,但认真分析起来,却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一脉相承恰恰就表达在这种规律的传统上无论是巴门尼德、柏拉图还是黑格尔,都是要摆脱一切阅历规定性而到达纯粹的规律规定性,但他们用法的始终是自然语言而现代规律的特点就是符号化和形式化,通过用法一套人工语言,实现语形和语义的完全分别这种语形和语义分别的过程,正是摆脱阅历规定性的过程对于谓词规律中的一个变元来说,它就是一个符号而已,"变项的运用是表示整个推理系列中关于任一的某种运用的自我同一性这恰恰就如黑格尔所说,"它仅仅等于自己,而在变元的值域确定以前,它就是纯粹无规定性的 通过对分析哲学和传统哲学的比拟,本体论的规律规定性就进一步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其二,议论"存在是进入"是的本体论的一种有效方式尽管学界对将"BEing翻译成"存在多有诟病,但我们从现代分析哲学的争论中看到,他们对于本体论问题的争论又往往就是从"存在(existence)开头的,莫非说西方哲学自己对于自己的理解还不如我们吗?这种几率确定是很小的那么,我们就要对这种现象进展反思。
也就是说,看到"Being不宜翻译成"存在而应翻译成"是,这或许是我们在本体论讨论上的一种进步,但是,哲学上的进步不应仅仅停留在翻译的表层问题上,而更应表如今哲学理解上我们不仅应当看到"是在哲学范畴上与"存在的不同,还应当分析为什么我们过去会用"存在来翻译"Being?为什么现代分析哲学还在议论"Existence是不是一个谓词?这都是加深我们对于本体论的哲学认识所必需的 在笔者看来,"是作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并不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的一个常态从一个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是,我们很难产生任何有意义的理解,因为,任何理解都多多少少是有阅历内容的而"存在这一概念,如上所述,是处于一个从阅历到规律的临界概念,既是对阅历世界的一个高度抽象,同时又与阅历世界保持着最终一丝联络(即我们仍旧可以有意义地理解关于"存在、"不存在的议论,但对于"是来说就不行了)对于人类的理性活动来说,即使是非常抽象的理性活动,也总是要通过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才可以有效进入而对于"存在的议论,就是我们进入本体论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因为尽管它既间隔 本体论问题的核心范畴最近,但仍旧还是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当然,这里明显存在着一种理解上的紧急关系,我想,杨一之的一段话或可为我们领悟这种紧急关系有所助益: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到了肯定的程度,再回头去重新认识客观事物,它就不能不是颠倒的。
例如,人认识自然物质起初总是从外表感觉现象,等到认识化学元素了,再回头看原来的现象,它就不能不分开了感性的东西,反而好像是从非感性的抽象开头但这种认识决不是猜想的、臆造的,而是精神进展到肯定阶段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 三、阅历、语言和形而上学倾向 以上主要从对于"存在的理解讨论了本体论的规律规定性,但照旧有一个问题令我们难以释怀:为什么肯定要从"存在上升到"是,也就是说,本体论为什么肯定要上升到规律规定性? 笔者认为,这表达了西方哲学一种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倾向从巴门尼德开头,西方哲学就表现出对于阅历世界的不信任,认为世界的真理、世界的本质必定隐藏于阅历现象之后,因此,不断地消退阅历规定性是到达最终真理的途径正如康德所说:"形而上学学问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阅历的在西方传统中,哲学和科学是同源的,而两者的分野那么在于,哲学是通过概念分析,在语言的层面上试图实现自己的真理诉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言原来就是用来表述阅历,从而赐予我们一个可理解的世界而"可理解就意味着具有意义正如迈克尔奥克肖特所说,阅历世界就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只要存在着阅历,就存在着意义"语词意义是从阅历来的这些语词是人类阅历结晶的一种主要方式。
而怀特海那么更是认为,语言的本质就在于: 它利用了阅历中的这样一些因素,后者最易于抽象出来供人自觉承受,也最易于在阅历中再现经过人类长期利用,这些因素与它们的意义联络起来了这些意义包含了极为多种多样的人类阅历 于是,在语言的层面上消退阅历规定性的过程就是消退语义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点就是意义的界限,也就是理解的界限,也即是说,对这一界限的否认就是无意义,就是不行理解的,你无法想象界限的反面是个什么样子如前面第一局部所说,这就是规律不行能,也就到了一种规律规定性的境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黑格尔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是,还是实现了语形和语义的完全分别的现代规律,本质上都是这种形而上学倾向的产物而形而上学家又把这一理解的界限当成了他们的阿基米德基点,在此根底上通过一个反向的过程建构出他们自己的本体论体系"本体论中的概念脱离了现实的内容,只能凭这样的概念之间的互相关系来确定其意义,这就是概念的规律规定性而正是获得了规律规定性,这些概念才能分开阅历事实进展推论到此,在这种规律规定性的意义上,我们或许就可以对沃尔夫关于本体论的经典定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