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火之外的残酷战争(2).docx
8页战争中的金融:炮火之外的残酷战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有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列宁有句名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决定着政治,政治决定着战争,战争和经济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来聊聊战争中的金融,看看战争和金钱的关系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00 周年,我们先来看看一战1914 年到 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实在乏善可陈,人类历史上最最愚蠢、最最血腥、最最少儿不宜、甚至聪明人都不宜听得战争,二战不一样,二战有那么多雄才大略的将领,打出了那么多精彩的战役一战是一场由一群既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又不了解战争本身已经发生改变,更不明白谁将是战争最大受益者的人,错误发动的摧毁了自己、也刷新了世界的战争其实战前 1913 年,谁也没想到第二年会爆发那么大规模一场战争首先力量均势,第二当时欧洲一体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德国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经过多年的通婚,欧洲的贵族实际上是一家子,英王乔治五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孙子,德皇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外孙,沙皇尼古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孙女婿,互为亲表亲尽管马克思早于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断,但欧洲那些冥顽不化的君主们,依旧不肯正视帝国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早已“不相适应”的现实,却又对自由资本主义升级为垄断资本主义后的大工业生产对资源欲壑难填的胃口,和日益尖锐的劳资冲突导致的社会阶级矛盾,充满担心和恐惧。
为了摆脱他们根本就不曾理解原因的困境,德皇威廉二世等欧洲大国的决策者们,以 1914 年 6 月 28 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为契机,几乎不约而同地为各自的国家选择了战争脱困之路这场耗时四年多的大战,让帝王们千金散尽,王冠落地唯一的例外是美国因为美国是当时真正理解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方式与天性,完全将自己的国家体制与其融为一体的国家,这使美国得以用纯粹资本的方式去理解这场战争,将之视作一次在战争背景下的超大规模的商业活动:生产、运输、贸易、债务、贷款、融资这使美国笑到最后,成了一战(包括 20 年后的二战)最大的获利者和最终的胜利者战端未启结局已注定中国人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与西方人的“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两句话,异曲同工引申为现代理念,即打仗就是拼国力什么是国力?从硬件角度讲,就是获取和控制资源与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这种由资源和资本所体现的国家实力,是对战争时长和规模的硬约束:有多少钱(资本),打多大的仗;有多少资源(人力、物力和生产力),打多久的仗前者取决于交战方的战争融资能力,后者则决定了交战方的战争持续能力这意味着战场上的胜负一开始就被交战双方所能获得的战争资源和资本能力所左右。
这也意味着战争的决策者必须清醒地懂得:打仗只能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显然,一战交战国的首脑和决策者们并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无一例外地以为,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较量,而对战争的胜利更多地取决于战场之外双方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生产能力、税收财政、贸易水平、信用创造以及盟友状况等等要素,却给予了惊人的忽视以德国为例,如果德皇威廉二世与其号称“世界上最出色的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对当时已经形成的同盟国与协约国双方的真实实力对比有一个清醒的了解,也就不会把对战争胜利的期望建立在如此草率的推断上:“他们笃信,如果再等下去,法国和俄国将得到喘息的机会,组建坚不可摧的力量而资源的短缺、流动性的紧张、长时期为准备战争而形成的军备压力、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认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战争视为缓解大规模军备、财政负担和政治紧张局面的出路”[小毛奇,叔叔的老毛奇,他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身,性格软弱的他超越许多比他更能干的人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施里芬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东西线兵力之比为1:8;在西线上,其右翼又占总兵力的 7/8,只留下 1/8 的兵力部署在左翼。
谨慎的小毛奇一方面顾忌德、法边境的兵力不足以抵抗法国进攻,另一方面担心东线对俄国兵力不足,并未像施里芬计划中设想的尽可能集中兵力于西线的右翼用于包抄法军]在这样朝野上下一派轻言战争的气氛中,难得德国人还在战争开始之前,竟然在自己想象力所及的最大范围内,对这场可能发生的战争的费用做出了预算估计战争的费用约 700 亿马克当时,德国财政大臣赫尔费里希对此充满信心但他完全不曾料到,开战以后,“帝国的战争开支将达到平均每年为 300 亿马克,每天约为 8400 万马克”更不会料到,战争结束后的 1920 年,德国公债总额将高达 2200 亿马克其实,设想一下,德国的决策者们在决定开战前,如果对如下数字略加过目的话,还会轻启战端么?总人口:同盟国约 1.44 亿,协约国约 6.65 亿;可投入战争人数:同盟国约 2500 万,协约国 3000 万至 4000 万;全球制造业产量占比:同盟国 19%,协约国 28%;工业潜力:同盟国与协约国相比为 1:1.5这些数字对比,还没有算上美国金融战摧毁德国经济尼尔·弗格森在《金钱关系》一书中,以一种残酷诗意的口吻写道:“一战的决定性因素除了鲜血的流淌,还有资本的流动,二者的意义同等重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鲜血和资本,都是它的两种血液,也是国家进行战争的两种能力前者是国家的战争资源动员能力:鲜血——人力资源是一切战争资源中的头号资源;后者是指国家的战争融资能力:资本——发钞、税收、举债,是国家支撑战争的重要手段尽管在一战之前,德国的经济就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它的钢产量在1913 年就超过了英国,并且在这一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足以抵消大英帝国的全部优势此时,英国正在享受全世界殖民地带来的丰厚利润,原有的工业体系足以支撑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工业经济的长足进步并不能弥补德国金融业这块致命的短板这使德国与金融霸主英国相比,在战争融资方面,一开始就处于下风金融战几乎是与一战呼啸的炮弹同时甚至更早些打响的1914 年 7 月底,在战争爆发的前夜,“英格兰银行先下手为强,将贴现率从 3%提高到 10%,吸引资金回流英伦诸岛柏林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贴现中心,资金立刻出现了恐慌”仅此一举,经验老到的英国人就让德意志帝国银行出现挤兑风潮,一个月减少存款 20%面对此举,经验不足、实力亦不够的德国人的应对方式,可谓“简单而粗暴”:先是回应以“马克与黄金脱钩,停止兑付黄金”,随后又将 3 个月国债纳入货币体系,这等于事实上的增发货币。
而在金本位时代宣布自己的货币与黄金脱钩,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贷款途径与德军在战争前期的表现相比,德国人在金融战中,毫无可圈可点之处,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不但没有还手之力,甚至连招架之功都逐渐丧失但德国人的厄运并不仅限于战争融资领域英国对德国展开的金融战是全面的,几乎不留死角自日德兰海战英国皇家舰队对德意志帝国海军取得战略胜利之后,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就变成了协约国对德国及同盟国贸易战的一部分英国人甚至连美国与中立国之间的贸易船只也不放过,统统予以截留,迫使美国不得不为了自身安全而只与协约国做生意从而使“协约国(在贸易方面)的优势继续领先于同盟国;使后者无法从已经变成敌方的中立国进口物资毫无疑问,英国海军对德国海上贸易展开的打击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经济崩溃局面”,“到 1915 年,德国的进口水平已降到战前的 55%”对德国人来说,协约国更狠毒的一招,是“德国人持有的 9.8 亿-13.7 亿英镑的海外投资,被英、法、俄包括后来加入的美国将其中至少 60%进行查处和没收德国航运领域受到的打击尤为剧烈由于击沉和充公,德国丧失了629 艘商船,总吨位达 230 万英吨”战争打到这一步,就已经不是败象初露,而是败象尽显了。
但直到战争结束,德皇威廉二世也没有弄明白,不是工业化程度,也不是生产能力,而是战争融资能力决定战争胜败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融资能力,就是战争能力你手中能弄到多少钱,将决定你打多大规模、多长时间、多强烈度的战争这几乎就是现代战争的铁律协约国的惨胜与代价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相比,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阵营,在人力物力诸方面都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但一场越打越失去目标,打到后来,胜利就是一切的持久消耗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战争对于经济的恶化,总是从金融开始因为金融是经济生活最敏感的温度计当战争残酷地迎面走来时,它脱缰野马一般的耗费,对于参战国经济和金融无止境的索求,成为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仅以法国为例战争所需的庞大的军事费用,使法国在 1914 年度的财政预算赤字高达 55 亿法郎为此,法国政府除了加速开动印钞机,已别无选择法国的货币流通量不断增加,在 1914 年第四季度,信用流通量竟然高达 96亿法郎”,其结果只能是“国库亏空,入不敷出”看不到尽头的绞肉机式的战争,把一个个国家拖进了债务的深渊截至1917 年,俄国外债额达 8.24 亿英镑,意大利和法国净外债额同样巨大截至1919 年,英国向联邦自治领和战时的盟国提供贷款共计 18 亿英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32%,并向美国和其他国家借贷 13 亿英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22%)”。
这意味着所有国家不但要背负起债务国的重担,还要无一例外地让自己的国家和国民承受严重通货膨胀的啃噬和煎熬美国成为唯一受益者当整个欧洲大陆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命绞肉机和资本吞噬机时,美国人一直隔着大西洋冷眼旁观,并不急于下注它只是把自己手中的钱——战争资源和资本——源源不断地借给那些输红了眼的赌徒们它一直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这个时机和时间无关,它只取决于一个条件,那就是什么时候,整个欧洲燃烧到油尽灯枯?因为美国人真正想要的,是权力从欧洲那些老牌帝国,确切地说,是从世界霸主英国的手中向美国转移,而不是仅仅通过发战争财,获得目光短浅的商业利益为了这一刻——击垮英国,美国人已经等了很久美国需要德国这个帝国的后起之秀,倾尽初生之犊的蛮力消耗英国而为了使年迈的狮王能够支撑得更久一些(同时也就消耗得更狠一些),美国这个战前的债务国,慷慨地向自己从前的债权人敞开钱包,先后分别借给英国 47 亿美元、法国 40 亿美元,开始扮演“战争的最后借贷人”角色历史证明,谁能扮演这个角色,谁就将是战争最后的胜利者扮演这一角色的好处,在美国人还未投身战争之前,就已经充分显现出来,“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一跃而上升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同时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它不仅回收了交战双方在美国的有价值股权,而且增加发行了巨额债权的数量,加快资本输出的速度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 年,美国在国外的总投资额高达 70 多亿美元,协约国向美国的借贷也高达 100 亿美元”与此相应,美国的黄金储备也在迅速增加,占世界黄金储备量的 40%从此,国际金融中心也逐渐偏离伦敦,开始向纽约转移但一战的结果,并未能让觊觎王座的美国人如愿以偿——彻底实现“权力转移”大英帝国虽然摇摇欲坠,却仍坐在王座上不肯对新贵美国屈尊俯就被《凡尔赛和约》高达 1320 亿金马克的战争赔偿条款逼红了眼的德国人,也在把复仇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如此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就是迟早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形下,美国人显示出来的战略耐心与它的战略谋算一样深沉老到二战,美国成功登顶金融霸主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式打响,这一仗把新老帝国间所有的积怨,也把它们所有的财富连同欧洲人引以为傲的古典文明,一起打光打尽,才心有不甘却又无奈地拱手向美国人交出世界霸主的权杖至此,由大英帝国推进的以贸易文明为标志的第一轮全球化结束了,而由美国人推进的以金融文明为标志的第二轮全球化,开始拉开大幕二战中,美国还是如一战一样,隔岸观火,大作军火生意,大发战争横财。












